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举措

2018-12-05刘小然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法律责任

刘小然

摘 要:校园欺凌,作为目前校园的问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对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不是很清晰的地方。为了有效的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采用综合的方式方法将此类事件扼杀在摇篮之中。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净化校园风气。

关键词: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法律责任

一、校园欺凌概念界定

目前,对校园欺凌尚未有明确的定义,笔者根据个人理解,对校园欺凌进行概念上的描述。所谓“校园欺凌”,主要指的是中小学阶段(含高中),学生在校园内及学生们在校园的合理辐射区域内,由特定人群(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等)对其针对的心理或人身攻击和侵害,而这些攻击和侵害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者身体方面的创伤。

二、校园欺凌的特征分析

第一,校园欺凌的产生场所是中小学(含高中)及其合理的辐射区域。一般情况下,校园欺凌的场所不再将高校纳入其中。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责任和完全刑事责任的独立个体,个人保护能力较强,相对于中小学群体而言,大学生群体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对于校园欺凌事件来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承受程度更强,对其伤害较小。什么是中小学的合理辐射区域呢?是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关联性的区域,例如在校园内部的小卖部、书店、厕所和宿舍等就属于合理的辐射区域。

第二,校园欺凌的对象有着特定的主体,不包括教师。校园欺凌和校园师生矛盾,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师生发生肢体冲突,进而演变成学生殴打老师的情况,发生的概率非常的小。其次,当教师遇到这种行为时,教师获得救助的方式非常多,而且这种救助也会非常的及时。第三,从伤害程度来看,对老师的伤害谈不上欺凌,更多的是一种师生矛盾的激化,谈不上欺凌。

第三,欺凌的方式多样的,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从欺凌的方式来看,欺凌既可以是对欺凌对象本人或者其财产方面的侵害,也可以是对其精神方面的侵害。恶意的侮辱、恶意绰号或者歧视孤立等方式,属于精神层面的侵害。在当今信息社会日益发展的时代,欺凌的方式也更加“现代化”,微信,QQ等个人常用聊天工具也成为校园欺凌的载体之一。

三、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原因分析

在处理我们未成年人案件的司法实践中,过于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甚至成为司法人员工作的一大亮点所点。前段时间,发生在河南省鲁山县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鲁山一初中生一时冲动犯错,检查官介入下双方冰释前嫌,单单这一标题,就足以引起争议了。我国的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上存在误区,就是对未成年人的犯罪中犯罪者保护过多,而对受害未成年人的保护少。在校园欺凌案件中,双方自愿签订和解协议书,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和解方式,但在实际效果上,未成年人的欺凌责任转移到家长身上,从而没有让施暴者受到刑事处罚,到最后并没有追究欺凌者的责任。

从法律层次来说,政府、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有着相关的制度规定。但在实际当中,也规定了国家和政府对公民个人及其家庭的干预和管理制度。对保护未成年人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不到位,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未成年人成长教育被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失学、辍学、流浪等闲散状态的群体,成为未成年犯罪的高发人群,这足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四、校园欺凌防治举措

第一,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将法治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校园是其平时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由于这种经常性接触所带来的压力感,使得被欺凌对象不敢将此类事情告知家长或者老师,而由于此类事情的隐蔽性和家长的疏忽,导致校园欺凌呈现出反复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救助力量介入不及时,导致此类事件对被欺凌对象产生较为严重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伤害。

第二,设置专门机构,强化专门机构和公检法部门的合作。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较轻微或者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情况,在具体的司法实践当中,一般采用的从宽从简的方式。这是出于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用意出发,给予未成年更多改正的机会。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处理方式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未成年人的犯错甚至是犯罪的成本。在立法方面,国家立法机关尚未制定相对应得法律条款,对于一些校园欺凌案例的处理未进行指导性推广,导致在校园欺凌案件的处理,陷入了一种无案例可参照的尴尬境地当中。

第三,加强学校和教师的适当惩戒权,给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外部环境。学校教育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教学成绩,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严重缺失。在校园欺凌事件当中,校园欺凌者普通存在着法治观念淡薄的情况,很多欺凌者,不清楚个人欺凌行为已经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学校教育中要积极进行法治宣传,要改变曾经的较为简单直接的管理方式。

第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未成年成长净化网络环境。在中国这样信息网络发达的环境下,媒体分级制度尚未建立,而网络环境复杂和网络监管不够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推手。网络游戏、网络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大量存在,对未成年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青少年自我的是非判断能力较弱,简单的模仿成为未成年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五、结语

校园欺凌行为造成的危害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目前,根据国内外的权威资料研究来看,可以看出校园欺凌的负面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中年以后,而且经常受到欺凌的孩子在步入中年以后会有更大的抑郁、焦慮、自杀风险。另根据英国学者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校园欺凌者到了成年后,仍表现出比普通人明显的脾气暴躁、易怒、暴力倾向,甚至有两成左右的人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从中可以看出,预防校园欺凌,任重而道远,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法律责任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依法治国须完善和落实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从一例招投标纠纷中引发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