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及政策研究
2018-12-05张路蓬
张路蓬,周 源,薛 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0 引言
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严格实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三项主要任务。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用好知识产权就能激励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2]。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创新要素密集、投资风险大、对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依赖性强等特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提出与新时期下新兴产业的发展相互交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3-4]。
知识产权管理是集聚新兴产业生产要素、提升新兴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产权的高效利用。完善并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新兴技术的扩散效率、激发新兴企业的创新活力、加速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对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和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部署知识产权服务链,促进知识产权的有效应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正在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为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工具。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发展现状
知识产权管理是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转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柱[6],知识产权管理作为连接技术拥有方与需求方之间的桥梁,其公共服务内容、数据更新速率等将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创新扩散与使用效率。2012年颁布的《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特别指出,到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知识产权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涌现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具有较强产业影响力和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形成较为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比较优势。2016年颁布的《“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完善知识产权发展机制。
现阶段,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保护不够严格等问题依然突出,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权较少、布局尚不够合理,一些企业缺乏国际布局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意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效率低下、确权时间长、数据缺失、检索系统分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技术的扩散与利用效率[7]。加之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兴起,使新兴技术的侵权现象愈加严峻,挫伤了企业等主体的创新积极性。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第一,服务链条冗长,确权时间较长。目前,政府是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主要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其下属机构、工商总局等负责了大部分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此外,一些特定的行业协会也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为特定行业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从整体来说,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分割,尚未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行业机构。国家知识产权机构要面向庞大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甚至社会公众。因此,其处理知识产权相关业务的周期相对较长,由于缺乏统一的产权服务流程及标准,导致一些专利在确权、授权、维权、转移和产权保护等方面运作链条冗长[8]。此外,我国知识产权服务多集中在传统的法律咨询、代理、资格审查、纠纷诉讼等方面,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产权融资、知识产权预警等方面尚处起步阶段,难以为企业提供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水平服务[3]。
第二,供给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创新主体之间的产权交易信息不对称,产学研之间交易对接困难。据统计,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到 15%,部分重点大学、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率不到 5%,而发达国家则高达 30%~40%。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开始寻求外部创新资源,从而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知识产权的转移与保护,可以有效促进技术流动,加快新兴技术的产业化。然而,作为新技术的主要研发方,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虽然有知识产权转让的意愿,企业却由于缺乏购买渠道而使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束之高阁。随着我国创新步伐的加快,一些新技术的研发、更新换代较快,给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对接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局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项目对接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较大的工作任务,使一些技术的专利审核、公布时间较长,部分技术的产业化对接产生时滞。
第三,知识产权难以溯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不足。目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知识产权意识不足、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高和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较差等问题。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尤其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来说,由于新兴产业的技术、知识密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的缺失对于此类企业的创新以及产权纠纷处理非常不利。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技术、知识等相关信息可以迅速通过不同渠道公之于众,当下的互联网生态中,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导致了产权纠纷难以评判,技术权利难以维护。而世界主要技术大国的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内部,均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管理部门,以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经营各环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预警监控管理等工作规范[9]。
第四,数据共享、服务水平欠缺。虽然,目前在国家及地方层面建立了专利信息及检索平台,以专利大数据为依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逐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决策工具之一,但是我国专利平台服务、共享水平普遍相对落后,数据下载、分析效率较低,服务器响应时间长。知识产权检索平台作为知识产权的底层基础平台,一方面对于产权的转移、保护有着基础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促进共性关键技术的快速扩散、新技术的成果转化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对于技术专利的深入、全面分析,将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技术与市场预见,提前开展战略布局,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便提前预警。
2 区块链技术特性及国际应用趋势
2008年兴起的区块链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的集成应用[10],其以“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分布式自治”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企业界以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工信部于2016年底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从广义与狭义角度对区块链作了定义: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区块链技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去中心化、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
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技术体现了其去中心化特性,使得各个节点可以分地域、分时段的进行知识产权管理活动,众多节点形成端到端的网络结构,保证了每个节点的独立性。区块链的时间戳是指每个节点进行数据更新后,要在该信息下加盖时间戳,说明此段信息的产生时间,按照时间顺序将区块信息链接起来,即形成区块链,同时信息的加密处理,以及密钥的生成、解码等算法,保证了信息的不可篡改性。时间戳与不可篡改性共同维护了区块链所形成的数据库的完备性。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实现,即在加密和解密的过程中使用一组“密钥对”,由于密钥对的非对称性,使其具有高度的保密特性。一方面,通过一个密钥进行加密后,只有另一个密钥才能解密;另一方面,通过一把密钥无法获得解开该密钥的另一把“钥匙”。“私钥”的应用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防止其他节点恶意进攻或篡改。
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是由一系列计算机算法预先设置的,主要表现在自治性与自足性两个方面。其自治性表现为合约一旦启动就会自动运行,外界无法对其进行干预;自足性表现为智能合约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时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二次交易[11]。
区块链技术最先应用于比特币交易,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其先后经历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1.0可编程货币时代、区块链2.0可编程金融时代,发展至今的区块链3.0跨行业应用时代。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社会公益、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多个行业领域[12]。
瑞士的Healthbank公司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了全球健康数据处理平台,应用区块链技术,可将患者的心率、血糖浓度等健康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使医生可以随时掌握患者的健康情况。为了防止信息泄露,个人可以通过私钥签名,将其授权给医生、保险公司等机构,允许其访问健康数据,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保证了个人健康信息的私密性。同时,处于区块链上的个人医疗数据作为数字健康资产,让跨地区、跨机构的健康数据共享与协作成为可能。美国的绿色能源公司LO3与ConsenSys合作的TransActive Grid项目,成功实现了点对点的能源交易和控制。居民将其所拥有的过剩可再生能源转卖给其他居民,区块链技术的可编程智能合约,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在个人之间的公开买卖。爱沙尼亚政府已经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医疗、投票、付税等多种政府服务中,非洲一些国家也纷纷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土地注册管理,英国政府则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福利支付,并跟踪资金的支付和分配[12-14]。
2017年国际区块链专利共享联盟BPSA(Blockchain Patent Sharing Alliance)的成立,实现了区块链技术在知识产权管理场景的应用。该联盟推出的区块链专利集是一种智能专利授权单位,可以在区块链专利池—专利授权—专利权交易过程中,实现专利技术的生态化流转。 同时,联盟以产生的智能合约单位对专利权资产进行授权、定价、交易等活动,用智能合约保障客户的专利使用权,不受第三方控制。该系统的建立,保障了知识产权在系统内部的顺畅流转,增加了专利知识产权的流动性。
可见,区块链技术已在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在内的多个领域进行了示范性应用,其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不可篡改等特性,解决了各类行业、领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
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分析
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面临的多重挑战,探索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对改革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完善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开拓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区块链的不同技术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帮助应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每项技术并非独立于某个单独矛盾点而存在。分布式存储技术、共识机制、智能合约、时间戳以及不可篡改性耦合互补,应对信息不对称、管理垄断性等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技术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尚未与全部产权管理业务分离开来,囿于国家产权管理机构面临的巨大工作压力,新兴技术的更新速率大大降低。区块链技术的多节点分布式并行工作特点,可以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效率。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同步更新机制,也保证了整体网络的同步性与一致性。此外,当任何区域的数据库遭到恶意攻击或出现运转障碍时,知识产权信息的分布式存储技术使其他节点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保证了数据库的安全、平稳运行。
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催生了公有链、私有链以及联盟链等多种信息共享的渠道,丰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与服务方式。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范围较广,除了企业的非涉密通用技术外,还包括军民融合甚至军用技术等密级较高的新兴技术。私有链的产生保证了该区块链由某个组织和机构全权控制,其节点和网络环境都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因此,可以在保密机构内部进行使用。联盟链是指其控制过程受到预选节点控制的区块链,对于某些企业或产学研联盟共同体来说,联盟链的使用在促进联盟主体之间的技术交流、转移同时,又确保了数据的私密。公有链则相对开放,可以供所有主体进行信息搜索、查询等活动。因此,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从数据、技术的不同保密层级角度,对知识产权数据进行录入、更新,保证了数据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信息的透明化。此外,区块链技术的非对称加密特点,保证了信息来源渠道的可追溯性。例如,某知识产权局下属机构对一项技术确权后,可以通过密钥加盖机构识别签名,该签名只有此机构拥有,其他任何节点均无法获取此机构密钥。该加密算法,使得各参与知识产权工作的节点以及需求方可以达成共识,即使没有中介机构参与知识产权服务,需求方仍然可以信任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
图1 知识产权管理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框架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纠纷不断,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性,网络传播速度大大快于产权获得速度,使得一些新兴技术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就会传播于网络中,导致这些新兴技术无法受到法律保护。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机制,保证了新兴技术的可追本溯源特性,使得产权纠纷可以得到基础性保障。涉及知识产权服务的不同主体共同签署一个知识产权服务合约,约定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合约将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存入区块链中,由区块链技术确保合约在履行过程中不得篡改[13],一旦开始执行产权服务,合约逐条完成后既生效,并可进行查询。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特性,技术创新效率高,基于共性技术的渐进式创新技术不断产生,甚至催生颠覆性技术,而现阶段技术专利确权效率低,导致专利确权、维权困难,技术拥有方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区块链技术的“时间戳+不可篡改”特性,保证了知识产权的可追溯功能。例如,技术的二次更改,技术的授权转移、买卖等,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录,一方面保证了数据来源、更新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使产权得到了基础保护。
4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构建
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存储、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以及全过程的“时间认证+不可篡改”特性,将分别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在管理与服务方面所面临的垄断威胁、信息不对称、产权难以溯源以及数据维护方面的挑战。我们借鉴国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经验,基于区块链系统数据层,尝试构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系统。系统自下而上由基础数据层、核心逻辑层、用户应用层构成,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服务系统技术架构
基础数据层是区块链技术的基础,各个分布式节点在基础数据层进行数据整理、更新,该层封装了底层数据区块的链式结构。各个区块中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阶段所进行了产权申请、确权、授权活动,并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根据不同产业的产权保密程度进行处理。
核心逻辑层是区块链技术的逻辑体现,通过知识产权相关的业务逻辑与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智能合约进行需求耦合,同时可以根据政府管理行为或业务发展水平与阶段,考虑是否引入激励机制。核心逻辑层通过预设的固定算法,使新兴技术在权利转移、合同变更等业务方面,实现数字化运作,更加可靠、快捷。
用户应用层主要为用户界面,可以包含用户中心、注册、登记等基础入口,也可根据不同行业需求,进行特殊化定制,同时该层还涵盖了信息查询、交易、转移等界面操作功能。用户应用层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得以运行的重要媒介。对于产权服务需求方来说,其可以通过用户应用界面,查询到相关专利信息,并可以进行技术对接、技术转移等工作。对于供给方来说,则可以通过用户界面转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用户应用层是技术实现多路径扩散的入口。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入挖掘,相关服务机构可以在用户界面进行一系列的衍生服务,包括纠纷处理、价值评估、产权融资等。
综上所述,区块链的去中心特征可以大大提高新兴技术的认证效率、缩短专利注册时间,基于共识机制与智能合约机制的申请过程简洁、安全、透明。因此,我们认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服务系统,可以实现了专利确权、转移交易、产业化过程的生态管理与服务。
5 政策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发挥新兴技术优势,完善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是提升新兴产业技术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环节。区块链技术的兴起颠覆了多个传统业务领域,其高效、安全、去中心化的技术应用模式,推动各个国家开始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实践经验表明,区块链作为具有去中心化特征的生态链,其具体应用往往与现存体制下的利益机制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因此,为了保障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得以开发并推广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提前部署:
第一,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建议深入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工作,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联合国内重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目标用户等主体,加强对区块链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数字签名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结合行业或场景需求,做好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提前部署工作。对已经可预见的技术、管理问题进行改进、监管;对可能产生的行业问题、社会影响提前进行相关研究。从多角度把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方向,允许高校、企业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从技术升级、行业应用、市场推广等多方面,开展区块链技术场景应用的前沿性、拓展性研究工作,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创新研发平台及区块链技术联盟,逐步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区块链技术联盟。
第二,多部委联合做好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顶层设计工作。建议探索多部委联合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引导方式,做好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顶层设计。现阶段,国家互联网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以及工信部等各部委,分别对区块链技术予以不同层面的研究,刚刚发布的《合规区块链指引》以及《区块链技术白皮书》,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发展,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路径、标准化进行了规范,这从一定程度上,对区块链相关研究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结合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发挥各部委的优势力量,联合推动区块链技术的顶层设计工作。
由于区块链技术刚刚兴起,我们将面临一些不确定性风险,如何应对可能来临的风险,又不至于抑制新兴技术的利用,相关部门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调研,出台合适的制度、法规。建议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区块链技术的行业领域应用,帮助企业形成有效运行的良好机制,为区块链技术的拓展服务提供集成化、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支撑服务,在示范性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普及化后再进行广泛推广,从而促进新兴技术在不同产业领域的共享性应用。同时,结合我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自身发展情况,及时出台区块链技术的行业标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加强事前预见、事中监管、事后治理工作,营造有利于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三,组织地区或行业进行先行试点示范工作,有序推进区块链技术由基础研究向应用推广发展。由于区块链技术刚刚起步,虽然在各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在知识产权管理的应用,尚没有充分的借鉴经验。为了防止新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影响,各地区政府可以根据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试点示范。
第四,完善知识产权服务的动态监管。新兴技术的应用,必将面临之前无法预知的风险,因此,在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应用的同时,应该做好动态监管工作,做到边监管边发展,一方面增强相关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的后续工作,提供相关借鉴。同时,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用其改变旧有制度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该技术的使用必将催生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以新技术带动新模式,从创造增值的部分找到新机会,也将是区块链技术给新兴产业带来的新机遇。
此外,区块链作为数据存储的底层技术,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隐私数据被泄露、数据被篡改、遭受恶意攻击等安全性问题,也为我国进行大数据管理与治理提供了新思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等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依赖于大数据信息,如何在数据未“泛滥”前,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防止数据爆发式增长后引起的管理障碍,也是值得未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