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农村宗教文化信仰的引导策略研究
——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2018-12-05常颜艳刘堂灯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信教藏传佛教信仰

常颜艳,刘堂灯

(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当前我国主流文化导向上主张无神论,而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以及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农民有宗教信仰的倾向,有些农民把一切希望寄托于神灵之上,通过祈求神灵来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农村有些地方宗教文化的逐渐升温与兴起,对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如何正确地认识宗教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使宗教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共同发展,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已经成为政府需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一、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宗教文化的概况

“所谓宗教文化,本质上是人民以宗教为表现形态的精神劳动成果,连同宗教本身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人类感情、理想、审美的一种寄托与特殊表达方式。”[1]宗教文化的发展是由于人们对身边事物极度缺乏安全感,急需一种事物来弥补内心的空虚感,而由最初的本能信仰逐渐转化为理性信仰的一种过程。近年来,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政府不断深化引导宗教文化发展走向,使其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相一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使得整体上宗教活动在法律和政策指导之下开展。总体看来,由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受到早期藏传佛教的影响比较深刻,宗教文化信仰主要以佛教文化为主。据国家宗教事务局统计,目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已有依法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13处,其中藏传佛教场所7处,汉传佛教场所6处。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作为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瑞应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素有“东藏”之称。较大的寺庙除瑞应寺外,还有普安寺、德惠寺、佑安寺、白泉寺、辅国寺等,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群。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具体信教群众人数没有严格规范的统计,由于组织较为松散,农民信教没有较为准确的统计,大部分人并不是充分了解自身的信仰问题,因此很难统计出一个确定的数量和比例,但通过参加宗教活动状况可以确定信教人数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农村宗教信仰者最初主要以中老年人及文盲、半文盲为主,近年来信教人群开始出现了年轻化、文化水平提高的现象。年轻信众中不乏一些在校大学生,信教原因主要是受到家中老年人、亲朋好友的影响,这类文化水平高的新生力量极易成为农民宗教者队伍中的领头者和宣传者。

二、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村宗教文化信仰原因

1.政策导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与宗教文化相结合的国家,我国对宗教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促进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把宗教信仰与爱国教育结合起来,尊重保障公民的信仰自由,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在国家生活中各宗教一律平等。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宗教文化不再是过去引导人们误入歧途的工具,而是主张弃恶扬善,有利于社会主义文明精神建设。

2.社会基础。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没有较高的文化认知水平,并且缺乏与外界的积极沟通,年轻人士外出打工,常年不归家,信息不流通,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更加难以接触新鲜事物,从而导致农村环境闭塞,成为一个狭小封闭的圈子,人们只好通过信仰神灵,来达到自己的需求。“当他们无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信仰系统和文化系统对自己的价值观、生存观进行建构以理解世界的变化时,其中部分人往往就通过宗教获取解释。”[2]通过对宗教的信仰又能对人的身体疾病、家庭收入等给予祈福,获得精神寄托。

3.历史根源。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作为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对农村宗教文化的发展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据《阜新市志》记载,民国初期,阜新地区还有喇嘛寺庙203座,喇嘛15 418人,占当时全地区蒙古族人口的22%,这给佛教在当地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程度薄弱,文化水平较低,农民对宗教文化的理解程度仅为历史上存留下来的遗址以及宗教活动为主,并不是充分了解宗教文化对人们的现实意义,人们信教只不过是想通过信仰来获得一定的心理慰藉,并通过一定的行动方式来对充满神秘的自然天气给予祈祷,来达到获得更多农业收入的目的。

三、宗教信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

藏传佛教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使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得到繁荣和发展。有的小男孩从小出家,学习蒙古语言文字,甚至成为学者,成为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者。另一方面,藏传佛教也使得蒙古医药卫生得以发展繁荣。瑞应寺的曼巴扎仓先后培养出4 000名医生,如今遍布东三省、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并成立了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此外,寺庙的各种活动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企业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提高了周围人们的就业率,解决了农村人口就业难及一部分人因外出打工而常年不能回家的问题。

宗教文化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产生互惠互利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消极影响也会接踵而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文化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宗教信众在开展活动时,在内部教义讲解上正统与邪门之争,在外部有信徒与俗众之分,从而在分门划派过程中出现利益纷争,进而影响了农村群众之间的团结稳定。此外,农村宗教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无序化、扩张化的倾向,活动游离于合法与非法之间,“时常鱼目混杂、真伪难辨,成为干扰农村正常宗教活动、影响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顽疾。”[3]

2.宗教文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基层难以管理。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4]现今,在不少农村地区宗教势力不断增大,一旦一个地方信教群众占多数的时候,还可能出现宗教神职人员的意见主导着农村社会公共生活开展的现象,这对世俗的法律和政令的执行产生不小的冲击。在宗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农村地区,人们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并不大于对宗教组织的依赖,农村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地位逐渐降低,甚至有时在基层管理和宗教组织发生冲突时会为了维护宗教而不惜与管理组织产生冲突,围攻基层组织而与之抗衡,致使管理组织无法更好地履行其管理的职责。

3.宗教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随着宗教信仰限制的逐渐宽松以及经济的逐步发展,使得有部分地区打着宗教的幌子发展消极宗教,使人们完全沉浸在命运的枷锁中,脱离了现实社会。而宣扬者就会由此来搜刮民财,达到自己私利的目的,这使得财产大量流失,并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宗教文化作为人类长期发展的产物,宗教活动必不可少,这就会引起大量宗教活动场所的兴建、乱建的现象。目前,除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外,其他大大小小的非法宗教活动场所不计其数,这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农村宗教文化信仰的引导策略

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的信仰方向还是健康的、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国家倡导的宗教信仰方向是一致的。我们应该透过农民信仰宗教来理解农民当前的精神世界,感受农民在风险社会之中农民因自身能力的弱小而呈现出的无助和迷茫,创建使宗教文化与农村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的发展路径。

1.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科学看待宗教文化。农村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如今有不少农民子女转移到城市接受教育。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农村中一些有见识、有才干的人才迁居城市,留守人群中信徒的比例则明显上升,这更加剧了农村宗教文化的兴盛,这种局面长远看来是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的。故此,在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做好农村教育工作,使其立足于农村乡土化,拥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系统化方式方法,加强并完善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积极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括无神论)的教育,科学看待宗教文化,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一代青少年。

2.加强宗教组织管理,构建和谐信仰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宗教活动是有一定组织性和群众性的社会活动,涉及的是群众和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对宗教事物的管理应该是依法进行。”[5]而农村基层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协助上一级行政更好地管理本地区事务的功能外,对本地区的稳定发展及各项事务负有一定责任,因此基层宗教管理部门的建设更应加强,确保农村宗教文化和谐稳定。

3.发挥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做到规范引导。宗教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教义及信徒行为的好坏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形态以及生活面貌,引导发挥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与农村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新型农村的客观要求,从而实现宗信教群众和无神论者和平共处、共同团结和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在法制建设、具体管理和综合服务方面加以规范,更需要农村居民形成公民和公共意识,在法治框架下,求同存异,推动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信教藏传佛教信仰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信仰的旗帜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