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众创空间”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创客需求的视角

2018-12-05项质略胡雪艳李文妍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众创创客

项质略,胡雪艳,李文妍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23)

引言

在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系统性地提出发展“众创空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从国家层面展开众创空间建设工作的相关部署。

南京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科教文化资源最丰富、区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对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一流的人力与科技资源以及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支持。2015年5月,江苏省委办、省府办出台了《关于印发〈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创业实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鼓励全省各地加快集聚创新创业资源,推动创业孵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因此,探索适合南京市众创空间发展的路径选择及成长机制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文献回顾

1.关于众创空间的定义及特征。在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出台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众创空间被定义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科技部则提出众创空间是互联网时代创业服务机构和创新孵化器的代表,具有“四化”“三结合”“四空间”的特征。“四化”,即功能上的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三结合”即运作上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四空间”即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资源共享空间融合的特征。

2.关于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目前不少国内学者通过对众创空间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对应的发展路径,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剖析众创空间的构成要素,从各个构成要素的角度提出发展路径的选择。如李泽众(2015)通过对浙江省处于不同发展层次众创空间特点的归纳,将浙江众创空间现有的发展模式划分为初级模式、初级模式升级版、拥有综合创业生态体系的众创空间三种模式,并提出推进行业领军企业构建,传统创特服务机构转型升级、推动虚拟化三个众创空间未来的发展路径。再如戴春(2015)等,利用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将众创空间的构成要素划分为政策、市场、人力资本、金融、文化、支持等方面,提出建立多元组织体系,完善政策支撑,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等发展路径。

3.关于众创空间与外界要素的融合。不少学者认为,众创空间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及发展的社会主体,它必须通过与其他外界要素的融合,才能实现融合互通,产生最大的社会价值。如顾口(2015)认为,国家高新区是发展众创空间的核心载体,在众创空间发展背景下,其应打通创新资源流通渠道和突破制度壁垒,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对接;加快创新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构建以完备产业链为基础的创新链条。巫钢(2015)认为,创业者在创业中有许多困难,需要众创空间提供专业服务,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为创新创业服务。众创空间设立众创专项服务平台,有利于实现项目孵化一体化价值链、整合服务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发展。

总的来说,现有的研究成果相对集中在对众创空间构成要素的归纳与剖析;或者基于众创空间与金融、专业、政策等外部因素整合,提出发展路径的建议。对于创业创新活动中创客群体对众创空间的现实需求,目前的研究相对较少或者浅尝辄止,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1.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创客群体需求的视角下探讨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这一核心问题。由于创客与“众创空间”都属于新兴事物,研究成果较缺乏,因此基于案例研究这一定性分析方法进行问题分析是比较适合的。此外,由于创客是一个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差异性较大的群体,对于创客群体的需求分析,采用的是调查研究法。

2.研究资料的选取与数据收集。案例研究资料的选取采用理论抽样原则,即根据研究问题,选取典型性、代表性案例,我们选取了U谷创客、万谷移动互联两家众创空间。

调查研究资料通过选取50名创客群体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来自于企业界、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不同创客群体,其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掌握的资源的差异性,以及其对于“众创空间”的需求的差异性。

三、创客群体资源要素及需求分析

1.创客类型及资源要素特征。从来源角度分析南京创客群体的特征,将其划分为来自企业界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群体,来自于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群体,来自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群体三个群体种类。在调查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创客群体在创业活动中拥有的不同的资源要素特征:一是来自企业界的创客群体。主要为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该群体社会经验丰富,并且拥有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动手操作的能力会更强。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以及行业上下游的供应链,都是他们最大的资源。二是来自于科研机构的创客群体。该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带着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投入到创业活动中,拥有科研成果及知识产权资源。三是来自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该群体年轻活跃,较容易接受新兴事物,创意性创新性较强,该群体的资源优势在于专业加创新性。

2.创客群体需求差异性。不同类型的创客群体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对于众创空间的硬件设施、政策配套、专业支持、人力资源、资金融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企业界的创客更多的是需要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专业支持。来自于企业的创业者,对商业模式有深入的洞悉,其社会经验丰富,并拥有一定的实战经验。他们离开原企业投身创业后,更需要的是能帮助他们完成商业模式的执行者,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支持。来自于科研机构的创业者,本身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拥有科研成果及知识产权资源。对于他们来说,更需要的是资金、供应链资源、商业模式搭建等方面的支持。而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年轻活跃,创新能力较强,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廉价办公场地、资金、社会资源等支持。

四、众创空间发展路径选择

1.多元化主体结构。多元化主体结构指的是众创空间的所有权结构或者创建主体需要多元化。从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活动,到满足个性化市场需求的创业实践活动中,众创空间可以提供场地提供、政策引导、专业支持、市场推广等多样化服务。在整个服务中,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等行为主体的构成应该多元化,不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或国资背景的企业,需要更多地引入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源。

2.差异化公共服务。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众创空间可以提供场地提供、政策引导、专业支持、市场推广等多样化服务,众创空间需要真正回归服务提供者本质,针对不同类型的创客群体需求的不同,差异化地提供硬件设施、政策配套、专业支持、人力资源、资金融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目前有不少众创空间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打造创业社群,在产业细分领域提供上下游对接服务,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个性化环境构建。众创空间不仅为创客提供创业场地,还提供相应配套服务。此外,人文环境与内部氛围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跨界、互动、包容的氛围中,创新思维能产生更好的碰撞与交互,创意能更多地产生并被投入实践。众创空间在文化环境构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到不同类型的创客群体的特征,打造个性化的文化环境,更好地为创客服务。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众创创客
兰州出台《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
“小创客”有法宝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众创空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为领导干部荐书
创客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上海“工商众创十一条”出台 给创业降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