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男性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问题及其应对

2018-12-04林移刚

现代农业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

林移刚

【摘 要】 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既是预期问题同时也是现实问题。由于人口性别比、尤其是婚配性别比失衡,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不仅已经出现而且会逐渐严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是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的形成有生态、人口、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具有各方面的社会影响,对男性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问题的发展趋势需要有科学预测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男性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弱势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词】 婚姻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社会支持

[Abstract] Due to the imbalance of the sex ratio of population, especially the sex ratio of marriage, the marriag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disadvantaged rural male groups has not only appeared but also will gradually become seriou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earnestly solving the problem can be very importa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Marriage marginalization of disadvantaged rural male is caused by ecological, demographic, 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It has various social influences. This basi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solving the problem should be put forward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the disadvantaged unmarried men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disadvantaged group on marriage,marriage marginalization,social support system

当婚姻市场中两性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失调导致人们不能按照传统的偏好择偶,就会使人们的婚姻行为发生较大变化,在婚姻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便会遭遇婚姻挤压(也称婚姻排斥、婚姻剥夺)。男性婚姻挤压意味着部分男性明显超出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适婚年龄(通常在30岁以上)而被迫维持未婚状态,并有可能被迫终生不婚,农村弱势男性婚姻边缘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便是对当前我国婚姻市场中弱势群体“配偶可获得性”这一问题的关注。笔者选择重庆农村地区的多个区县村镇作为样本,对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弱势进行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对男性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问题的影响、发展趋势做出初步判断,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1 农村男性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问题的发展趋势

2010年以后,由于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并不断攀升。重庆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会更加严重。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重庆29岁以下人口性别比失衡极为严重。这对重庆未来的婚配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农村男性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问题会呈现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1.1 未来重庆农村男性婚姻弱势群体将跨入高度婚姻拥挤阶段

郭志刚等将婚配性别比定义为婚姻市场中人们按理想的夫妇年龄差模式择偶,可供选择的男性人口与可供选择的女性人口之比。 由于中国普遍盛行“男大于女”的婚配模式, 29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已经婚配了。而当婚配性别比在101~110,婚姻拥挤程度属于低度,但对于夫妇年龄差和男女初婚年龄会有一定影响。当婚配性别比在110到120时,属于中度婚姻拥挤,在120~130就属于高度婚姻拥挤,130以上属于严重的婚姻拥挤。就目前来看,重庆婚姻婚配性别比在110到120之间,属于中度婚姻拥挤。2025年,重庆属高婚姻拥挤,婚配性别比都在120到130之间。综合前面的预测,我们认为2020年,重庆将跨入高度婚姻拥挤的门槛是比较恰当。

1.2 重庆农村男性婚姻市场挤压会促成复杂乡村生态变迁

择偶是按照婚姻梯度原则的。在男多女少的乡村社会中,按照聘娶婚制度,身体、生理、财富等方面弱势的男性遭遇婚姻挤压而暂时或者永远失去了婚配机会,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研究者认为,城乡人口流动导致婚姻资源的不对称性流动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时期严重失调所形成的双重挤压,让农村“娶妻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城镇化所造就的农村女性经济独立和身份自由使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和方式向女性敞开并逐步增加。农村空心化后男多女少的现实使女性在婚姻市场中逐步处于强势地位。买卖婚姻或高彩礼婚姻的存在进一步剥夺了男性的主导地位。未能婚配的男性为完成婚姻大事一再与人生理想和自我認知妥协,甚至失去底线。婚姻观念的改变、离婚的无责和无序也使完成婚姻选择的男性在配偶获得后也同样处于惶恐状态而不能获取咸鱼翻身的些许快感。

1.3 重庆农村男性婚姻弱势会促成婚姻维系秩序的不断变革

婚姻维系的秩序也不断变革。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大多数男性在婚姻中都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而在全球化浪潮下,在城镇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男性一夜之间成为婚姻弱势群体,这在部分群体中颠覆了传统的乡村性别地位和角色关系,也迷乱了乡村角色之间的互动模式,使得许多延续了多年的乡村传统(包括形式的和本质的)都无所适从、难以为继,进而出现了诸多紊乱和倾覆。当男性的主导地位在婚姻市场失去以后,男性在乡村社会的多个场域都变得被动起来。加之乡村经济生活方式中女性作用日益凸显,男性流入城市使得他们在乡村社会管理参与度降低,祖先、神灵祭祀的神圣性和延续性不如从前,乡村节日的伦理色彩和仪式感越来越弱。

1.4 以财富占有为核心所形成的婚姻分化会主导社会分化

当男性地位在乡村生活中式微以后,乡村婚姻市场和乡村社会被按照财富原则分化。在部分男性因为身体、智力或者经济等原因而在婚姻市场中陷入弱势以后,许多本来没有危机的男性也受牵连。乡村婚姻市场中特别是女性婚姻期待日趋功利化。女方家庭在谈婚过程汇总开始索要巨额彩礼,提出各种看似合理的过分要求。在不断被攀高的婚姻标准下,婚姻从喜庆的“姻缘”变成肮脏而悲切的交易甚至勒索,功利婚姻结成的“亲家”不再亲密,传统乡村差序格局被打破,新的功利性格局没有了人情温暖;同地、异地甚至跨国买卖婚姻在各地重现,男性婚姻半径无规则、非理性地延长,婚姻的伦理甚至法律边界逐渐模糊直至消失。

2 农村男性弱势群体的婚姻边缘化的社会影响

婚姻边缘化男性弱势群体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音符,会产生许多直接与性有关的违法犯罪,会产生极为严重的非法婚姻现象,带来极为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2.1 农村男性婚姻弱势群体的自杀风险

农村男性不婚群体自我伤害、自我攻击的情形是非常普遍的,在诸多建于媒体和流传于舆论中的男光棍自杀和自我伤害的情形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年龄偏大、长年未婚的群体中,自我伤害的频率和程度更高。笔者在重庆市Z县S村调研的情况显示,自2016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该村先后有14例男光棍自杀并致死,其中有3例老年男光棍。这位老年男光棍被原生家庭抛弃,社会联系非常有限,几乎没有多少收入,生活基本上靠低保等维持。多年沉默寡言,体弱多病。在村民多日不见他出现后去所居住的破屋子寻找时已悬梁自杀多日。

2.2 农村男性婚姻弱势群体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

赡养问题是任何国家与地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人一旦进入老龄阶段,以后无论智力与体力都会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对于农村的养老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资料谁提供;第二,生活照料谁负责;第三,精神慰藉哪里找。在所调研的重庆市农村地区男性婚姻弱势群体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男性光棍都面临着养老问题,据统计,这些人到了晚年基本上靠国家给与养老扶持;但是国家的保障力度毕竟有限,而且多为物质性的支持,对于情感的慰藉仍然是一片空白,这部分群体加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3 农村男性婚姻弱势群体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

农村男性在婚姻方面的弱势和被离弃往往会促使这个群体的非理性选择。他们对于生活的消极和被动的态度使得他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机会和频率减少,社区意识淡薄,对社区发展缺乏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甚至,因为对人生和生活的失意与失望会在这个群体中衍生犯罪行为的发生。打架、斗殴甚至吸毒、强奸、偷盗、抢劫等行为在光棍群体中发生的概率是很高的。这些行为影响了社区稳定和安全性的同时拉低了社区发展的整体动力因素和社区幸福感,并进一步影响了社区意识和社区发展。

2.4 光棍问题导致的婚外情冲击原有家庭

生理方面的需求是人类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需求。成年男性的长年不婚和婚姻的被排挤后,许多男性会选择非正常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据调研,在男光棍较多的村镇,卖淫、嫖娼的情形普遍存在,乡下的红灯区若隐若现。在遭到各种打击和取缔以后会以各种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同时,婚外情在许多村镇中层出不穷,其主角多以男光棍为主,以满足生理需求为根本动机。男性不婚群体破坏原有家庭的情形在笔者调研的多个村子都普遍存在。这两方面的非正常行为都对农村婚恋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影响了乡村主流价值观和伦理评价体系,并对农村家庭的稳定有非常大的威胁。

3 解决农村男性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问题的对策

综合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重庆农村不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男性护士群体的婚姻边缘化问题,而且还呈现出更严峻的发展趋势。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因为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适婚女性流失严重、女婴出生以后死亡较多、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城乡差异极为明显等客观因素;但同时也有农村大齡未婚男性能力较低、声誉较差、身体缺陷、通婚范围较为狭窄等直观因素。

3.1 提升男性婚姻弱势群体所在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贫困、当地资源匮乏是困扰农村男性弱势群体婚姻边缘化的客观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并不断攀升,婚姻边缘化男性弱势群体的出现等。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滞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因此,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资源和地理优势条件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改善生活条件,是解决重庆农村男性弱势群体婚姻变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3.2 提升婚姻边缘化男性弱势群体的素质与能力

素质与能力较低是农村男性弱势群体成为婚姻竞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着力提高其能力和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这部分男性弱势群体来说,就应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病的尽量帮助他们把病治好,可恢复的身体缺陷尽量帮他们恢复。对于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这部分男性弱势群体,在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应尽量与生产技能的传授结合。对于道德素质较低的这部分男性弱势群体,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与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3 建立“光棍合作互助”组织

规模庞大的婚姻边缘化男性弱势群体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不利于经济发展,还会对农村的养老保障带来严峻挑战[3]。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光棍合作互助”组织,不仅可以使得光棍之间互帮互助,还可以丰富彼此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可以达到相互约束,教育与监督的目的。

3.4 尽快将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正常值范围内

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是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4],但在人民群众的传统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之前计划生育政策不能有任何松动,否则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巨大反弹。因此,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男女平等;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加大计划生育工作的监督,保障力度,防止出现残害女婴的恶劣现象。

3.5 提倡推广使用性用品

性需要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种需要。因此在农村,男性婚姻边缘化弱势群体当中因为性需要得不到,经常出现不少与性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是极其恶劣。因此,积极推广使用性用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婚姻边缘化男性弱势群体的性需要,减少与性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

4 结论

农村男性婚姻弱势群体的存在對于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都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为农村男性弱势群体建立一个包括生态、人口、经济、文化、个人等因素在内的解释婚姻边缘化问题的综合模型,明确未婚对于个人生活、心理健康和相关家庭的各种影响,探索大量未婚男青年的出现对社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公共健康产生消极作用的发生机制和影响程度,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这个群体的深层次困惑。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国婚姻挤压研究与前景展望[J]. 人口研究,2002,(03):56-63.

[2] 许军,梁学敏. 延边州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情况调查报告 [J]. 人口学刊,2007,(04):63-65.

[3] 李卫东,胡莹.未婚男性农民工心理失范的调查研究[J]. 西 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76-81.

[4] 杨博,李树茁.婚姻挤压背景下流动男性HIV/AIDS传播的 社会风险——基于风险性行为的比较分析[J].西安交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00-107.

[5] 果臻,李树茁,Marcus W.Feldman.中国男性婚姻挤压模式 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6,(03):69-80+127.

[6] 刘中一.大龄未婚男性与农村社会稳定——出生性别比升 高的社会后果预测性分析之一[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 (05):19-24.

[7] 靳小怡,谢娅婷,韩雪.婚姻挤压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性 别偏好——基于相对剥夺感视角的分析[J].人口学刊, 2013,(03):15-24.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