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8-12-05张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理念倡导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人员都要承担育人责任。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要在诸多思想教育中塑造其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这是课程思政的核心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在进行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掘大学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共同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
一、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重视思想政治育人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做为党建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抓。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主动性、创造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好落实。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在教师
每一位老师做思政政治工作都能做好,主要问题在于是否重视。要按照习总书记在北大讲话精神中所要求的,“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道德修养,保证教师在学术道德上的高尚情操,无论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与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引导学生逐渐提高认识,增强政治觉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从选题入手,发挥学科特点,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改进教学模式,使课堂既具备深厚学术气氛又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能够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开展了课前五分钟思考的模式,老师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不定时发布与专业相关的文章,内容新颖、针对性强,在不脱离专业的前提下提高了学生思想认识。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主体在教工党支部
教工党支部要切实担负起思政课程工作重要职责。首先,支部书记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师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在工作方法上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在支部建设中采用固定时间、地点等方式过好支部的组织生活,更新理念,学习先进的技术,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性,做到工作有情怀、有方法、有威信。其次是加强教师的培训、管理和监督,开展教师培训、加强教学管理、保障教学质量;同时发挥好服务功能,主动关注、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认真研究分析,帮助教师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提出对策办法,切实予以落实。再次是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党建的关系,努力克服困难,提高支部与党员的影响力。
(五)“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成效在学生
培养优秀的学生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责。高校学生仅仅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作为思想上的先锋者,接受文化思潮的能力和水平远高于普通群众,可以说,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思想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必须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成为学生毕业的一项必要条件。 通过“思政课程”的开展,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稳定健康的观念和思想。
(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抓手在于机制改革
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将经验深化、优化、固化下来,是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
二、建议与结论
(1)将课程思政纳入到日常工作当和组织生活中;(2)将课程思政纳入到党员的述职工作中;(3)将课程思政纳入到教师党支部述职中;(4)将课程思政纳入到教师党员的责任清单中;(5)将课程思政纳入到引导党员和群众结队服务当中;(6)定期评选思政课程优秀成果,予以推广。
“课程思政”理念倡导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人员都要承担育人责任。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要在诸多思想教育中塑造其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這是课程思政的核心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社,2018-05-03.
[3] 余文涛,王文起,徐宴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4] 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作者简介:张平(1985.09- ),男,河南郑州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北京林业大学,科长,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