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与对策建议

2018-12-05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业农村

詹 懿

(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重庆 40005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从战略目标、实施路径、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资金支持等方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总方案,是新时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行动指南。在我国整体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背景下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和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宏观背景,本文从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所裨益。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1]2017年,我国大陆总人口139 0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347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比常驻人口城镇化率低16.17%,还有1.3亿人处于“离土不离乡”的状态,其中很多人还过着“候鸟”般的生活。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3 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1 969元,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是2.83倍。①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来。可见,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很突出,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迫切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并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建国以后,党中央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1982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到1986年的《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等5个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为解放我国农业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各项改革、解决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15个中央一号文件,这些文件涉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水利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等内容,实现了由关注农民收入或农村发展或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农民全面振兴的转变,实现了由注重农产品数量向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全面发展的转变,实现了由关心农民收入到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教育、医疗等全方位转变,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哲学命题的深刻把握,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革命理想的不懈努力。

(三)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六大”措施的第一条。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可以从供给侧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和生态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需求和优美生态环境的生态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从需求侧引导工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 32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 445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 955元,增长8.1%,增幅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4倍。①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来。按照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0 955元算,5.7661亿农村人口可以创造大约6.3万亿元的内需市场,这个市场是推进工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力和必要支撑。

(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遵循。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上讲到:“关于人口的城镇化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2017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5.7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1.48%。可见,农业人口众多、农村面积广阔、人口城镇化速度缓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大局”,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必须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分“三步走”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时间、空间和内容等方面完全契合。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路径,又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城乡要素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因此,需要从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等多方面统筹考虑、综合应对。

(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农村中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单向流入城市,造成农业农村大量“失血”,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成因。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除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以及促进城乡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藩篱,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是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以稳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预期,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二是在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要求,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要素集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三是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抓紧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四是培育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保证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和重要实现形式,必须坚持好、发展好、维护好。要稳妥开展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自然人农业变法人农业的改革,打造服务集体成员、促进普惠均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用地指标区域协调机制,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保障农业项目用地需求,增强农业项目融资功能,提高全国农业项目用地配置效率。六是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做好财政资金的“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整合”,就是要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把各类涉农资金尽可能“打捆”使用,形成合力;“撬动”,就是要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4]。七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制,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制定金融结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推动农村金融结构回归本源,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八是健全完善农业信贷担保和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的融资能力。支持多种方式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九是健全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好各级党组织书记总揽全局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在政策宣传、思路引领、思想教育、带领群众等方面的“领头雁”作用,健全完善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健全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定保障机制、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机制,畅通乡村基层技术和服务人才成长通道,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二)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依托产业平台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在农业农村集聚,通过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规模化水平,以及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充分发挥城乡要素的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的比较收益,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因地制宜选择好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需要根据乡村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区位条件、人才支撑、市场前景等因素,选择市场潜力大、群众带动力强、生态影响小、产业辐射能力大的产业作为乡村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好特色优势产业。要通过完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利用智能终端、机械化操作、现代种业、现代生物技术、生态环保、“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提升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知名度,使传统农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降低市场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产业的比较收益。三是运用市场化手段运营好特色优势产业。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周期长、市场和自然风险大、涉及利益主体较多等特点,既需要在基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采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发挥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产业辐射带动面。依托本地特色资源,立足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国传统的以家庭为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品质低、生产成本高、接受社会化服务能力弱、市场信息不灵、融资能力差、把握市场机会能力不强等问题,是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农村凋敝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适应信息化、科技化、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的需要,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培育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重点从本地籍在外打工或创业的成功人士中、本地区经营业绩好的企业负责人中发现和引进热爱“三农”,具有乡土情结、有思路、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的能人,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并对其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和市场培训,引导其扩大发展规模或采取多种方式与周边农户合作,发展成为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二是着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倡导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核心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平台,按照“三变”改革的要求,整合打包村集体建设用地等集体资产,并以入股、托管、专业化服务等方式整合区域内的土地资源、闲置房屋等资产,促进农村土地、房屋等资产和资源的流动和增值。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资源整合作用,整合资金、技术、信息、管理、设备、人脉等资源,采用“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推进农业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科技化、高效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三是引进和培育专业化公司或龙头企业。在村总体发展规划基础上引进专业能力强、有经营实力的专业化公司或龙头企业,发挥专业化公司在技术、服务、管理、资金、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整合本地的土地、设备、技术和劳动力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采用把集体土地、配套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集体资产打捆作价入股,以及年终利润分红等方式,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同时也减轻公司的前期投资压力和经营压力,实现公司、村集体与农民三者互利共赢。四是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发展。小农户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都将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创新多样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有效形式,在不打破家庭经营格局情况下,实行统种统收、统防统治甚至统销统结,以服务规模化弥补经营细碎化的不足[5],加强对周边小农户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小农户的机械化、科技化、市场化、标准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

(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破解我国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以及因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和经营方式不合理导致的农业效益低下和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是解决“种什么”和农业产业结构问题,主要特征是市场化、融合化、高级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重点解决“如何种地”和生产能力问题,主要特征是科技化、机械化、绿色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成效问题,主要特征是集约化、社会化、组织化[6]。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方面是调整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和地理气候等条件,选择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形成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区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是延伸产业链,通过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等方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通过开发和拓展农业资源功能等方式带动观光休闲、亲子体验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能够在农村找到更多的、不是简单依赖耕地的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农村能有更多的收入来源[7]。

二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采用现代化的科技和技术装备武装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全过程,使农业产业从良种培育到栽培、养殖技术,到加工营销的全过程都实现现代化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标准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三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禀赋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经营方式,形成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化分工、多元化服务和市场化运营的“六位一体”[8]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创新培育机制,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9],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本地的生态、土地、地理环境、区位优势等特色资源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通过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广大农户的技术水平和收益水平,调动广大小农户的发展积极性。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