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书记到王主任,“偶发性”背后的真问题
2018-12-04巴山夜雨公子无忌
巴山夜雨 公子无忌
严书记的事情还没尘埃落定,王主任的事情又来了。
因为“严夫人”在微信群发飙称要动用公权力开除幼儿园老师,“被出名”的四川广安市委副书记严春风被省纪委监委关注到了。目前,严书记涉嫌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而不久前,因前儿媳的举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原副主任也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举报信称,王主任仅房产就有17处,价值过亿,还有别墅、跑车等。
有人戏称,从情妇反腐到前妻反腐再到儿媳反腐,女性已经成为反腐败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当然只是个玩笑话。
玩笑归玩笑,背后的真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
监督
其實,不只是严书记,这种从“被关注”到落马的现象,在反腐败过程中并不少见,也并不新鲜。
早在十年前的2008年,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就曾因“天价烟”进入大家视野。
周久耕被网友曝出抽1500元一条的天价烟,随后又被发现戴名表、开名车等问题。三个月后,南京市纪委宣布,因严重违纪并涉嫌犯罪,给予周久耕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一年后,周久耕因受贿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2012年,陕西省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一张新闻图片拍摄到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面带微笑出现在事故现场,引发网友愤怒声讨。紧接着,网友“人肉”搜索出杨达才佩戴名表的各类图片十多张。
陕西省纪委随后高度关注,及时进行了调查,并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013年,杨达才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获刑14年。
舆论监督有没有用?这样的案例已经给出了答案。
今年5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就“严书记事件”发表评论文章称,群众对网络中暴露出的线索“眼睛雪亮”,媒体不断发出“严书记出来走几步”的追问,纪检监察机关主动回应舆情,不缺位、不回避,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用这篇文章的话说,“这是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纪委监委监督共同发力的典型实例,充分体现了我们制度的优势和全社会对于坚决反对腐败所凝聚的共识。”
依靠
当然,也有声音表示质疑:如果反腐败都需要通过身边人举报、通过这种网络的偶发性爆料达成效果,那组织的力量、纪委的监督呢?
在笔者看来,大可不必作这样的切割。组织监督、国家监督有体制性的力量,是“正规军”;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则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二者发挥的力量完全可以互补。
毕竟,即便是腐败分子,也不能活在真空当中,其生活状态、口碑评价,都是老百姓最清楚。
这也就是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著名的“窑洞对”的要义所在——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亡周期律?毛泽东的答案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数据中同样可以窥得要义。
中纪委通报2017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纪律审查情况显示,去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273.3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125.1万件,谈话函询28.4万件次,立案52.7万件,处分52.7万人(其中党纪处分44.3万人)。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群众监督已经成为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的一环,构成“群众举报—问题线索—谈话函询—立案调查—处分”的链条。群众信访举报是第一环,从中梳理出问题线索并进行调查,最终得出结论。换言之,人民监督与组织监督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并不割裂。
思考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开了群众这个最大的靠山,任何事业都是无法成功的。这个道理,几十年前的革命实践就早已证明。
窥斑见豹。人们之所以会质疑这些案件,是因为如果仅靠“偶发性”,很难保证长久性。比如严书记,如果不是“严夫人”高调抢镜,恐怕达摩克利斯之剑还不会如此迅捷地落下。
在给四川省纪委面对舆情迅速反应、及时介入案件调查点赞的同时,我们也要顺藤摸瓜,看看在家庭财产、配偶子女、个人重大事项申报、“带病提拔”等环节是否有制度和执行的漏洞。
坦白讲,腐败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问题,减存量、遏增量当然也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这也就是为何领导人反复说“永远在路上”的原因。正如去年,王岐山在他那篇署名文章里所说的——
“我们党长期执政,面对的严峻挑战是权力容易被侵蚀、党的干部脱离群众。全面从严治党,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问题,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要把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探索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自七一客户端/《华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