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12-05张鲜鲜李婧晗孙从仙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片区安徽省景区

张鲜鲜,李婧晗,左 颖,孙从仙,曹 炜

1 引言

作为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核心,旅游景区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空间载体[1]。我国的旅游景区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国家标准可依次分为 AAAAA、AAAA、AAA、AA、A级景区。在一定程度上,A级景区发展水平可直接反映区域旅游发展质量。因此,分析和认清A级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对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和布局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旅游活动已然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对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以及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逐步成为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旅游景区空间结构[2-7]、旅游景区时空演化模式[8-9]、基于数字足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及游客行为时空特征[10-14]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为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旅游景区主题研究方面,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无论是省市级小区域层面还是国家级宏观层面,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景区空间结构及分布特征,是认知旅游地格局、优化旅游规划、支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安徽位于华东腹地,地跨长江、淮河南北,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相关旅游统计数据表明,现有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其丰富的旅游 资源、优越的地理区位相符程度不高。为了促进安徽省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献[15-16]对安徽省A级景区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然而其着重于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未从多视角分析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且数据年份已不能有效反映当前旅游景区的发展水平。因此,本研究融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和探究安徽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安徽省旅游研究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 研究区域及数据

2.1 研究区域概况

安徽省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下辖16个地级市,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以及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水系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丰富。截止目前,安徽省共有19个5A级景区,167个4A级景区,209个3A级景区,149个2A级景区,3个1A级景区。近年来安徽旅游产业势头发展迅猛,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数急剧增长。2016年度,旅游总收入4932.4亿元,占安徽省GDP总量的20.45%,旅游产业已成为安徽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旅游景区数据:景区名录来源于安徽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ahlyj.gov.cn/db/base/scenic/)最新发布的安徽省A级景区名录;景区空间坐标通过百度地图开放的API平台获取。(2)社会统计数据:安徽省经济、交通、星级宾馆分析数据全部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局2017年统计年鉴。(3)基础地理数据:安徽省百万地貌分区图来源于全国百万地貌图集[17],安徽省行政区划数据以及安徽省水系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经过误差纠正以及投影转换等处理,A级景区空间坐标数据完成与安徽省基础地理数据的空间匹配。

3 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3.1 景区空间格局分析

(1)

依据式(1),计算得出安徽省547个A级景区最邻近指数为0.75(置信度为99%,Z得分为-11.01且P值为0),其值小于0.80,说明安徽省A级景区在空间分布上为集聚型分布。由于0.75距离聚集分布的上限值较接近,集聚性并不突出,整体上呈现出“区域分散,核心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一格局有助于在A级景区高度集聚地区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专区、旅游专线,既可降低游客旅游成本,又可作为竞争客源市场的手段之一,有利于安徽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景区空间密度分析

在区域要素(资源)空间分布密度研究中,通常采用核密度估算方法。核密度主要是通过研究区域内要素(资源)分布密度在空间上的变化来反映其地理分散或集聚特征,公式为:

(2)

式中,设x1,x2…xn是从分布密度函数为f的总体中抽取的独立同步分布样本,fn(x)值即在某点x处的密度值。其中,k表示核函数;h>0,表示带宽;(x-xi)为估计点x到任意样本点xi的距离。

考虑到A级景区级别不同,其所能反映的旅游资源总量存在显著差异。参考国家旅游局2014年发布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评定与划分》国家标准细则,以1A级景区数量为基准参考,对5种级别景区进行了权重打分:5A级景区权重为1.83,4A为1.63,3A为1.43,2A为1.20,1A为1.00。以A级景区加权数量为统计字段,对安徽省景区数据进行核密度估计。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当带宽为40km,输出像元大小为1.60km时,能清晰地辨别出A级景区的密度中心,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看出,安徽省A级景区核密度在省内不同区域差异显著,密度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淮南、蚌埠、芜湖、黄山及合肥5市周边,分布密度高达140-220个/km2;密集相对次一级的是安庆、池州、铜陵、马鞍山等市,分布密度达到90-140个/km2;六安、滁州、阜阳、亳州、淮北、宿州、宣城等市分布密度相对较稀疏在90个/km2以下。值得一提的是,A级景区在安徽省经济较发达的几个市均有较高分布密度,如合肥市、马鞍山市和芜湖市等,这一分布现象较为符合中心地理论。

图1 A级景区核密度分布

3.3 景区空间均衡性分析

(1)市际集中程度分析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空间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公式为:

(3)

式中,Xi为第i个市区景区数量,T为景区总数,n为市区总数。地理集中指数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值越大,景区分布越集中;反之则分布越分散。

经计算,安徽省A级景区各市数量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计算得到安徽省A级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为27.40。假设安徽省A级景区平均分布于各市,则此时的平均地理集中指数为547/16≈34.19,其值大于27.40,所以从市际的角度来看,安徽省各景区的分布较分散。从表1中可以看出,安徽省A级景区的等级数量5A和1A较少,4A、3A及2A较多,近似正态分布,说明安徽省景区规划及发展较为健康。其中,4A景区分布较集中的市区有黄山市、宣城市、合肥市和六安市;3A景区分布较集中的市区有宣城市、安庆市、马鞍山市和合肥市;2A景区分布较集中的市区有蚌埠市、安庆市、黄山市、淮南市、亳州市。因此,黄山市、宣城市、合肥市景区分布较为集中,旅游业较为发达。

表1 A级景区各市分布

(2)区域均衡程度分析

基尼系数主要通过空间要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差异比较进而挖掘出其地域分布变化规律。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为:

(4)

式中,Pi为空间要素在各分区所占百分比;N为分区个数。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示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越高。

安徽省可分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皖南片区三大地理片区[18]。其中,皖北片区包括亳州、淮北、淮南、宿州、蚌埠、阜阳6市;皖中片区包括合肥、六安、滁州、安庆4市;皖南片区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黄山6市。三大片区A级景区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根据式(4),可测算出安徽省A级景区基尼系数为0.98,说明安徽省A级景区在三大地理片区中呈现出较高的集中分布:第一,景区数量最多集中在皖南片区(45.52%),皖南片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文荟萃,敬亭山、黄山、九华山、牯牛降、新安江、太平湖等旅游文化交相辉映,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二,景区数量其次较多的是皖中片区(31.63%),该片区地势平坦,依山襟淮,跨越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区位条件优越,风景秀丽,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此同时,大别山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大量的文化历史古迹,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为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皖北片区的数量占总数的22.85%,该片区地处安徽北部,黄淮海平原南侧,小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广布,地处暖温带南缘,气候适宜,加上近些年便捷的交通的发展,该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地貌类型单一,自然景观较少,因此A级景区数量有限。

表2 A级景区区域分布

3.4 景区空间关联性分析

空间关联分析用来反映要素的空间分布的自相关性特征,以揭示空间要素在不同地域单元分布和要素自身之间的相互作用,常采用莫兰指数予以实现。该指数用来反映要素的空间分布的自相关性,展现空间要素在不同地域单元分布和要素自身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指数计算公式为:

(5)

式中,Zi和Zj分别是要素i和j的属性与其平均值的偏差,ωi,j是要素i和j之间的空间权重,n是要素总和,莫兰指数值介于-1到1之间,大于0为正相关,小于0为负相关,且值越大表示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越大,即空间上的集聚分布的现象越明显;反之,值越小代表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小;当值趋于0时,代表此时空间分布呈现随机分布的情形。

以安徽省16个地市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计算得出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全局莫兰指数估计值为0.17,Z得分为1.08小于1.65(90%置信度的Z得分临界值为1.65),而且P值大于0.1(90%置信度的P值临界值为0.10),表明检验效果为不显著,这说明安徽省A级景区在市级空间上不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上呈现出随机分布的态势。

4 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4.1 自然因素分析

(1)与地形关系分析

在整体格局上,安徽省以平原为主,南山北平,台地、丘陵穿插分布与平原与山地之间。地貌类型的多样性为安徽省开发多元化旅游景区提供了可能,且存在较大发展潜力。从图2及表3中可见,安徽省A级景区分布与地形有紧密的耦合关系。安徽省旅游景区分布在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的景区数量分别为244、95、62、146,可以看出3A、2A级景区大多分布在平原、台地上,这是因为较平坦的地对于开发旅游资源而言较便利。而在丘陵、山地中,分布较多的是5A、4A级景区,如皖南山区、长江流域、淮河沿岸均有着较高的分布密度,相比而言皖北地区地形地貌类型单一,自然景观相对较少,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密度较小。总体来说,安徽省的景区开发相对粗放,层次较浅,主要集中在开发较容易的平原、台地。在今后的安徽省旅游业发展中,需要逐步加大对景区深层次的开发,在不同地形区上的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进一步向打造旅游强省的目标迈进。

图2 A级景区地貌关系分布

表3 地貌类型区A级景区分布

(2)与水系关系分析

安徽省淡水资源丰富,其为人们的集聚和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本研究分别对安徽省水系进行1km、3km、5km的缓冲区构建,进而叠加安徽省A级景区分析二者关系,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发现,安徽省A级景区的分布和水系的分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安徽省A级景区在水系1km缓冲区内的景点有63个,占总数的11.51%;在水系3km缓冲区内的景点数有179个,占总数的32.72%;在水系5km缓冲区内的景点数有256个,占景区总数的46.80%。总体上,安徽省A级景区主要分布在距水系1-5km的范围内,且距水系距离与旅游景区数量呈反比。由此可得,河流沿岸地区旅游业发展较为繁荣,水资源亦为景区开发的重要资源。

图3 A级景区水系关系分布

4.2 人文因素分析

(1)与经济关系分析。以2016年安徽省各市GDP和人均GDP为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安徽省各市A级景区数量与人均GDP的相关性系数为0.24,与生产总值的相关性系数为0.28。这表明安徽省整体经济对旅游景区开发促进作用不显著,侧面说明安徽省各城市在开发A级景区力度方面存有较大空间,今后要做到合理分配社会经济资源,争取做到社会经济与旅游景区的发展之间呈现出良性循环。

(2)与交通关系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安徽省旅游景区与交通的关系,通过将安徽省各市景区数与其公路总里程数及单位公里数进分别行了相关性分析,计算得出各市公路总里程数与景区数相关性系数为0.26,各市单位公里数与景区数相关性系数为-0.27。由此可见,安徽省各市公路总里程、单位公里数与景区数量相关性均很低,这反映出安徽省旅游景区配套的基础交通设施仍不完备,旅游交通网络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与酒店关系分析。以星级酒店数为指标,分析了酒店行业与A级景区发展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市星级酒店数与A级景区数相关性系数为0.81,星级酒店数与旅游景区数有着较高的正相关。这也表明了安徽省各市餐饮、住宿接待设施与旅游景区发展具有较强耦合关系。舒适便捷的餐饮、住宿条件可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有效促进旅游景区的优化升级发展。因此,完善和优化酒店接待设施对于安徽省A级景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GIS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格局、空间密度、空间均衡性以及空间关联性等方面分析了安徽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探讨了A级景区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视角分析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省A级景区的最邻近指数为0.75(小于0.80),呈现空间集聚型分布,空间密度上表现出“区域分散,核心集中”的分布格局,其中密度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淮南、蚌埠、芜湖、黄山、合肥五市周边。(2)安徽省A级景区市际地理集中指数约为34.19,呈现出较分散的态势,而区域基尼系数为0.98,在皖南、皖中和皖北区域尺度上集中态势较高;整体上空间自相关性不强。(3)安徽省A级景区分布与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及餐饮住宿接待设施有着较高的耦合关系,而与经济和交通等人文因素的相关性系数较低,今后需强化分配景区建设的社会经济资源,进一步完备景区旅游交通网络,优化A级景区合理布局。值得说明的是,本研究主要从多视角分析了安徽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如何结合时间尺度,深入揭示安徽省A级景区时空演变特征,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猜你喜欢

片区安徽省景区
成长相册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摘牌』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