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新市民休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2018-12-05张西林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市民公共服务农民工

张西林,陆 霖

(肇庆学院旅游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随着珠三角城市群的建设发展,大量省内外农村劳动力涌入务工或经商创业。同时,处于城市扩张中的郊区失地农民就地转化成了市民。由于各种制度和非制度的安排,新市民往往在各方面遭受着来自城市社会的歧视和排斥[1]。作为进入城市的新市民,如果在日常闲暇时间无法正常跟上居住地城市文化生活,则会导致新市民逐渐被城市所边缘化。因此,如何通过城市休闲公共服务供给,为新市民提供必要的环境、场所和条件来帮助其融入到城市生活,通过日常休闲来提升其市民精神,是推动新市民城市化、现代化和文明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珠三角地区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新市民城市休闲现状研究

尽管新市民群体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关于其休闲方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群体,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休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刘娜(2008)对建筑业农民工的休闲时间配置、休闲活动以及休闲心态方面开展了研究,同时深入分析了影响闲暇休闲生活方式的诸多因素[2]。马纯红(2012)通过实证调查,总结了80后农民工群体日常休闲生活背后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3]。魏统朋(2013)对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休闲参与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4],而郑欣(2017)则研究描述了农民工在城市中围绕休闲展开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各种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功能[5]。

通过对城市农民工休闲生活的刻画和休闲特征的总结,发现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明显缺乏应有的正常休闲生活。艾慕晨(2013)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休闲生活的变迁与缺失[6],而康红梅(2015)研究发现,农民工严重缺乏高质量的休闲生活[7]。李萍(2017)从休闲活动的组织及休闲资源两个角度,研究了农民工休闲活动的结构性制约因素及其影响机制[8]。唐丹宁(2017)研究发现,农民工休闲呈现群体封闭、发展低和时代性等特点,处于非城非乡的尴尬状态[9]。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受限于主客观条件,缺乏休闲、不会休闲、无法跟上城市新休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二是休闲教育学习及其需求。叶玲(2013)研究发现,农民工有着城市休闲观念、休闲技能、休闲素质等方面的学习需求[10]。陈国久(2013)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的闲暇时间具有自流性和盲目性,日常闲暇休闲生活质量不高,必须有针对性地提供休闲教育培训才能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11]。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自身已经意识到跟不上城市休闲的节奏,存在着休闲学习和休闲技能提高等现实需求。

二、城市新市民休闲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除了农民工群体的休闲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之外,其他新市民群体的休闲问题也引起了学界关注。典型如张长隆(2016)针对福建省城市流动儿童的闲暇休闲开展深入研究,提出采取多种社工策略来帮助流动儿童正常开展休闲活动[12]。除此之外,学者还关注了新市民群体城市休闲不足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针对新市民群体休闲缺乏可能会给城市社会带来消极影响问题,政府有必要把丰富新市民群体日常休闲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予以解决[13]。

在珠三角地区,发达的现代工业和服务流通业吸引了3 000万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大量城市新市民由于经济原因限制,较少居住在成熟的城市核心区,往往聚居在工业园区、城中村或老旧社区地段。上述区域往往由于当初功能定位原因,规划建设缺乏公共休闲元素,或者是由于改造困难而难以新建各种公共设施,导致大量新市民无法就地开展休闲。囿于闲暇时间和精力不足,加之生活消费支出压力,大部分新市民群体无力或无意每天离开生活社区到城市中的成熟休闲场所开展休闲,日常休闲活动只能停留于看电视、上网、棋牌游戏等既有活动。这不但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休闲提升变化格格不入,而且长此以往这种休闲不足会导致一定的城市心理不适,进而引发其在城市中的社会交往。为此,在现有城市休闲供给的基础上,需要针对新市民群体休闲特殊性而相应提供休闲产品和服务,从服务供给上探索休闲公共服务的新模式。

三、服务于城市新市民群体的休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构建

(一)坚持休闲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理念

在当前城市休闲服务体系中,各种类型的休闲商家成为了城市休闲服务供给的主力军,主要表现为消费性、排他性等市场产品特征。而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城市公共体闲服务则存在着一定短板,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市民的免费公共性休闲需求。在休闲时代背景之下,城市公共休闲服务具有公益性和本地性两个典型特征,这就对城市政府职能提出了新要求[14]。事实上,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供给增加可以明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除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之外,还对城市整体形象外在展示和对外吸引力均大有裨益,能够促进城市自身发展。在制度分析学派看来,“多中心”是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必然要求,公共服务供给结构需要实现多元化。除了政府供给之外,还有其他公共部门、社会组织和私营企业均可成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者。这种多元化供给机制不仅可以实现相互补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竞争机制。

城市新市民由于各种原因,在其刚进入城市所租住生活的社区往往区位条件不是太好,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至于公共休闲服务方面更是严重不足,旧有的休闲服务供给与新市民休闲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然而,这些社区由于短期内未能纳入到城市总体更新改造计划,政府难以大包大揽城市休闲公共服务。在政府无力成为休闲公共服务主要提供者和生产者之前,需要树立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理念,切身转变政府自身职能角色,主要承担好以安排者、培育者和监督者为主,兼以公共休闲服务提供者为辅的角色。通过宣传吸引企业、社群组织和社区自治社团协会等加入到休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来,构建多元化的整体供给层次体系。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灵活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经济奖励等经济手段以及非经济手段提高主体参与积极性,构建政策、经济、社会等多种类激励机制来引导培育企业和社群组织参与到休闲服务公共服务中。

(二)构建休闲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方式

构建以政府直接供给和间接供给相结合的休闲服务供给方式。在直接供给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下辖的卫生、体育、旅游、文化等政府自身机构直接向新市民群众提供各种行政服务,完成社区公共健身、休闲、文化资源供给。这些供给大致包括直接建设各种类型的体育锻炼、休闲游憩、文化娱乐等设备设施及其场所空间,调度配置相应的公共健身锻炼、休闲娱乐及文化教育等各类型资源,统一规划和择优确定适应社区休闲的公共服务产品的内容、种类和形式。

同时,为了避免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威式公共服务供给可能带来的社区公共服务生硬缺乏亲民性、官方性强而适应性弱、丰富性和层次性不足、不接地气等弊端出现,需要强调间接供给在休闲公共服务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入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休闲公共服务供给,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可以综合采取授权委托、特许经营、服务外包以及志愿型供给等成熟方式来增加和强化休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在规定范围内可以允许开展经济盈利活动的公共休闲服务设施、公共休闲活动与社区公共休闲文化娱乐管理等公共服务,通过授权委托方式让社会组织代替政府机构对具体事务进行运营,从而将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市场化与政府社会化结合起来。对于需要大规模投入资金且回收周期漫长的公共休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可以考虑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吸引一些企业单位或社会组织来建设休闲基础设施,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一定期限的经营收益权。通过市场机制引入部分休闲场所设施的经营权和收益权转让,在短时间内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并提高服务供给效率。

在休闲产品服务供给方面,可以采取服务外包和志愿者供给相结合的形式。政府采取合同外包形式向市场上的休闲、娱乐和文化服务公司购买有关公共服务,通过将休闲的事业性与产业性进行相互渗透并最终促进相互发展。同时,引导一些企业来赞助和补充支持休闲公共服务,借此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义务。鼓励非营利组织提供人员、信息、技术资源来用于休闲服务之中,发动市民自发组织参与到休闲公共服务的管理、维护、监督等志愿行为。借鉴和推广珠三角城市绿道网建设管理的已有成功经验,提高针对新市民群体休闲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和供给效率。

(三)城市休闲空间管治适应新市民休闲需求

由于不同的城市移民群体来自于不同地方,天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族群和市民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从各自利益出发,均会要求共同参与到城市的公共事务管理事务之中。这种社会群体各方协同参与、相互调和的过程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管治[15]。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城市休闲公共空间的秩序和利益进行综合协调。在此协调过程之中,需要政府机构、社区组织、市民群体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发挥自身应有作用。在城市休闲公共空间规划和宏观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到新市民人口分布现状,充分保障新市民居住社区空间城市休闲日常使用的便捷性。在对新市民聚居的社区休闲游憩环境空间改造和文化、健身、休闲设施配置过程中,规划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在遵循相关技术标准基础之上,还需充分征询新市民群体的需求意见,避免出现休闲场所和休闲设施服务的闲置或浪费。将休闲空间建设成为符合社区群体休闲行为习惯的生活场所,借此消除既有的城市休闲与新市民休闲需求之间的二元对立和不协调,最大化满足新市民群体就地休闲的目标诉求。

(四)切实保障基础性公共休闲服务的公益性

与市场提供休闲服务主要是满足多元化与高端化需求不同,政府出于角色和公共责任,必须提供满足普通市民的基本公共休闲需求,保证每一个市民都能享受到最基础的休闲服务。由于市场主体逐利需要,很难有积极性来投资建设和经营公益性的城市休闲场所。由此,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休闲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制度体系,政府规划提供休闲场所土地空间,投入休闲空间所需的基本建设资金;相关体育部门、文化部门、旅游部门等相应提供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休闲游憩设施及技术指导等配套支持;社区组织提供相应人力资源辅助,各种社团组织协助做好各类型休闲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义工志愿者参与到针对新市民群体城市新休闲方式的教育培训工作之中。

(五)帮扶新市民群体实现城市休闲生活的自组织

为达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就必须要保证新市民群体享受到其相应的公共服务内容。现实经验显示,政府作为单一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不能有效改善新市民群体所面临的公共服务缺失困境。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引导各种地方社会组织参与当地的公共服务领域是现实可行的解决途径之一[16]。通过社会组织代表新市民深度参与公共管理服务,提高地方政府为新市民群体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能力,从而实现面向所有城市群体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据此,可以采取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方式,由政府牵头构建城市休闲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服务平台,由社会组织代表和组织新市民群体表达其休闲需求。尝试在社区机构管理之下,以社会健身休闲组织机构做指导,建立新市民群体的群众性休闲自治组织,探索新市民城市休闲从自我服务开始做起,通过学会休闲自我教育,实现日常休闲的自我管理,最后达到个体自我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社会组织对新市民在休闲心态、休闲内容、休闲观念和休闲形式等全方位进行教育和培训,积极帮助和引导新市民群体跟上城市发展节奏,逐渐完成休闲生活自组织,最终让新市民群体形成完全适应城市文化的休闲自发展内生动力。

在社会组织帮扶新市民适应城市休闲生活中,可以大力发挥各种志愿服务的作用。通过志愿组织与社会机构、社群团体、党政机关的无缝链接,构建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志愿服务体系和服务格局,提供全面覆盖每个新市民群体的公共服务。当前,广东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全社会,将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有机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普通公众普遍参与各种志愿服务,形成了耳熟能详的“粤志愿,粤幸福”和“一起来,更精彩”等志愿服务理念品牌。据2017年统计数据,广东省现有注册志愿者865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10 200余个,注册登记志愿服务团体73 000余个。这些分布在城市中的志愿组织机构和志愿者可帮扶新市民群体学习适应城市休闲生活,就地提供全面、及时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志愿服务,还可以消除公共服务“形式化”和“行政化”痕迹带来的弊端,针对新市民城市休闲实际需求,通过走进生活、贴近现实、服务实效来创新志愿服务内容。

猜你喜欢

市民公共服务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2017年闵行区“四季风·人文美·修身行”市民修身行动计划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