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 英语低段教材插图评析及运用策略
2018-12-05颜小英
颜小英
PEP英语低段教材中的插图涵盖了大量隐性的人文信息,教师应善于深入挖掘这些人文信息,服务于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人物情景类插图,“品格涵养”评析策略
插图是一种无声语言包含了特定语境的特定含义,有时它比文字更能体现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善于挖掘插图中的人文信息,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关注人际和谐,培养仁爱意识
语言学习和运用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与情感密切相关。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培养仁爱之心,从小事做起,从关爱身边的花草树木、小动物做起,从关爱亲人朋友做起。
案例一:PEP三(上)Unit 5单元情景图
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呈现了一幅被覆盖了的插图,提问:
T:What’s in dad’s hand?
S:It’s an egg.
T:What does dad say?
插图中dad面向Sarah和mum,学生的猜测是Sarah/Mum,have an egg,please.回答是No,thanks.当学生猜测Chen Jie/John,have an egg,please.回答还是No,thanks时,课件呈现“a hungry dog”伴随着“wolf,wolf”的声音。三年级的学生听到狗叫声并看到一只“垂涎欲滴”的狗,顿时兴奋了起来,并且有了新的语言输出内容。
Dog:Wolf,wolf!
Dad:Oh,here you are.You are hungry.
Sarah:Have some bread,too.You are so hungry.
Dog:Wolf,wolf!
Sarah:You are welcome.
教师又将覆盖面进一步去掉,引导观察蚂蚁们偷吃面包的场景。
T:Look, so many ants.Stamp the ants?
Ss:No.
T:Theantsaresosmall.And the ants are so hungry.
此时,教师呈现一个趣味阅读。
Ants:Oh,no! Help!
John:I put the bread here!(把面包放在餐垫的中间,没有伤害蚂蚁。)
Ants:Thank you! Thank you!(十分感谢。)
Chen Jie:That bread is yummy.Eat it.(示意蚂蚁把扛着的面包吃掉。)
笔者还让学生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对话,三年级学生特别喜欢扮演角色活动。学生从表演中获得了不少乐趣,也从中感受到了有食物也可与动物分享,体会到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师还可以渗透学生,西方国家中的dog,不只有看家的职能,Sarah一家和朋友参加野餐,他们的dog也参与其中。学生了解到西方人十分爱宠物,感知有些西方人视宠物为家庭成员之一。
2.感受家务劳动,培养劳动意识
现在一部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会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英语课堂同样承载着培养学生勤劳吃苦的品质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功能。
案例二:PEP四(下)Unit 5 B Let’s talk
从插图上可以推测,应该是夏季,Sarah的妈妈帮全家人收拾秋冬的衣服,Sarah和Sam在另一边玩玩具。笔者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对第一幅插图的文本语言进行补充。
Mum:Sarah,can you help me,please?
Sarah:OK.Let me ______.
Mum:_______.You are a big sister/girl.
Sam:Mum,Letmehelp you!
Mum:OK.First,can you put away your toys?
Sam:_________.
Mum:____.You are a big boy.
通过观察插图和对文本语言的补充,学生对父母的关爱和辛苦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内心也会产生一定的共鸣,提升了学生的品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体验集体活动,培养责任意识
人性的基本层面体现为有责任感,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和自制力,做事较认真,言行基本得体。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人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之后,他的那些自觉行为才会渐渐内化成为品德,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案例三:PEP四(上)Unit 1 Part B Let’s talk
教学操练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过程中,让其感知Zhang Peng和Mike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中的大扫除。笔者引导学生角色扮演时,配合着动作并补充文本语言,进行对话输出,让他们从中体会参与集体活动的乐趣和责任感。
Wu Yifan:Boys, boys!Let’s clean the classroom.
Boys:________.
Wu Yifan:Let meclean the teacher’s desk.La,la,la...
John:Letme clean the windows.Tall,tall,tall,Iam tall.
Mike:Help!Help!
Zhang Peng:Let me help you! Oh,you are great!
Mike:Thankyou! Let’s clean together.
二、真实生活类插图,“品质优化”评析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
PEP教材插图生动形象、趣味直观,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仅大大丰富了文本内容,直接展示了课文主题,更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插图评析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聚焦人物内心,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度,在教学中结合插图与文本句意,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更深层次的教育内涵。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想象隐藏在图片背后的东西,创造性地输出语言,使图画中的人物、事物,鲜活灵动起来。
案例四:PEP三(下)Unit 6单元情景图
学生观察Sam与售货员的对话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Sam问售货员 :“How many balloons do you have?”的真正用意。通过观察Sam的眼神和手指,可以推测Sam是渴望得到一个气球,可以引导学生输出创造性的语言。
Sam:Dear sister,Let’s buy one balloon./I like it.
Sarah:No,Sam.Let’s go!
Sam:No,no!
插图场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推测、创造性的语言输出使画面更加生动。前一单元所学“buy”一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了此处,还提高了不常用词汇的复现率。
2.揣摩关联情景,提升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一个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和方法。语言学习灵活性强调去寻找问题“一解”之外的答案,还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教师可以借助插图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予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
案例五:PEP四(上)Unit 4 Part A Let’s talk
Amy和Sarah在找cat,结果从插图上看到The cat is sleeping on the fridge.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Sarah和Amy接下去的对话。答案是多种、言之有理就行:“She is so lovely.I like it./She is black,brown and white.She isbeautiful./Shh,quiet.Let’s go to the living room.And...”
3.质疑插图内容,提升审辨性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思维过程。在低段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从文本着手,还可以以插图为载体,设疑、激疑,鼓励学生质疑。
案例六:PEP四(上)Unit 2 Part B Let’s learn
笔者的学生看到此插图时,第一反应是“书包里怎么能放玩具和零食呢?”因为学校规定不可以带玩具和零食进校园,学生间互相监督。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在教学时结合校本拓展性走读课程进行教学设计。Whycan candies and toys in Zhang Peng’s schoolbag?Because they will have a picnic.We will haveapicnic,too.What’sin your school bag?(出示上学期走读红杉邨的图片)
S1:What’s in your schoolbag?
S2/S3:bread,milk,water,juice,toys,chocolate...
Ss:NoChinesebooks,no math books,no English books...Hooray!
学生对插图产生疑惑后,教师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鼓励了大胆质疑的学生,使课堂更有趣,语言输出更真实。
三、风情文化类插图,“文化渗透”评析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逐步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力,为开展文化交流做准备。
1.比较中西就餐差异,渗透饮食文化
案例七:PEP三(上)Unit 5 Part B Let’s learn,Let’s do
饮食文化一直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热点。在教学环节的拓展部分,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插图 。 What’sinJohn’shands?What about Chen Jie’s/Wu Yifan’s/Sarah’s hands? 学生很容易发现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教师将其拓展,顺势教学fork,knife,chopsticks,并将 PEP 四(上)U-nit 5 Dinner’s ready 的有关内容加以整合。
教师在有意引导学生观察餐具的同时,已将教材中隐含的跨文化意识激活了,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材图片把抽象的文化转换成具体的场景,学生能联系自身生活,感受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2.拓展民风民俗,涉透节日文化
各国代表文化和反映民族习惯的是各种节日和庆典。教师可以利用重要节日,引导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强化学生跨文化意识。
案例八:PEP 三(上)Recycle1 Listen and colour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影像资料,向学生介绍万圣节的相关知识。从插图中也能得知,南瓜灯是万圣节的标志物。(I see pumpkin lamp in Halloween.)笔者在教学时提问:“在中国的哪个节日中是把灯笼作为标志物的呢?”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笔者利用PEP 三(下)Unit 3 Part B Start to read的插图,改变文本内容,组织学生猜灯谜。
学生了解了万圣节的同时,在猜测、思考中也充分体会到了元宵节的快乐,继而引发了他们热爱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情感。这种方式非常贴近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于无形之中,实现了人文教育的渗透。
3.模拟日常交流,渗透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有差异的人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案例九:PEP四(下)Unit 3 Part B Let’s talk
本课时从插图上得知是两位小朋友打国际长途电话谈论了当天天气,教师应让学生知道谈论天气不是他们打电话的目的,而是一个开场白,就像中国人见面问“你吃饭了吗”,西方人一见面则谈论的是天气,在英国四季变化不明显,一日之内天气状况可能瞬息万变,天气每时每刻都是个新鲜的话题,因而长期以来养成了谈论天气作为聊天的开场白,甚至也作为打电话时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