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味中识字 情境中朗读
——《蚂蚁和蝈蝈》课堂实录及评析

2018-12-05执教评析特级教师邱凤春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三点水蝈蝈读音

◇执教/杨 雪 评析/特级教师 邱凤春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会不会讲?(生:会)今天,就让小朋友自己来讲个故事。先看几张图片。

(出示一组图片)

师: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来,我们先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

生:(异口同声)《龟兔赛跑》。

师:好名字!接下来,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谁想来?最后面那个男孩子一直在举手,就请你来。

生:一天,乌龟和兔子一起赛跑。兔子跑到一半,觉得乌龟爬得比较慢,所以就在树下睡觉。乌龟却没有休息,继续往前爬。最后一张图片就是乌龟得了冠军。

师:故事讲得很完整,声音再洪亮一点就更好了。小朋友们,讲故事,就应该像他一样,先讲清楚故事里都有谁,在什么时间,干了什么,最后结果怎么样。懂了吗?

生:懂了。

二 导入课题,认读生字

师:下面,我们就沿着这条线,再来学习一个新故事。来,一起读——《蚂蚁和蝈蝈》。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蚂蚁”和“蝈蝈”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虫字旁。

师:(故作疑惑)为什么呀?

生:因为它们都是虫子。

师:对,它们都是昆虫。请小朋友们再睁大眼睛仔细看,“蚂蚁”的“蚂”,去掉虫字旁,你还会读吗?

生:马。

师:它和“蚂蚁”的“蚂”读音一样,按照这个规律,猜一猜课后的这两个生字怎么读。

(出示:粮、呼)

生:粮、呼。

师:读得很准确。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因为“蚂蚁”的“蚂”和它右半部分的读音是一样的,我就猜到了这两个字的读音应该和它们的右半部分读音一样。

师:真聪明!小朋友们,你看,有一些汉字非常有趣,通过认识它的一部分,就可以知道整个字的读音。认识生字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借助拼音。看,这是课后所有的生字。(出示加拼音的课后生字:冷、洞、汗、冬、由、乘、凉、装、饿、刮、躺)谁想读?请你来读。

(生读)

师:非常准确,请坐。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出示去掉拼音的课后生字)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就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每个字音都读准了,真了不起!掌声送给自己!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打开课本翻到第20课,你能借助拼音把它读下来吗?读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多读几遍。双手端书,认真去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仔细看,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三个。

师:好,我们就找三个小朋友来读。谁想读?

(生纷纷举手,课堂很活跃)

师:好,请你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读得对不对。

(生读,有些拖腔)

师:读书可以自然一些,注意停顿。

(师范读,生再试读)

师:有进步,请坐。第2自然段,请你读。

(生读,读错了几个字)

师:看清楚,再来读。

(生再读,读准确了)

师:一用心,就读准了。记住,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第3自然段,请你来。

(生读)

师:非常好,请坐。三位同学都把字音读得很准确,相当了不起,掌声送给他们!

四 细读文本,品味感悟

师:孩子们,故事读完了,下面我们试着来讲讲这个故事。要讲这个故事,就得弄清楚故事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来,先看这一段,谁想来读一读?

(出示)

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指名读)

师:再读这句——“夏天真热”。

(生再读)

师:是呀,夏天热得像个大火炉,听杨老师读——“夏天真热”。像老师这样,语速放慢,再来试试。

生:夏天真热。

师:是呀,热得花儿都低下了头,你也来试试。

(指名读)

师:语速可以放慢一些,一起读。

(生齐读,读得很有味道)

师:同学们,你看,就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一群小蚂蚁却在努力地搬粮食。他们怎么搬的?

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师:小蚂蚁身上的粮食好重啊,他们没有一个偷懒的,个个满头大汗。请你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每个蚂蚁都很努力,个个满头大汗,再读这一句。

(指名读)

师:谁还想当小蚂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把自己当作小蚂蚁,感觉就是不一样。谁还想读?(生纷纷举手)都想读?那我们就一起来搬粮食。

(师生齐读)

师:这一段写的是谁?在干什么?请你说。

生:小蚂蚁在搬粮食。

师:(贴板画:蚂蚁,搬粮食)这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该讲谁了?

生:蝈蝈。

师:谁来讲讲蝈蝈的情景?请你来。

(出示,指名读)

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师:蝈蝈为什么觉得蚂蚁傻?

生:因为夏天这么热,他们还在搬粮食。

师:是啊,小蝈蝈可不想劳动,所以他们干什么去啦?

生:乘凉、睡觉、唱歌、跳舞。

师:是呀,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

生:自由自在。

师: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好,请你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自由自在。

(出示课文插图)

师:(手指课文插图)瞧瞧蝈蝈的样子。来,看看那个弹吉他的蝈蝈,哎哟,那么神气!再看这个蝈蝈,跷着二郎腿,摇着小脑袋,真是自由自在。请你再来读。

(指名读)

师:哎哟,小脑袋都摇起来了,心里乐开花了吧!再找个同学,读出他的快乐,请你来。

(指名读)

师:所有的蝈蝈都这样,“个个自由自在”,再读最后一句。

生:个个自由自在。

师:是啊,你看,这一段写的是蝈蝈在——

生:睡觉、唱歌。

师:他们都躲到了大树下乘凉。这部分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生:夏天。

师:这就是发生在夏天里的故事,分别讲述了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师贴板画:蝈蝈,乘凉。板书:夏天)同学们,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和蝈蝈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示)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师:你看,这就是蚂蚁过冬的情景。来,女生一起读。(女生齐读)下面,这就是蝈蝈的下场。请男生读。

(男生齐读。出示)

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师:你看,在夏天搬粮食的蚂蚁,到了冬天躺在洞里过冬。而在夏天神气、自在的蝈蝈现在只能是又冷又饿。请你再来读。

(指名读)

师:这就是他们在冬天不同的结局。

(师板书:冬天、躺在洞里、又冷又饿)

师:(手指板书)小朋友们,其实《蚂蚁和蝈蝈》和《龟兔赛跑》的故事结构一样,都是告诉我们:谁,在什么时候,干了什么事儿,最后结果怎么样。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那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讲讲这个故事?你第一个举手,就请你来。

生: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夏天的时候蚂蚁劳动,蝈蝈乘凉,最后冬天他们的结局就不一样。

师:是的,谁还想来讲一讲?

生:夏天蚂蚁在搬粮食,蝈蝈在乘凉,冬天蚂蚁可以躺在洞里过冬,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生:这个故事,讲的是我们不劳动,就会后悔。

师:这位同学把这个故事的道理告诉了大家。小朋友,你觉得蚂蚁和蝈蝈谁聪明?谁才是傻瓜?为什么?

生:蚂蚁聪明,蝈蝈是傻瓜,因为蚂蚁在夏天劳动,可蝈蝈在夏天乘凉。冬天来了,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可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适时引导)

师:是呀,就像大家说的,蚂蚁之所以聪明就是因为他有长远的打算,而蝈蝈之所以傻就是因为他只顾眼前。

五 学习生字,掌握规律

师:小朋友们很会读故事啊!杨老师想用一个字来夸夸你们,看!(出示生字卡片:良)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好,杨老师给它加上“米”,可以组成“粮食”的“粮”。这两个小朋友要住到一个田字格里啦,(多媒体动画演示)仔细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发现了吗?

生:“米”的那一捺变成了点。

师:嗯,捺变成了点就是给右边的“良”留位置,这就是中国汉字的谦让美。请你说。

生:“米”就变瘦了。

师:“米”和“良”都变瘦了。很好,请坐。看杨老师写一个“粮”字。 (师范写)“米”做偏旁捺变点,这一点的位置很重要,起笔要比撇低一点儿,老师把它写在这儿行吗?

(师手指横和竖的交叉点)

生:不可以。应该低一点儿。

师:是的,捺变点,点的起笔要靠下,竖提刚好在竖中线上,捺出捺脚。现在,杨老师要考考你的眼力了,满头大汗的小蚂蚁又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字。(出示:汗)又冷又饿的蝈蝈也给我们送来一个字。(出示:冷)它们的偏旁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三点水,一个是两点水。

师:三点水一般和什么有关?

生:三点水代表的意思是水,有三点水的字一般和水有关。

师:聪明!两点水呢?

生:和冰有关。

师:是的,冰比水冷一些,古人造字非常智慧,所以有两点水的字一般和寒冷有关。了解了这些,我们来看一看生字“汗”怎么写才好看,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三点水的位置要注意不能写在竖中线上,要不然“干”就没位置写了。

师:是的,三点水的三个笔画的位置也是不同的。

生:是一个弯弧线。

师:三点水要写成弧形,所以中间这一点要写得靠外一点儿。(师范写)“冷”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冷”的撇起笔要写到竖中线上,点写到竖中线的中间。

师:右边“三点一线”,这个字才更稳。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冷”右边的“今”一定要加一点,如果不加点的话,就是错的。

师:是的,她告诉了我们如何把这个字写正确。你想,冬天是很冷的,出门可不要忘了穿鞋子。(师范写)你发现了吗?这三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是的,左右结构的字,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现在把写字卡拿出来,每个字仿写一个。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做到“三个一”。

(生仿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点拨)

评析:

《蚂蚁和蝈蝈》是低年级一篇短小精美的童话故事类课文。由于低年级孩子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象,很难产生深刻印象。杨雪老师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趣味中识字,情境中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细细品味,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杨老师先出示了一组《龟兔赛跑》的图片,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丰富联想。这样,可以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试着用几句话讲讲这个故事。在学生讲完故事之后,老师梳理出了讲故事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老师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注重由已知走向未知,渗透讲故事的一般规律。

二、情境识字,渗透规律

识字教学只有以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才能得其精髓。渗透汉字文化,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杨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蚂蚁”和“蝈蝈”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不难发现它们之所以都是虫字旁,就是因为它们都和昆虫有关,老师进而渗透了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功能。老师还引导学生注意“蚂”的右半部分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并按照这个规律让学生猜一猜课后生字“粮”和“呼”的读音,渗透了形声字声旁表音的功能。这种在识字教学中尝试渗透汉字文化规律的方法,能使学生在形象、牢固识记汉字的同时,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去,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杨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善于创设情境来指导朗读。如:“夏天热得像个大火炉。”“热得花儿都低下了头。”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到了夏天的炎热,再带着强烈的画面感去朗读,就能入情入境,从而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

四、归类识字,掌握规律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方法远比教给知识重要。杨老师在指导生字“冷”和“汗”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字的偏旁有所不同:“汗”是三点水,“冷”是两点水。通过出示它们的演变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三点水的字大多和水有关,而两点水的字大多和寒冷有关。这两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以后在写左右结构字的时候,要注意穿插避让。学生掌握了方法,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三点水蝈蝈读音
多余的三点水
不可缺少的三点水
“那”与“哪”的读音
字词篇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
水蒸气的“气”为何不带“三点水”
我是小字典
蝈蝈的歌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