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形象建设与传播

2018-12-04曾馨毅

新闻爱好者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一带一路

曾馨毅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内生产力水平以及綜合国力都大幅度增强,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也有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国家倡导“一带一路”以来,中国国内和国际形势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国家形象建设和宣传?中国形象的传播需要各种宣传媒体形成合力,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宣传领域做足文章。打造健康、积极、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有力地驳斥“中国威胁论”等无耻论调,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威望和影响力,同时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中国形象;建设与传播;“一带一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内生产力水平以及综合国力都大幅度增强,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也有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国家倡导“一带一路”以来,中国国内和国际形势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国内科技出现巨大变革,不仅高铁在世界上牢牢占据科技领先位置,还在支付方式、共享单车等领域实现了技术革新。“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都与中国深化了合作,中国在各种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有主导权,赢得了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尊重与赞赏。中国正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

一、中国国家形象嬗变

坦率地讲,中国国家形象在不同国家、民众眼里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国家,但在不同民众的眼里也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在西方国家视野中,中国形象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往往有着见仁见智的理解和解读,中国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过程。

宏观上看,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18世纪的崇拜期。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个十分积极的形象,特别是伏尔泰等一些启蒙学者认为中国是在孔子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在思想水平和物质生活上要超过欧洲国家,他们将中国赋予“乌托邦”色彩,称之为“中华大帝国”。二是1840年至20世纪初的蔑视期。大清帝国因为腐败无能受到外国列强的欺辱,中国人被歧视性地强加了一个绰号——“东亚病夫”。三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的钦佩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参与了世界上的反法西斯战争,并在东方战场上痛击日本侵略者,赢得了美国、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尊敬。四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58年的幻灭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府遭到失败,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从而导致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的失败,中国获得了苏联、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可,却被西方世界视为‘红色恐怖”[1]。五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访问,在美国及西方媒体上中国形象稍有改观。六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越来越多的西方群众开始逐渐关注中国,他们为中国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惊讶,在欧美等西方世界,不少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展开与中国方面的合作,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理解逐渐深入。

21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国家都对中国的看法比较积极,至少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美国许多民众对中国则一直带有不同程度的偏见。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一些民意调查显示,美国人仍将中国视为他们的威胁。根据皮尤人民与媒介研究中心的调查,21世纪的最初10年中,超过70%的美国人民将中国视为他们的威胁”。[2]最近十年以来,美国人民对于中国的看法又有了一个新的变化,即不会再把中国的军事力量看作是对美国的威胁,而是忧虑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是个威胁,理由很简单,不仅是因为中国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而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同时美方在中美贸易中出现了贸易赤字。实际上,这种忧虑反映了美国即西方一部分人对中国的偏见,他们总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意味着竞争,而不是合作的机会。从根本上讲,对于某些国家和某些人而言,他们不认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本质上就是担心中国的过快发展会威胁自己的利益。

自习近平同志当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来,中国在交通、科技、通信等方面接二连三取得重大成果,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又跃上一个新台阶,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希望以此为途径建立“国际共同体”。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整个国际社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派别和看法。一派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受益国家,它们将中国的发展看作一种动力,认为与中国展开合作、协同发展是历史机遇,因此对这些国家而言,中国更多时候还是可以信赖的朋友。而对于西方某些“强国”而言,它们担心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再次实现腾飞式发展,可能会打破它们的经济垄断、不利于它们实现全球性的战略构想,因此它们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持旁观态度。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就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辉煌成果。据百度百科“一带一路”内容的搜索:“2015年,中国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2016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881列,其中回程502列,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70亿美元。”[3]中国正以较大的热忱和决心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并与相关国家进行合作、共同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共同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概而言之,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在军事、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从军事上看,中国第二艘航母也即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后试航成功,不日即可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以捍卫万里海疆,中国海军等武装力量则进行了一系列军演,其中空军飞机还实现了数十年来首次绕台飞行。中国的经济也是持续实现向好发展的态势,在2016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位(达到了11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全球第三的经济体日本(4.38万亿美元),中国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西班牙、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国的GDP收入,真正实现了“富可敌国”的宏伟目标。在科技方面,支付宝、网络银行、移动支付等为标志的高科技已然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国内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自身精神面貌,均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用当前非常流行的一句话说,即“厉害了,我的国”。在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背景下,中国不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大国地位更加稳固,在各种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越来越重。中国各类产品因物美价廉而赢得世界认可,华人和中国游客的身影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发出的声音可以迅速传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西方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认识和了解中国。

二、打造正面的中国形象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綜合实力的提升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特别是与之前相比,全体国人生活得越来越自信,气质、信心和精神面貌均有不同,当此之时,国家形象建设问题就被摆上日程,成为上自中央领导同志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应该怎样打造健康、积极、良好的国家形象呢?

首先,政府是中国形象建设的主导。目前各级政府都担负着“领头羊”和“排头兵”的作用,以较大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国家形象建设中去。各级政府都在打造务实肯干、勤政廉洁的政府形象。以浙江为例,从省政府到县乡一级政府,所有部门都在践行“最多跑一次”的诺言,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尽量为老百姓减轻负担、减少麻烦。我们认为,这种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正是健康积极的国家形象的一个良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著名的“两山”理论,成为各级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的工作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发展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不能走西方社会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尤其注意环境保护工作。现在各级环保部门积极拿出前所未有的担当精神,力争把各种污染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与以前相比,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干净整洁、美丽宜居。

其次,中国人民都是中国形象建设的主体。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在与外国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担负责任,认真履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去先进的科技,也为他们带来较大的物质利益回报,如中国铁路建设部门在非洲帮助建设铁路,中国高铁走向中南半岛、中国为东帝汶等国家建设道路等。在与外国方面合作时,中国企业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务实的工作态度,严格的纪律和高效的执行力,特别是许多工人和普通劳动者,他们背井离乡来到海外从事工程建设,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默默奉献,他们在工作中赢得了所在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好感与爱戴。与其说他们是在参与工程建设,不如说他们在用实际行动进行中国形象建设。此外,中国游客的素质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他们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形象加了分。

再次,中国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与了解,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计划。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国学者到国外留学、访学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到外国交流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中国人到世界各地定居的人数逐渐增加,因而我们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积极展示中国形象,广泛参与到国际社会有关中国问题的探讨中去。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国外人士来中国走走看看,实地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和巨变。总而言之,我们要以多方式、多渠道打造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展示当代中国民主、文明、和谐、进步的现代化国家风采,树立充满自信、雍容大度、平等自由的中华民族形象,展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又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中华文明。

最后,孔子学院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要充分重视它们的重要作用,让它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充当窗口,不仅用来展示四大发明等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也可以用来展示中国高铁、高科技成果。由于孔子学院的主要对象是海外的普通民众,而这些人是国际社会的主体和基础,没有提前设定好的观念,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亲眼看到、获得到的信息和与中国人交往的亲身体会。但多数时间,当他们无法获得来自中国的一手信息时,就易受到扭曲的信息干扰。“孔子学院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机构,其宗旨是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对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和国家形象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4]孔子学院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网络、手机通信等新媒体方式,在海外媒体上接受采访和撰文、参与国际论坛,阐述中国政策,这需要中国媒体多向外部传播消息,将国内的资料和文献翻译为高质量的外文,进入国际上的知识传播渠道。为此,需要在政策、程序和财力方面加速改革和调整,鼓励并培养相关人才,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传播。总而言之,打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可以为中国赢得国际口碑,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是否能够实现和平崛起,不只在于中国本身的主观愿望和单方面的表白与真诚,更在于以“他者”角色存在的外界真正的认同和接受。积极、正面中国形象的打造基础在于国家的综合实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打造健康、积极的中国形象,努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可以帮助我国参与建立当前国际社会的新秩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中华文化的优势地位,全方位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权。

三、中国形象的宣传与传播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呈现出多元化的立场。绝大多数外国民众认为中国崛起是必然的,并认为中国的发展意味着合作和机遇。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它们从中国的成功道路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从中国引进大量的技术、文化和管理体制。但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人对中国的发展表示忧虑,害怕中国会搞什么“新殖民主义”,担心中国的发展会损害自己在国际上的利益,中国会像欧美列强那样走上称霸道路。可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社会仍然有极少部分国家及其人民误解中国,甚至歪曲事实、夸大其词,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形象进行了贬损。有鉴于此,引导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健康积极的中国形象,成为摆在所有宣传人员面前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外宣传工作,曾多次要求宣传部门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为对外宣传指明了方向,也为对外宣传工作提出了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他确切提出,“要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做宣传方面的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指导人民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宣传部门要提升中国形象的传播能力,加强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外宣部门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来自中国的声音,阐释好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增加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那么在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多年的背景下,如何传播健康积极的中国形象呢?

首先,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指示精神为指南,把中国形象的传播看作一项政治任务,从战略高度看待国家形象传播工作,以自觉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应该是个全面、立体的形象,有历史内涵、现实变化,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综合物。在宣传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求是》等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向世界各国人民报道中国在新时期取得的光辉成就。如中央电视台最近一段时间推出了《辉煌中国》《大国重器》《春运四十年》等系列节目,从历史角度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交通、桥梁建设方面的现代化巨变,在中国普通百姓和世界各地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也让世界人民再次看到中国前进的步伐,了解中国正在进行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宣传平台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不仅大力宣传“中国不是什么”以及“不做什么”,而且正面宣传“我们是什么”和“要做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和“做得怎么样”,让世界各国人民全面彻底了解中国,进而对中国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产生新的认知。

其次,把握好传播的切入点。可以立足当前实际,也可以结合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以中国传统美食为载体,“其背后更是具有浓烈人文情怀的中国普通百姓的缩影,可以说该片从类似民族志的人文考察中不仅可以让国内外观众看到中国社会的客观民俗文化,更能从其中反映中国人勤劳、朴实、善良的性格,建立了具有正能量的国家对外传播形象”。[5]同样,我们还可以拍出有关中华武术、服饰、建筑、文学等方面的纪录片,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然后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深入下去,通过介绍中国服饰、建筑等方面的古今之变,进而揭示发展中的中国形象。当然在推出这些节目和宣传材料时,应该避免主观性的描述,要注重叙事的生动活泼。如在2015年拍摄的《对望:丝路新旅程》节目,没有刻板地宣传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而是借助影视作品经常使用的蒙太奇手法,讲述在中国工作学习的周边国家工人和学生的生活情况。作品通过“質朴感人的人物形象以及中国本土的普通群众进行交叉叙事,勾勒出中国与周边国家交互共生的命运,通过外国人物的想象表达更具有说服力地言说与传播中国形象”。[6]

再次,积极利用更多的宣传平台和工具载体,不断完善传播条件,从而主导当前国际舆论中关于中国报道的走向。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国家民众对中国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由于地缘政治观念、冷战思维及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存在,一些国家在传播中国声音时往往会别有用心,甚至存在少数反华分子抹黑中国的做法,因此我们除了要在主流媒体发出声音之外,还要利用网络、通信、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载体,向世界更加清晰、系统地阐述中国政策、方针和相关做法,特别是中国近期取得的伟大成就。传播者要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紧贴国家和时代发展变化,从微观的角度报道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样态。有学者认为,用新兴媒体宣传中国形象,往往可以达到更为良好的宣传效果。现代社会是瞬息万变的资讯时代,各种爆炸性新闻充斥于报纸杂志,这就要求受众具备更多的中国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情况,而网络、通信等各种新型平台与载体,为丰富受众的中国知识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中国知识与中国形象之间存在关联,一个人拥有中国相关知识越丰富,他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越积极、正面,因此通过各种网络、手机等新型传播渠道,向外国朋友普及中国知识和中国文化,是宣传中国形象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如何树立健康良好的中国形象,如何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形象,每个公民和新闻工作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级部门、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要求我们普通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在与外国人民的交往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明白一言一行均关乎国家形象,以实际行动赢得国际朋友的尊重与支持,从而为国家形象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对于国家形象的传播,我们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将传统主流宣传媒体和网络新型媒介相结合,采用灵活、生动的方式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形象。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中国将会在世界上结识越来越多的朋友,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将越来越积极、正面、健康和美好。

参考文献:

[1]韦路,吴飞,丁方舟.新媒体,新中国?网络使用与美国人的中国形象认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7):16.

[2]韦路,吴飞,丁方舟.新媒体,新中国?网络使用与美国人的中国形象认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7):16.

[3]百度网站.“一带一路”词条[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0%E5%B8%A6%E4%B8%80%E8%B7%AF/13132427?fr=aladdin.

[4]吴晓萍.中国形象的提升:来自孔子学院教学的启示[J].外交评论,2011(1):89.

[5]沈悦,尹如歌.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32.

[6]沈悦,尹如歌.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34.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技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一带一路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