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2018-12-04袁金宝王岗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实力武术

袁金宝 王岗

摘 要:对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困境及出路进行研究。认为:武术文化软实力作为理论命题的重要意义已在学术界达成普遍共识。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应进一步实现由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视角转换,更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这个层面看,学校武术教育的“外在虚胖”与内容的“骨感无物”,武术赛事的“繁华似锦”与赛事内涵的“空旷虚无”,武术影视制作的“怀旧情节”与时代价值的“错位分离”,武术产业发展的“头重脚轻”与基础布局的“散乱无序”,是当代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针对以上困境,提出了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教育路径、赛事路径、影视路径和产业路径。

关键词:武术;文化软实力;教育;赛事;影视;产业;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 852 学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predicament and solution of Chinese wushu soft power are studi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ft power of wushu culture as a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has been generally agreed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ft power of wushu culture should further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acro to micro,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which is more helpful to find and solv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main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include the“external affluence”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and the “internal emaciation”of the contents, the“prosperity”of wushu competition forms and the“emptiness”of competition connotation, the“nostalgic plot” of wushu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 and the "deviation" from the value of the times, and the“disorder” of wushu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disorganization” of the basic layout. In view of the above difficulties, the education path, competition path, film path and industry path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al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are proposed.

Keywords:wushu; cultural soft power; education;competi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predicament; solution

改革開放以来,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文化传播领域,在民族精神弘扬方面,在体育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软实力作用;因此,客观把握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准确定位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探索积极有效的发展出路就显得格外重要。

1 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现状透析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出版与发表了大量有关软实力的著作和学术论文,软实力也已经进入中国的官方话语体系”[1]。对文化软实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我国学术界文化自觉的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研究者发表的有关文化软实力的著作、论文大约有800部(篇)以上”[2]。例如:国内学者童世骏[3]的《文化软实力》、唐代兴[4]的《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艺衡[5]的《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及韩勃等[6]的《软实力:中国视角》等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景象已经成为人们勾勒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典型元素。“武术文化与其他运动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放射着文化光芒、辉映着文化风采、承载着文化使命”[7]。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武术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国际友人到中国习武并感受中国文化,这可谓是武术文化软实力最有力的证明。目前,“武术文化软实力”作为学术概念的重要意义在学界基本形成共识。例如:有学者认为“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对于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以及民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8] 。有学者对“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进行解析,以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认同力为理论基础,进一步拓宽细化了其内涵体系。蔡仲林等[9]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武术在穿透力、渗透力、认同力、形象力、创造力、先导力等软实力方面对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播造成一定阻碍。这些研究对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特征进行了诠释,但如何把握武术文化软实力的现象学特征?对此,袁金宝[10]从实践观测的角度提出,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最终应当体现在人们是否能够做到自觉从事武术的思维与实践活动上。秦双兰等[11]认为,武术文化的软实力就是作为尚武风尚,能用无形之手牵着大家自觉自愿向其聚拢。在提升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策略上,大致有2种不同路径,即外向路径和内向路径。对于前者,有学者[12]提出,“只有不断强化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的‘文化意识,才可实现中国武术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价值”。对于后者,有学者[13]认为,“武术在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应着重考虑如何跨跃疆域、语言、理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

由上可见,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在内涵构成、价值定位和总体发展方略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达成普遍共识,但过分倚重宏观的理论阐释,忽视微观的实践推动,也不利于武术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对于武术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社会不良现象,更需要对其存在的困境进行“精准”定位。

2 中國武术文化软实力存在的困境

2.1 学校武术教育的“外在虚胖”与实质内容的“骨感无物”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学校教育的各个不同学段,武术的授课内容、时数都被严格规定,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从1986年国务院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理论与方法硕士研究生授权点至今,全国已经批准设立了多个武术理论与方法的博士授权单位;武术人才培养层次实现了从学士、硕士、博士以至博士后教育的连续提升;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每年举办多场武术高层论坛,邀请其他领域专家就武术发展的论题进行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武术方向的研究队伍基本稳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成立了青年学者委员会;各种社会武术教育机构纷纷成立;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武术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投入到武术事业中。这是武术文化软实力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但随着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武术在校园中逐渐呈现无人问津的境况。2007年全国中小学校武术教育调研结果显示,“全国70.3%的中小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报告还显示,“领导不重视、师资严重缺乏、学校不开设武术课、学生喜欢武术但不愿意上武术课”是造成以上现状的主要原因。多数中小学校武术课徒有虚名,甚至一些学校明确表态武术课可以取消。

由此可见,学校武术教育现状投射在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的大背景中,呈现出“外在虚胖”与实质内容“骨感无物”的现象。所谓外在虚胖,主要体现在学校武术教育已经取得了规范化、制度化、学科化等方面的长足进展;所谓实质内容上的“骨感无物”,主要表现在学校武术教育对于学生武术行为促进方面的无能为力。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武术的认知和执行定位问题,从而使得学校武术缺少吸引力、凝聚力和认同力。

2.2 武术赛事的“繁华似锦”与赛事内涵的“空旷虚无”

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可以通过体育赛事的综合评估来体现,包括赛事的规模、技术水平、媒体介入、经济收入及产生的综合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这些是衡量一项赛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从足球世界杯和NBA总决赛等赛事就可见一斑。中国武术赛事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举办的各类赛事也数量可观,而赛事内涵“空旷虚无”却始终制约着赛事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借助武术赛事达到武术文化认知、武术精神弘扬、武术道德传递乃至民族文化认同的深层目标,应当是武术赛事对于武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真正价值所在。

目前,在国际范围举办的武术赛事有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杯散打比赛、世界传统武术节、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等常规性国际赛事;在国内举办的赛事则包括竞技武术赛事(武术套路、散打锦标赛、冠军赛及全运会各种比赛等)、传统武术社会化赛事(国际传统武术节、地方武术节、武术博览会及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等),以及对抗类商业化赛事(散打王争霸赛、散打功夫王争霸赛、中国真功夫及WMA等)。此外,“武林风”“昆仑决”“勇士的荣耀”“拳星时代”等商业性赛事也在迅速崛起。可以说,各类武术赛事正在形成竞争的局面。如此众多的武术赛事,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益。有资料显示,“2009 年中国首届武术职业联赛开赛以来,全球有近 200 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我国观众收看累计达到 2亿9 700人次,累计覆盖观众达到 1亿9 000 人次”;但是,“纵观中国近些年涌现出的武术赛事,无不是匆匆上马,但很快就在市场上悄无声息,难以看到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武术赛事”[14]。

2.3 武术影视制作的“怀旧情节”与时代价值的“错位分离”

近年来,武术影视作品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弘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对中国武术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定位和传统价值理念的宣传却与时代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远。纵观我国武侠电影可见,20世纪70年代,《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电影塑造了武打动作演员“李小龙”,这些影片使“中国功夫”文化传播到了西方国家,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片在传递除恶扬善的叙事主题之余,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出神入化进行了深刻塑造。之后,以武术为主要叙事符号的《少林寺》《黄飞鸿系列》《英雄》《投名状》《卧虎藏龙》《霍元甲》《叶问》等影片先后问世,这些影片将中国功夫上升到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的高度,赋予功夫以“文化意义”;但是,这些影片中的叙事主题多以“武侠情义”“江湖纷争”“封建割据”等元素为主线展开,影片关于“武林门派斗争、江湖排位争斗”等情景的刻画讲述,与我国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需求错位分离。对于我国现代武侠电影而言,应当尽快走出武林仇杀、暴力抗争的窠臼,从当前中国社会对武术价值功能的现实需求出发,深入挖掘并积极展现其时代价值。

2.4 武术产业发展“头重脚轻”与基础布局“散乱无序”

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强有力的支撑点,体育产业是重要的支撑点之一,但截至目前为止,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依然较小。“根据PRE数据,美国2012年体育产业总值为4 350亿美金,占GDP比重为2.59%,中国体育产业占GDP比重为美国的1/4,体育产业总规模为美国的1/10,人均体育产值为美国的1/40”[15] 。我国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消费等软实力特征,其规模和效益的发展状况也体现了体育文化时代生命力的强弱。

目前,我国武术产业已经形成包括旅游、竞赛、表演、健身、娱乐、馆校培训、影视制作、音像图书和用品及服饰制作在内的结构体系,尤其随着武术赛事的增多,武术中介产业逐步走向成熟。但是,能够达到产业标准的只有3类,即以少林寺、武当、峨眉等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的武术旅游业,以武术馆校形式存在的技术培训业和以武术竞赛表演为主要形式的竞赛表演业。其他类型的产业形态社会认知度较低,行业影响力十分有限。

对于武术产业,学术界认为武术影视业从宏观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从产业互补和产业主体构成来看,武术影视业的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武术本体关联度较小。武术竞赛表演业、武术馆校培训业创造了较大经济价值。相关资料显示,“1994年举办第1届少林武术节时产生的经济成交额是15万元,第2届增至2亿1 000萬元,到第六七届时的经济成交额已经稳定在23亿元左右”。目前,少林寺及其周边有武馆、武校60多所,习武者6万余人,“接待游客从2010年的730万人次提高到2014年的1 017万1 000人次,2014年旅游总收入达72亿元”[16]。

我国武术产业的发展存在低层次运作和技术资源开发滞后的问题,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产业开发是基础,而对技术资源的高层次开发和利用才更能扩大产业效益。就美国NBA篮球产业运作而言,其对球员技术资源的开发不仅表现在球员年薪报酬上,还表现在球员代表性技术形象的市场开发和利用上。例如,广告中乔丹的扣篮形象,再如姚明11号球衣挂入名人堂,等等,都是对篮球技术资源的高层次开发和利用。而UFC作为国际顶尖搏击赛事,其参赛选手赛前和赛中现场表现都备受媒体关注,具有商业宣传价值,在武术赛事运作中应进行商业开发。

因此,“武术产业整体影响力偏低、边缘化程度较高,产业立足点小,发展环境和空间有限”[17]等问题,跟武术产业发展“头重脚轻”的产业格局具有直接关系。让武术基础产业走上“精细化”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3 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教育路径

3.1.1 强化学校武术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中武术教学的发展历程,尽管有关主管部门一直十分重视武术教学的重要价值,但武术的教育价值定位高度不足。虽然近年来,武术的教育价值定位提到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但是武术对学生成长价值的体现仅停留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到武术对于青少年成长所具有的塑造民族精神的意义。通过武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责任感。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理解武术在学校中的教育意义,来实现学校武术教学的“育人”目标。

3.1.2 凸显学校武术教学的个性特征

当前,学校武术教学中的个性特征消失。从学校体育优势项目的特征可见,凡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个性就突出,而在学校中武术教学则缺乏个性化特征的展现,因此,要将具有个性的精选拳种引入到学校武术课堂中。从武术史的角度而言,有些独具个性的拳种至今仍为人们所习练。有研究资料显示,“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占到52.7%,一般的占40.4%,而满意者只占6.9%”[18]。需完善学校中武术教学的竞赛功能,仅教育而言,教学与竞赛是教学活动的整体,不能缺少任何一方;但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学校武术竞赛活动长期失效”[19]却一直客观存在,这使得学校武术教学长期处于“有呼无应”的尴尬之中。教学目的是“普及”,比赛目的是“提高”,两者互相依赖,相互促进。例如,五步拳很简单,少年儿童在比赛场上练得十分认真,这缘于通过比赛,习练者可以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所以,完善学校武术教学中的竞赛功能,将成为“打破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僵局的突破口。

3.2 赛事路径

3.2.1 明确武术赛事的文化符号标识

“文化身份的迷失是中国武术发展问题丛生的根源”[20]。纵观国内搏击赛事格局,在各种赛事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某些赛事在打造赛事文化身份方面缺少足够重视和必要措施。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举办的散打王争霸赛及各类国际功夫对抗赛事还是以中国武术搏击规则为主导的话,那么当前开展的诸如昆仑决、搏击王争霸赛等系列赛事则完全打破了项目的规则稳定性。“规则”已经失去了90年代中国武术赛事文化符号的身份表示性意义。在我国武术跟其他搏击项目的较量比拼中,人们对跆拳道的礼节、服饰、技术,以及泰拳队员在比赛前的“跪拜舞”和一些服饰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有了更清楚的认知。而当前中国武术赛事(套路除外),既缺少外在的文化标识性符号,又缺乏内在的文化精神性特征;因此,中国武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赛事的举办,必须明确并强化武术赛事的文化符号标识,否则,通过武术赛事来提升武术文化软实力便难以实现。

3.2.2 丰富武术赛事的文化特色内涵

中国武术赛事包括套路和散打2大主体类型,但赛事文化内涵的欠缺却是两者的共同特征。对于武术套路比赛,整个活动由承办方负责,但对于能够体现武术文化内涵特征的各种具体环节并没有引起承办方的关注和重视。通常,比赛的组织承办方只负责场地的安排、裁判的接待、比赛的实施等事务性环节,包括全国武术冠军赛、锦标赛及各种地方性比赛,而忽视了比赛的主旨和意义、拳种源流承袭、拳种技术特征和技击理念等文化内涵,观众往往一无所知。由此,武术套路比赛文化传承便显得非常薄弱。于是,便出现了参赛人员比观众多的现象。对于武术散打赛事来说同样如此。在技击表现方面,泰拳以“削弱对方进攻能力”为目的,以肘膝攻击为技击特色,但在比赛之前的“武舞”要体现出“尊师尚武”的文化理念。美国的MMA综合格斗项目,提倡“肢体全面制服的经济目的,在技术运用上并不限于拳打脚踢等站立格斗”,这反映出其对多元文化进行融会贯通的特质。而武术套路比赛和武术散打比赛应体现哪些文化内涵需要深入挖掘和丰富。

3.3 影视路径

3.3.1 增加叙事主题的时代关联要素

我国“武术电影的叙事主题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不同时期的武术电影表达了不同的时代精神”[21]。我国武术电影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几十年来,部分武术电影作品中将“武功秘笈、恩怨仇杀”等武侠主题作为叙事风格,这易使观众对我国武术形成“动乱、杀戮”的刻板印象,从而误读我国武术文化的深刻意蕴,对中华武术传承与推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我国武术影视作品的创作应追求真善美,这是艺术的永恒价值。总体而言,我国武术电影叙事风格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21]。我国武术电影要不断寻求与时代精神要素的对接融合,通过电影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中华武术除恶扬善、自强不息的价值观,要从武术文化中汲取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要素融入电影叙事主题中。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实力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帮助古巴人民应对新冠肺炎封城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