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8-12-04秦曼董海军
秦曼 董海军
摘 要:教师效能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果重要衡量标准,客观、全面评估高校体育教师效能状况,是高校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和依据。以教师评价理论和教师效能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2轮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反馈调整,构建课堂教学和教师知识2个一级指标;教师授课、教学评价、课堂管理、教学环境、知识输出、知识学习和知识结构7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结果显示:教师知识较之课堂教学对体育教师效能具有更重要影响。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教师效能;课堂教学;教师知识;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 807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effectiveness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college teacher evaluation theory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theor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 expert interview, Delphi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rough 2 round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urvey results and feedback and adjustment, this paper finds out that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ists of 2 first-level indices, they are teacher knowledge and classroom teaching; 7 second-level indices, they are teachers teaching, teaching evaluation, classroom management, teaching environment, knowledge output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and 35 third-level indices. Finally, the weight of the index system is determined b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eachers knowledge has mor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efficiency than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eacher effectivenes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 knowledge; evaluating indicator
教师效能在教师评价工作实施过程中处于一个重要位置,所以,教师效能评价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引起了国际理论界诸多探讨和争论[1-3]。欧美一些国家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关注体育教师效能研究,在过程产出导向和行为导向2个评价范式下,逐步形成了研究理论、概念和方法体系,在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方法及评价工具运用效果等方面均呈现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4-5],其中围绕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理论研究及评价工具运用的实践研究成果显示: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师效能的基准观测点,教师知识则是评价教师效能的重要潜在研究点[6-8]。
当前,我国学者对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视角不够全面,均采用教师教学效能感来衡量体育教师效能[9-11],多是以量表、問卷等方法评价教师教学效能感,将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衡量教师效能的维度之一,并不能全面反映出体育教师效能,两者在概念、内容、方法上都具有很大不同,不能以教师效能感替代或掩盖教师效能这一主题研究。本研究基于我国体育教师效能评价现状,依据高校体育教师工作任务、工作性质和学科特点,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课堂教学和教师知识2个层面进行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筛选,建立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体育教师效能评价工作更加专业化和评价管理的进一步科学化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Pub Med、Web of Science、Scopus、Ebohost、Sportdiscus、Sciencedirect、CNKI数据库对1955—2013年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关键词包括PE teacher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tool(体育教师效能评价工具)、PE teacher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method(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方法)、Valid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ffectiveness(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效度)、PE teacher effectiveness(体育教师效能)、教师效能、体育教师效能、体育教师效能感、教师知识等,确定与本研究相关的中文文献151篇,英文文献197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为体育教师效能指标体系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1.2 德尔菲法
采用德尔菲法建立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步骤如下:1)确立专家人选;2)从理论和实践2个层面分析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的指标构建依据和内容,确立第1轮专家咨询意见表;3)通过信函的方式,发放第1轮专家意见征询表;4)根据专家反馈,形成第2轮专家意见表,并再次反馈给专家组,由其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1)专家的筛选与确立。专家组由美国、上海和北京的体育教育或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10位专家组成,其中有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高校公共体育部门的领导、教授和体育学院的领导、教授。所有专家从事体育教學、体育管理、体育测量与评价等研究领域10年以上,对高校体育教师效能领域的研究均为熟悉,其中很熟悉的有8人(80%),熟悉的2人(20%),没有不熟悉的。专家组成员情况见表1。
2)专家积极系数。专家积极系数即专家咨询的回收率,该指标用来反映专家对研究的关心程度。本研究共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第1轮发放问卷10份,回收10份,回收率为100%,第2轮共发出问卷10份,收回10份,回收率为100%,说明研究选取的10位专家都十分关心本研究,参与的积极程度高。
3)专家的权威系数。专家的权威程度一般由2个因素决定:专家对研究内容做出判断的依据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根据专家判断依据、熟悉程度和权威系数统计数据结果(见表2和表3)显示,对2项一级指标,判断依据对专家的影响程度介于中等与较大之间,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均在熟悉与很熟悉之间,专家权威程度的平均值均在0.8以上,说明本次研究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由专家权威程度与预测精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知本次研究的预测精度也较高。
4)评估指标体系问卷的信效度。结合专家访谈和理论分析设计了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初步指标体系,并把这些指标体系设计到问卷中,邀请体育领域的12位专家、学者对其内容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设计具有较好的内容与结构效度(见表4)。
5)问卷信度检验。采用指标协调系数的方法评测专家对于本研究构建指标所持看法的一致性程度,一般认为协调系数越大,表明专家的意见越统一,协调程度越高。当专家评价结果具有显著性而协调系数较低时,需要对指标进行修改。由第1轮专家问卷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可知,各级指标的P值均为0.000,小于0.05;因此,本研究的问卷具有内部一致性,具有可信度。
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来分配各个指标的权重,该方法的运用包括3个步骤[12]:1)请有经验的专家对被评价指标做出评价;2)计算隶属度得到反映各个单因素的模糊向量;3)把各个指标的模糊隶属度作为指标权重。
1.4 数理统计法
主要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使用EXCEL对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估体系权重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
2 高校体育教师效能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教师效能概念界定
通过对入选文献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梳理了教师效能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欧美学者认为教师效能需要通过课堂观察来体现,有效的教学应能够始终如一帮助学生达到预先设计的直接或者间接教学目标[1]。教师效能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探索和确定教学、学习过程与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效能研究包含3个要素[2]:1)教师预期教学成果;2)教师或学习者行为的定义和系统观察;3)学生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Cronbach等[13]和Siedentop[14]认为体育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包括:1)更高比例的学习时间;2)学生集中于学习任务的高频练习;3)选用与学生运动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4)为学生创建一个温暖、积极的教学环境;5)建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
在我国,体育教师效能领域的研究直至21世纪初才出现,且多以班杜拉教师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其概念的界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较国际上有较大差距。我国体育教师效能的研究成果一般是围绕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展开,最早进行研究的是马勇占等[15-16],他们认为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就是教师对教学工作抱有的效能信念,包括一般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在实践研究中也逐渐形成以马勇占编制的《体育教师教学效能量表》为主流认知量表开展研究。从整体上看,我国体育教师效能的研究对体育教师效能定义、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尚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缺乏有效的教师效能评价手段,研究内容选取角度较为单一,量表选择没有体现体育教师专业特点。
本研究认为,教师效能是教师个体或者教师团体所蕴含的有利于学校发展或者学生发展的效用能量。教师效能的评价是对教师在教学或者其他工作中对实际达到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状态进行评价,属于动态性评价。体育教师效能内涵体现在2个方面:1)体育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蕴藏的、尚未表现出来的能力;2)他们已经取得的实际效果与成绩,例如教师行为、学生运动技能提高程度、论文发表和课题立项数量等客观指标。
2.2 理论基础
2.2.1 教师评价理论
教师评价理论中存在2种基本评价范式[17]:1)以操作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产出导向评价模式,最早可追溯到教育评价领域的泰勒模式,该种评价范式强调以目标为中心,通过具体的行为变化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程度;2)以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行为导向评价范式,其核心要素是“响应式聚焦”和“构建主义方法论”,强调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
对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显示,合适的指标是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学者们认同并采用的指标主要有3种[18-19]:1)基于结果、过程和结构的指标,分别用来评价教师实施操作的某种物体或物质特征;2)教师操作行为的数量或质量;3)教师实施某种行为所具有的能力现状,例如大学教师职称晋升体系、业绩考评体系和教师资格审查体系。
从教师评价研究整体情况来看,无论是哪种评价范式下的研究,都离不开对教师教学、科研2个方面的评价[20-21],这与高校教师所要承担的职责也是相统一的。从评价指标要素的选取上看,课堂教学是大学体育教师知识传播的主阵地,也是传统意义上对体育教师效能研究的唯一维度。教师知识的评价是教师效能评价中新兴的关注点,目前对于教师知识效能的评价多见于理论观点,极少见到实证研究,鉴于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职业特点,回避教师知识在教师效能中的评价显然是不可行的。
2.2.2 教师效能评价理论
教师效能评价理论遵循2种研究范式:前者关注教师教学效果,例如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后者關注教学过程,对教学行为、教师特征及课堂管理等变量的关注构成了这一研究倾向,形成了过程—产出评价范式和行为导向评价范式。
教师效能评价模型包括三元评价模型[22]、区分性教师效能评价模型[23]、一阶五因素二阶两因素模型[24]、增值评价模型[25]和克里默斯评价模型[26]。其中三元评价模型从人格特质、教学行为和教学的价值观3个层面构建和评价教师效能,为教师效能评价提供了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评价视野和平台;但该模型是通过教师课堂表现来探讨影响学生成就的教师效能,而忽视了教师自身存在的不可测的一部分能量效用。本研究借鉴三元评价模型思想,加入教师知识维度对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进行评价,以此观测教师自身存在的不可测的一部分能量效用。
3 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原则
3.1 客观性与目的性相结合
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为教师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必须能够全面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出高校体育教师的效能情况,同时,还要符合社会学中指标体系构建的客观性原则。目前,研究成果对体育教师效能评价在课堂教学方面已有大量积累,其评价指标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也有较多论证,可参考的资料相对丰富。教师知识在教师效能评价中也被很多学者所关注,而且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围绕体育教师知识进行效能评价的研究还未被检索到。本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力求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教师在教学和知识2个维度的效能情况。
3.2 科学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科学性是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科学性原则为基础,经得起教学实践活动的检验。本研究科学性体现在4个方面。1)精选各级指标。根据已有研究、实践经验及专家访谈的结果确立各级指标,保证每一个指标的具体内容正确,含义清晰,严格控制指标与指标间内涵重复、含义模糊的情况。2)严控研究方法。在德尔菲法和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严格控制操作流程,力求严谨规范,保证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充分考量“背景差异性”。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要考虑“背景差异性”[27],鉴别高校体育教师从事学科的特点、学生背景、学生特征、文化和组织背景等因素,使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和指导价值。4)在科学性基础上,还需将随着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指标进行提前考虑,采用科学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制订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的评估指标。
3.3 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考虑其操作性,尽量采用相对成熟的指标或者国际通用的指标,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及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在选取量化指标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将动态和静态指标、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工作,不是完全用定量指标能够衡量的,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定性指标缺乏会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公平和不稳定,必须做好两者的结合。与此同时,体育教师术科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教学,有其特殊性,对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学示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场地的有效运用等知识和技能相对固定,指标的制订应体现这些静态评价指标;但高校体育知识系统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其目标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与调整中,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不仅要准确体现教师的综合效能,同时也要能够引导高校体育教师个体知识活动的正确发展方向,这一要求反映在评价指标体系上,构成指标的动态变化性。
4 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涵盖内容分析
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评价工具。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中体育教师效能评价工具进行全面分析和概括,将芬兰课堂教学观察与反馈量表[28]、体育教师评价工具[29]、体育教师效能评价定性研究量表[30]、体育课程技能学习时间观测工具[31]、体育教师效能感评价工具[32]、美国德克萨斯教师评价体系[33]和健身指导实践分配观测工具[34]7个评价工具作为研究样本,分析这些评价工具中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评价指标,尽可能全面地将与教师效能相关度高的课堂教学指标摘取出来。通过对这些评价工具中评价指标的分析可知,体育教师效能评价中,围绕课堂教学维度选取的指标包括课堂管理、教学环境、教师授课和教学评价4个层面(见表5 )。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教师效能的研究开始转向对教师认知的研究,并通过对比专家教师和新任课教师的认知能力及认知特征等变量,发现专家教师具有更丰富、更精细、更复杂的关于课堂事件的处理能力[35-37]。由此,教师效能研究又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开始关注教师的认知和知识,教师知识的研究也起源于教师效能的研究[38-39]。与此同时,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重采用实验研究范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内容也逐步从最初的关注教师特征和行为逐步深入到教师知识、信念与学生进步的相关性研究主题[40-41]。由此可知,教师知识在教师效能评价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认为教师课堂教学和教师知识构成教师效能评价的整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展现出一门课程的各个要素,而教师知识则是能够展示这些要素的基础和保障,教师通过教学才能够明白自身所需要的知识。教师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持续学习的意愿才能够不断探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整体意义和实质。课堂教学和教师知识的双向流动,构成教师效能的基础,因此,本研究采用课堂教学和教师知识2个要素来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的二维模型(如图1所示)。
课堂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师特定角色围绕体育课这个特定场所发生的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学生学习环境和教师教学行为[42-43],本研究中课堂教学包括课堂管理、教学环境、教师授课和教学评价4个部分。对于大学体育教师而言,知识的传播主要体现在为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是教师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传统意义上对体育教师效能研究的常见要素之一。
教师知识是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学习、实践、交流、反思、总结等方式所积累的与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密切相关的经验及科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时,所具备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价值观念、智慧技能等[44-46]。研究在分析教师知识活动和教师知识结构2方面内容基础上加以提炼,评价包含知识学习、知识输出和知识结构3个维度,选取的指标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有定性指标,也包含定量指标。
4.2 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2.1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设计完成后,进行了第1轮专家咨询,邀请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进行判断,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分别赋值9、7、5、3、1分,算术均数取值在1~9分。本研究中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采用变异系数表示,一般而言,协调系数小于0.25代表指标的专家协调程度较好。筛选指标的具体方法依据:1)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0.25;2)专家评价一致性检验P值小于0.05;3)所选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得分在6.3分以上(达到总分的70%)。
第1轮问卷的变异系数统计结果显示:专家对指标体系重要性判断的变异系数值介于0.07~0.23之间,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值介于0.1~0.27之间,敏感性变异系数值介于0.1~0.24之间,代表专家协调程度较好(见表6和表7);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得分均在6.3分以上;一致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出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的P值均为0.000,显著性符合统计学要求(见表8),反映出专家对指标的评价具有很高的可信性。
4.2.2 评价指标体系修改情况
4.2.2.1 调整情况
通过对第1轮专家反馈问卷进行整理,6位专家对指标体系构建提出了意见。根据专家反馈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合并、调整与修正。主要变化如下:1)调整了指标的从属关系,将“教学环境”中的“能够全面了解并充分考虑学生差异”调整到“教师授课”评价指标中;将“教师讲授”中“给予学生关于未来如何做得更好的建设性反馈”调整到“教学评价”中。2)修改了4个三级指标的文字表述,将“及时地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改为“及时地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保持学习专注力”;将“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讲解完成任务”改为“学生能够按照教师指令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将“教师所选用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改为“教师建立以关注学生学习效果为主要目的的多样化教学评价方法”;将“主持学术报告或讲座的频率”改为“参加学术会议做口头报告的频率”。
4.2.2.2 删除的指标
1)注重提高学生交往、协作等方面的能力;2)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3)结合学生特点所做回馈的有效性;4)每个学期讲授课程的门数;5)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给予恰当数量的教学提示。
4.2.2.3 增加的指标
1)每个学期承担的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工作量;2)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
4.2.3 权重的确定
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用模糊集取代判断矩阵中的数,然后根据判断矩阵求出指标的模糊权重,既考虑了模糊判断,也提出了解决模糊判断一致性问题的方法。鉴于本次构建的评价体系中指标较多,且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兼有,量纲又不同,通过对比分析相关研究成果[47-49],认为模糊综合评价法更适合在本研究中使用。
本研究将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进行总结并反馈给专家,对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3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值范围为1~10 分,分值越高,说明该指标越重要、可操作性越强或敏感性越高。除根据专家评价结果,将指标分为5个分数段,即1~2分、3~4分、5~6分、7~8分、9~10分,然后统计每个分数段各个指标的等级频率,形成评价等级矩阵。除此之外,还请专家对指标重要性、操作性和敏感性以总分100分进行三者之间的数值分配,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评分为40分,指标可操作性评分为35.5分,指标的敏感性评分为24.5分,从而确定了权重计算中的隶属度分别为0.400、0.355和0.245。
模糊评价法模型:Yi=K×Wi×Rij×Vi。
K为代表逻辑数,依赖于单项评判属性的可行度;Wi为模糊评判的隶属度;Rij为表示10位专家对每一项指标的评价矩阵;Vi为各项指标的综合评分。
本次研究中,所有指标的K值均取1,计算公式为
Yi=K×(0.400,0.355,0.245)×r11 r12 … r1nr21 r22 … r2n… … … …… … … …rn1 rn2 … rnn×07531。
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值为Pi=Yi∑Yi。
通过2轮专家咨询,本研究共得到教师效能评价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35个。根据计算结果可知(见表9):2个一级指标权重基本相似,教师知识权重(0.500 4)略高于课堂教学权重(0.499 6),反映出专家认为教师知识对体育教师效能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国际上的学者们在近期的研究中开始强调教师知识,研究[35,50]显示:不断拓展教师知识体系能够促进他们在教学中的表现;教师隐性知识越丰富,教学效能越高,教师在与学生關系、完善的教学程序、教学热情和学科知识这4个评价指标的评分都相对较高;对专家和新任课教师知识结构的对照研究表明:在职业知识结构方面,专家教师相对新任课教师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差距。经分析可知,本研究中一级指标的权重赋值情况与国际上对教师效能评价的研究成果相一致。
7個二级指标中,课堂教学评价要素中,教师授课(0.130 2)、教学评价(0.128 9)、课堂管理(0.122 1)权重略高于教学环境(0.118 3);教师知识评价要素中,知识输出(0.170 9)的权重略高于知识结构(0.166 3)和知识学习(0.163 2)。对权重赋值分析可知,专家认为教师授课和知识输出2项评价要素对体育教师效能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作用。35个三级指标中,课堂学习时间的最大化利用(0.043 5)、及时地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和帮助学生保持学习专注力(0.040 2)、体育教师每周进行知识学习投入的时间(0.041 7)、进行教学反思的频率(0.041 2)和参加学习培训的频率(0.041 4)5个指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的权重。从三级指标权重来看,课堂学习时间的最大化利用是专家们对高效能体育教师的重要特征的共识,这样的结果也印证了美国学术界采用体育课程技能学习时长工具观测体育教师效能是恰当的[31]。
5 结论
1)本研究依据大学教师评价理论、教师效能评价理论、教师知识管理理论,遵循科学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客观性与目的性相结合和动态与静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课堂教学和教师知识2个一级指标;教师授课、教学评价、课堂管理、教学环境、知识输出、知识学习和知识结构7个二级指标及课堂学习时间的最大化利用和及时处理学生不当行为等35个三级指标。
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所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效能评价一、二、三级指标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结果显示:教师知识较之课堂教学对教师效能评价的影响更为重要;教师授课和知识输出2项评价要素对高校体育教师效能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作用;课堂学习时间的最大化利用、及时地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和帮助学生保持学习专注力、体育教师每周进行知识学习投入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的频率和参加学习培训的频率5个指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的权重。
参考文献:
[1] Metzler M W. Teacher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future isnt what it used to be[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2014,85(1):14.
[2] RINK J E. Measur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J].2013(84):407.
[3] WARD P. The role of content knowledge in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2013, 84(4):431.
[4] SHUTE S,DODDS P,PLACEK J H,et al.Academic learn- ing time in elementary school movement education: A descriptive analytic study[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82(1):3.
[5] SILVERMAN S. Relationship of engagement and practice trials to student achieve- ment[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85(5):13.
[6] Hayes S,Capel S,Katene W,et al. An examination of knowledge prioritisation in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J].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2008, 24(2):330.
[7] 衷克定,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 1998(3):55.
[8] MUMTHAS N S, BLESSYTHA A. Teacher Effectiveness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High Tacit Knowledge.[J]. Online Submission, 2009(8):15.
[9] 马勇占.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的建构[J].体育科学, 2005,25(3):47.
[10] 王恒,许瑞勋.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7(1):44.
[11] 熊亚红,李小兰.高校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学效能感与学生体育成绩的关系研究:以西北工业大学18名篮球教师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8):85.
[12] 冯兴刚, 李媛. 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中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综述[J]. 体育科技, 2014, 35(1):117-118.
[13] CRONBACH L J,SNOW R E. Aptitudes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A hand- book for research on interactions[J].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977, 9(5):390.
[14] SIEDENTOP D.Teacher Effectiveness and the Limits of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J].McGill Journal of Education,1981,16(1):67.
[15] 马勇占,马申,李敬辉,等.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2):84.
[16] 马勇占.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的建构[J].体育科学,2005,25(3):47.
[17] 李冲,杨连生.高校教师评价范式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9(7):42.
[18] 沈红.论大学教师评价的目的[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43.
[19] 李冲,王前.大学教师知识效能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4):176.
[20] 李宝斌,许晓东.高校教师评价中教学科研失衡的实证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76.
[21]丁敏.高校教师评价中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21):76.
[22] 孙志麟.教师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教育研究月刊,2002(104):44.
[23] CAMPBELL R J, KYRIAKIDES L,MUIJS R D, et al. Differential teacher effectiveness: towards a model for research and teacher appraisal[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3,29(3):347.
[24] 郭蕊.教師效能评价模型概述[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2(5):18.
[25] HANUSHEK E A,RIVKIN S G. Generalizations about Using Value-Added Measures of Teacher Qua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2):267.
[26] KYRIAKIDES L,TSANGARIDOU N.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ic and differentiated models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 study on school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0,34(34):807.
[27] HOPKINS D,REYNOLDS D.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of school improvement: towards the third age [J].British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1,27(4):459.
[28] 孙河川,刘文钊,郝妍.芬兰教师课堂评价指标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教师,2011(19):73.
[29] VOL 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valuation Tool[J]. Strategies A Journal for Physical & Sport Educators, 2007,21(2):1.
[30] RINK J,WERNER P.Qualitative Measure of Teaching Performance Scale[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97,16(2):196.
[31] PARKER M. Academic Learning Time-Physical Education (ALT-PE) [M]. Human Kinetics:Analyz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struction,Champaign,1989:195-206.
[32] GIBSON S,DEMB M H.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4, 76(4):569.
[33] TYSON L A,SILVERMAN S. An Analysi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N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t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on Statewide Teacher Assessment[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994,14(1):85.
[34] LINDSAY E L. Effective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view from a variety of trenche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2014, 85(1):31.
[35] HAYES S,CAPEL S, KATENE W, et al. An examination of knowledge prioritisation in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J].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2008,24(2):330.
[36] MUMTHAS N S, BLESSYTHA A. Teacher Effectiveness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High Tacit Knowledge [J].Online Submission,2009(8):13.
[37] 杨翠蓉,胡谊,吴庆麟.教师知识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5):1167.
[38]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8-65.
[39] 韩继伟,林智中,黄毅英,等.西方国家教师知识研究的演变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8(1):88-92.
[40] SALLIS J F,MCKENZIE T L, BEETS M W, et al.Physical education's role in public health: steps forward and backward over 20 years and HOPE for the future[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2012,83(2):125.
[41] MCKENZIE T L,LOUNSBERY M A. The pill not taken: revisit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a Public Health Context[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2014,85(3):287.
[42] 李健,譚刚,王荣民,等.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62.
[43] 冯晓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5):105.
[44] 罗素.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8-79.
[45] 杨明全.教师知识:来自实践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4-01-01(20).
[46] 刘省权.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教师的知识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47] 范铜钢,虞定海.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14(6):86.
[48] 张大超,苏妍欣,李敏.我国城乡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6):18.
[49] 许雪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及应用[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1.
[50] 衷克定,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1998(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