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诈骗案件高发的缘由及对策研究
2018-12-05欧阳玉玲
欧阳玉玲
摘 要:随着高校校园的日益“社会化”,学生宿舍区的“社区化”。部分不法分子将目光盯上我们的缺乏社会经验和较为单纯的大学生进行诈骗,高校校园诈骗案件高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校园诈骗行为的高发严重威胁高校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使学生经济和身心造成严重的危害,及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校园;诈骗;缘由;对策
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出行方式、购物方式和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这些已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一种行为习惯。现今当代大学生普遍独生子女居多,基本都是在父母的溫床下长大,对接触社会实质性事物较少,且骗子的手法层出不穷,往往是案件还没有解决,而新的案件已经出现,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困境。
一、高校校园诈骗案的现状
(一)校园诈骗案的发案频次高、涉案金额高、涉及面广、损失巨大
据“校园贷”发布了国内首份《校园贷诈骗数据报告》,报告显示,自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仅有据可查的校园贷诈骗案件便多达41起,平均每月曝出2-3起,案件涉及全国22个省市,受骗人数约3679人,涉案金额高达5496余万元。其中吉林、江苏、湖南、安徽、山东省平均每月发生4起,成为全国的重灾区。此外,见诸媒体报道近10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6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电信诈骗案件59万起,同比上升32.5%,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
(二)校园诈骗案的危害高,社会负面影响深远
校园诈骗案不仅仅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学业顺利完成,还严重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大多数的上当受骗学生本身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没有可靠的偿还能力,一旦被骗,轻则辍学,严重的还可能走上轻生的绝路。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生郑某某贷款58.95万元无力偿还跳楼自杀;2016年8月,山东准大学生徐某某学费被骗后心脏病突发身亡;一系列校园诈骗案件,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社会负面影响深远。
(三)高频的校园诈骗案件,还会引诱学生参与,误入歧途
频发的校园诈骗案,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是引诱学生参与,不少的受害者由于各种原因,参与到诈骗当中,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据“名校贷”发布国内首份《校园贷诈骗数据报告》中指出,校园贷诈骗实施者占比中,学生群体本身高达49%。
二、当前常见的校园诈骗案模式及发展趋势
(一)校园贷
这类诈骗是近年危害最大的校园诈骗模式,已经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列入重点打击对象。其常见手法如下:(1)套路贷(裸贷),骗子利用大学生对金融知识不了解的特点,引诱大学生发生借贷行为,而实际利率远远高于基准利率,最后让当事人沉陷高利贷泥潭;(2)分期购,骗子许以利益,诱使大学生代为分期购物,并承诺会代为分期还款,然后将标的物变现获利,但贷款最终由当事人偿还,由于信息不对称,当事人要承担巨额的违约金;(3)盗用身份信息贷款,骗子在利用正常贷款获利当事人的身份信息,然后再冒用身份信息到其它机构贷款,最终当事人被要求偿还贷款。
(二)电信诈骗
(1)冒充熟人。骗子通过各种方式,冒充大学生的亲友、同学、师长等身份,并以各类借口(如:犯罪被抓、生病或车祸住院,甚至遭绑架等)要求当事人汇钱到指定帐户,实施诈骗。
(2)冒充相关部门。常见的有冒充公检法机关、教育主管部门、银行机构、电信运营商等权威机关,或直接让当事人转帐到“安全账户”实施诈骗,或套取当事人个人信息进行下一步的诈骗。
(三)网络诈骗
(1)金融理财诈骗。骗子以假借P2P网络借贷、私募基金、网络理财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或者以股票指导、外汇买卖、原油期货方式等等骗取当事人的钱财。
(2)虚假兼职。最常见的是淘宝刷信誉、兼职打字员等,要么骗当事人的保证金,要么骗当事人的信息。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虚假购物诈骗、虚拟商品诈骗、网游交易诈骗和虚假中奖诈骗。
以上只是根据作者所在学校发生的和媒体报道归纳的常见的校园诈骗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诈骗案呈现出专业化、公司化、合法化趋势,值得我们高度注意。如:影响最大的“校园贷”诈骗类,参与“校园贷”诈骗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正规的网络贷款公司,操作的人利用网络贷公司的漏洞,在网络贷款公司默许下实施诈骗,最终的结果是学校和政府只能为受骗学生提供救济,而无法维护受骗学生的权益。这样严峻的局面,给大学校园反诈骗带来严重的挑战。这些案件表明,诈骗案件在校园的高发,不仅会造成学生的财物损失,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会影响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大学校园诈骗案频发的缘由分析
骗子作案手段的多样化,大学生防范意识比较薄弱,是导致高校校园诈骗案呈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致使学生的身心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针对校园诈骗案的高发态势,我们分别从大学生自身特点、当前社会发展特点二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找出校园诈骗案频发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
(一)大学校园诈骗案频发,是当前中国全日制的教育出现偏差引发的问题之一
(1)大学校园诈骗案频发,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没有坚持素质教育,迷失在“高考成绩导向”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实际还是以高考成绩为目标导向。基于教学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考虑,中国的小学、中学往往采用半封闭甚至是全封闭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生长期处于学校和家长的保护中,安心学习书本知识,全力准备高考。由于长期在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成长,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安全和防诈骗知识教育,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现在大学生往往都是单纯的绵羊,来到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一旦被别有用心的骗子盯上,成为骗子的猎物也在情理之中。
(2)大学校园诈骗案频发,与高校实际承担学生向劳动者转化的重任密切相关。作为全日制教育的终点,大学教育阶段实际担负了由学生向劳动者转化的重任。大学生通过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再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逐步的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劳动者、社会人。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一部分的学生上当受骗。这类受骗,往往都发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有效降低被骗的概率。
(二)大学校园诈骗案频发,当前社会浮躁风气也是原因之一
(1)全民创业潮流,是大学校园诈骗案频发诱因之一。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全民创业潮流,媒体跟风报道各类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但没有对其风险提出足够的警示。由于学校对创业的专业指导的不足,大学生往往没有客观评价自身条件,跟风实施创业,容易上当受骗,陷入传销或者其它骗局(如:2018年8月,广州大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健康猫”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侦查,一家在中国新三板上市的正规公司,涉嫌诈骗25万的体育师生,而且数额非常巨大。
(2)大学校园诈骗案频发,与当前“优秀大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的优秀大学生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品学兼优”,随着社会的发展,接受大学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当前“优秀大学生”的标准已经多元化,类似“社交能力”、“组织能力”、“颜值”等等标准,迫使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历练,或者迷失方向,因而上当受骗。
(三)大学校园诈骗案频发,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有一定关系
(1)小学教育防诈骗内容的缺失,大学生往往都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以为学校是个纯洁的世界,同学都是可以信赖的伙伴,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好人,面对开放性程度高,自我管理要求高的大学校园,往往容易被骗子得手。
(2)高校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成人,急于体现自我价值。在当前社会潮流的诱导下,过于着急通过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或创业成功来证明自己,这往往会被骗子利用,进而上当受骗。
(3)部分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出现偏差。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部分的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拜金主义盛行,相互攀比,不仅仅容易贪小便宜而上当受骗,更有的大学生会成为骗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高校校园诈骗案频发的对策
在越来越复杂的当代社会大环境下,高校与社会慢慢开始融合,曾经的被称作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久已不再复存。很多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问题不再是纯粹的校园管理问题,而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对于社会及高校来说,建立健全法则、加强社会管理及增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形成一个合理合法的防范体系尤为重要。综上分析可知,在当前的条件下,可在政府法规修订、学校管理机制方面着手,并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诈骗案件的特点,结合多年的高校管理工作经验,从大学生、高校安全管理者和政府部门3个层面分别进行分析。找出高校校园诈骗案件高发的原因和诈骗案件的规律和趋势,针对性提出解决的对策,遏制高校诈骗频发态势。
(一)在政府层面
呼吁针对高校诈骗案,加强立法工作,做好全日制学生权益保护,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建议修订相应的法规,限制全日制学生的民事权利。如:全日制学生贷款、分期购物、签订民事合同均需要监护人确认,从根本上杜绝利用法律的漏洞针对大学生的诈骗。
(二)在学生层面
高校校园诈骗的类型呈多样化,学生往往因自身辨别能力及防范意识不强导致自己陷入危机,在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的同时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消费观。
(1)引导学生不能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如遇到关乎钱财和个人信息核实时,必须提高警惕并要采取多方求证方式进行证实,防止被骗。
(2)教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要学会理性消费,不是确定有所需求物品的和自身消费水平没达到的,杜绝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而铤而走险去申请借款或分期购物,让骗子有机可乘。
(3)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如以话剧、讲座、主题教育、防诈骗安全海报评比等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不法分子常用的诈骗方式和心理变化情况。
(三)学校层面
加强高校反诈骗力度,维护大学生权益,除了引导学生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之外。还要学校良好的管理制度,管好场所、管好人员、管好宿舍、管好学生等。制约薄弱环节、堵塞各种漏洞,不被诈骗创条件。
(1)成立专门的防诈骗机构,统一协调防校园诈骗工作。目前,从调查来看,许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统一协调防校园诈骗工作。各部门在防诈骗工作中是分散作战,没有形成合力,容易出现漏洞。如:保安对校外人员的查验和管理,并联合宿舍管理人员对宿舍区的安全巡逻,杜绝不法分子在高校内推销或窃取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行骗。防诈骗机构应该有以下模块:①情报分析模块:收集整理各类校园诈骗案例,分析当前校园诈骗案发案的热点,找出校园诈骗案的特点,编制各类反诈骗的材料并定期通报。②宣传教育模块:采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校内网站论坛、校报、宣传栏等媒介,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尤其是要善于运用学生喜欢浏览的论坛,向学生进行全面的反诈骗宣传教育。③监控模块:建立监控网络,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学生的经济损失。④预警模塊:主要是根据校园诈骗案的发案特点,对高发时段的学生、家长进行风险预警,指导学生、家长有效防范风险。⑤应急管理模块: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有诈骗案发生后,与相关部门联运,减少经济损失,降低不良影响。
(2)将防诈骗工作纳入学校日常考核范围,并采取一票否决。按照分工和职责,对防诈骗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导致严重后果的,采取一票否决。
(3)建立通畅的学校与家长的联动机制,共同防范校园诈骗案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校园贷诈骗数据报告[R].
[2] 孙梦,肖松平,唐佳妮,等.高校校园诈骗现状分析及其防范体系的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6).
[3] 杨柳柳.论高校新生被诈骗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山西青年,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