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困境及其筛选模型研究
2018-12-05郭鹏杰王秀林
郭鹏杰 王秀林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高校精准资助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高校精准资助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但是,高校资助工作如何精准、科学、全面、真实的了解和掌握资助对象特征,一直是高校资助的难点所在,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筛选模型,对于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精准资助;筛选;模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可以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同时,确保社會公平和社会和谐在高校有效运行。目前,存在于高校的资助管理体系,包括“奖”,“助”,“贷”,“补”,“偿”,“减”等多种形式,基本可以涵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经济支出项目。精准资助,是伴随精准扶贫而出现的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新要求,对高校的日常资助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涉及到国家扶贫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更是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多年来的资助工作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据操作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筛选评价系统,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隐形贫困、虚假贫困和人情贫困等现象依然存在,并且,整个评选过程的公开性与困难学生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为社会所诟病。
一、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认定依据的单一性和存疑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依据是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家庭贫困证明,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的支撑材料。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造假瞒报情况,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地方村委和基层民政把关不严,存在“人情章”的问题。因此,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支撑材料,就存在难以鉴别困难,高等学校资助管理工作只能从地方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材料中筛选,无法起到精准资助的目的。并且,作为高等学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程中,由于可采信的材料过于单一,仅能依靠地方政府的贫困证明和学生个人陈述,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往往出现贫困特征雷同,精准资助困难的情况。
(二)申报主体的自主性和被动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报程序,一般是由学生个人提交申请,然后由班级、学院、学校的逐级认定,学生本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成为能否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参考因素。存在部分学生因为自尊和个体的主观性,不愿意,或者不主动申请认定的情况,给高校资助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申报主体的个体差异,往往给家庭经济相对宽裕的学生留下空隙,最终导致精准资助工作由于目标筛选的差异出现实际效果的差强人意。
(三)筛选程序的公开性与隐私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由于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认定过程和认定结果必须要进行公示,认定程序的公开性可以保证认定结果的公信力,对贫困生认定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要求贫困生当众“唱穷”,将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坦露给全体同学,给相关学生的自尊造成很大打击,因此,如何调和筛选程序的公开性和学生隐私性成为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尺度拿捏稍有偏差就可能给学生和资助工作造成不必要麻烦。因此,如何从技术手段和程序上给予人性关照,同时,提升资助工作的精准度就成为当下的首要任务。
(四)评定原则的模糊性与人情化
国家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实施办法,没有专门的指导意见,只是根据2014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委编发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各个省级资助管理部门往往会根据本省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因此,作为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在执行国家扶贫资助政策过程中,难免出现评定原则的把控程度的区别。由于执行原则的模糊和可操作性的区域差别,导致在开展精准扶贫和精准资助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概念跨界和人情化趋势。例如,在具体评选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材料的准备程度,以及学生本人在班级的“人缘”表现、认定小组成员的主观倾向等等都会成为影响资助精准的障碍因素。
二、构建精准筛选模型的基本路径
(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数字化指标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原则和执行标准的模糊是当前贫困生精准筛选的主要问题所在。因此,彻底理解和解析国家精准资助政策,采取大数据形式统计家庭学生困难特征,并根据相应指数赋予困难特征的权重,尤其是全面评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形成可操作性指数,可以帮助高校资助工作者全面快捷、直观的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并基于此采取资助措施。
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采取大数据和实际普查相结合的方式,赋予相关贫困特征的指数标准,必须采取正负相间的计算空间,例如,家庭遭遇自然灾害,作为突发性致贫因素,在赋予其正值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受灾程度,便于从整体赋值中给予合适的程度。例如,家庭子女多人接收非义务教育,家庭属于单亲家庭,农村低保,偏远山区等等参考因素的赋值过程,充分需要考虑综合性因素,便于得出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指数。
(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和工作程序
认定程序和认定方式,在多年的积累和演变过程中,基本形成成熟的工作程序。一般来说,高校主管资助部门下发奖助贷等相应名额,由院系,年级和班级逐级审核认定,学生本人提供材料,班级认定评议小组评议认定,汇总到院系层面,复核无误后提交给高校资助管理部门,最后,以学校为单位集中上报发放。这种自下而上的工作体制,有力的工作的纵向开展,便于管理,但是,由于认定过程的单一性,认定过程和认定程序缺乏反馈和精准校正,往往存在推荐后没有反馈核实环节。
(三)引入大数据和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精准筛选模型
科技手段的进步,也给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引入大数据手段,对于精准筛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便利。
首先,通过建立专门数据库,完整、科学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基本信息的收集分个人填报和学校核实、生源确认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个人填报部分,包括学生本人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家庭住所照片,家庭环境以及本人直系亲属情况,将学生本人的周边信息构建立体、直观的数据化个体;第二部分,为学校核实部分,包括老师核实部分,包括学生在校表现,人际参考、学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指数,形成外围数据,同时,另外一部分为班级评议小组,同班学生提供的相应资料,包括学生本人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日常用度和生活用品,电子产品以及娱乐消费等数据,并赋予其平均消费水平的正负值,给予模型计算结果的加减;第三部分,为生源地确认资料,包括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贫困证明,以及低保证,残疾证,以及建档立卡明白卡等相关材料。
其次,对收集材料进行模型构建和数据化处理。設定相应款项的正负加减数字,最终,利用数学建模形成一套立体化、完整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数据分值,根据分值大小来精准筛选家庭经济特困学生、一般困难学生、以及困难学生,进而确定资助等级和资助层次。
最后,由于数据的堆叠存在赋值偏差。用筛选出来的同学实际情况,开展模型校准,比如,特殊困难类型中的父母双亡,孤儿或者突发灾难等,都应该作为单列指标,给予直接认定;或者,纳入国家助学贷款,大一新生绿色通道等等,都属于迫切性贫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加大权重。
(四)形成动态管理和立体资助体系确保精准资助筛选准确性
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延续性和科学性,必须建立一个动态的资助管理体系。由于很多家庭经济情况在大学期间会发生很多变化,因此,评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时候,往往存在资料雷同,或者,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导致精准资助工作因为思维惯性而效果不佳。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管理,必须和立体资助体系相结合,不但要关注学生评审初的情况,而且还要随时动态的关注学生的学期变化,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尝试采取的隐形补助,根据学校校园卡中心数据,筛选部分低消费贫困生采取隐形资助,就是建立立体资助体系的有效尝试,也是对动态学生经济情况掌握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成红,张国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化资助路径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6(12).
[2] 彭益全,黄蓉,葛焱.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7(02).
[3] 王锋.建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4] 范玉鹏,谢红霞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01).
基金项目:文章为郑州大学学生工作项目支撑课题“定点扶贫、精准资助——高校贫困生精准筛选模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GR-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