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失能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
2018-12-04周岳鹏彭超华卢咏梅
谢 琼,蔡 敏,周岳鹏,彭超华,卢咏梅
(1.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胃肠肛肠外科; 2.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220)
失能老人指的是年龄在60岁及以上,因患慢性疾病、躯体损伤、心理失调等导致身体功能受损,其基本日常活动必须在他人的协助下才能完成的老人[1]。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在《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中公布,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2]。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失能的风险越高,高龄老人已成为失能老人的主要来源[3-4]。失能高龄老人作为失能老人、高龄老人两大弱势群体的交集体,是社会中最脆弱和最需重视的特殊人群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失能高龄老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照顾者精神健康状况和长期照护模式上,针对失能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方面的文献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于2017年对广州市130名80岁及以上失能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7年6—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海珠区、越秀区、番禺区以及黄埔区4个行政区中4个社区(海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30名失能高龄老人为调查对象。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四项均符合):1)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他人部分或完全帮助者;2)年龄≥80岁;3)广州市城区常住者;4)能与人正常交谈,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排除标准(至少符合三项之一):1)老年痴呆患者;2)有听力障碍、无法沟通交流者;3)不愿参加调查者。
1.3 调查工具
根据研究目的,结合文献研究法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患慢性病情况及每年看病次数等;2)失能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包括就医意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现状和需求三方面,共计20个条目。通过对10名失能高龄老人进行预调查,测得问卷的Cronbach’s α值为0.825。
1.4 调查方法
由于失能高龄老人独立完成问卷存在一定困难,且容易发生错填或漏填的情况。因此,本研究成立了调查小组,小组成员包括4位医学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调查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开展调查,调查员向被调查者逐项解释后根据其意向如实填写问卷。本调查共填写问卷136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1.5 失能程度的判定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其中1~2项无法完成属于轻度失能,3~4项无法完成属于中度失能,5~6 项无法完成属于重度失能[5]。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输入、整理。
2 结果
130名失能高龄老人中男57人,女73人;年龄80~103(84.69±4.07)岁。婚姻状况:未婚5人,已婚53人,丧偶68人,离异或分居4人。居住状况:独居53人,与配偶同住37人,与子女同住21人,其他19人。患慢性疾病情况:未患疾病者0人,患1种疾病者41人,患2种疾病者41人,患3种疾病者33人,患4种及以上疾病者15人。每年看病的(含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私人诊所等)次数:1~3次55人,4~6次40人,7~9次11人,10次及以上24人。失能程度:轻度失能占66.2%,中度失能占21.5%,重度失能占12.3%。
2.1 失能高龄老人就医意愿
130名失能高龄老人中,67.7%的人选择区、市、省级医院看病,27.7%的人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的人选择私人诊所,0.8%的人选择在家用民间偏方。影响其选择的原因依次为:就医便捷情况(43.8%)、医疗技术水平和设备(36.9%)、就诊所花费用(10.0%)、转诊服务及康复治疗情况(6.2%)、是否有熟人(2.3%)及服务态度(0.8%)。在是否愿意选择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医疗保险服务机构方面,73.1%的人表示愿意,26.9%的人则表示不愿意。
2.2 失能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现状
130名失能高龄老人认为社区所提供的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预防与保健(86.9%)、建立健康档案(43.8%)、知识讲座(36.2%)、紧急救助(30.8%)、家庭医生(23.1%)及心理护理(16.2%)。51.9%的人表示社区每年所提供服务的频率为1~2次。对于社区是否有提供“互联网+”“移动护理服务车”的服务方面,分别有35.4%、43.8%的人表示不清楚。见表1。
2.3 失能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130名失能高龄老人中,63.8%的失能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表示满意,36.2%的失能高龄老人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理由依次为功能设备不齐全(46.9%)、服务次数过少(40.8%)、服务水平较差(38.8%)和服务内容单一(24.5%)。
2.4 失能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130名失能高龄老人中,85.4%的失能高龄老人认为生活中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是预防与保健;83.1%的失能老人最希望知识讲座的内容是康复教育;76.2%的失能高龄老人希望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44.6%的失能高龄老人表示接受社区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见表1。
表1 失能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n=130
3 讨论
3.1 失能高龄老人长期照护现状分析
长期照护(long-term care,LTC)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失能患者提供洗澡、穿衣、进食、室内走动等日常生活活动帮助的照顾和护理服务[6]。本调查发现,68.46%的失能高龄老人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每年看病次数为4次及以上者占57.69%,其中超过10次者占18.46%。说明失能高龄老人的长期照护面临较大困境。一方面,人口高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据相关研究推测:到2050年前后,中国的高龄者人数将突破4亿人,达到那时世界高龄人口的25%,约占中国人口的30%[7]。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生理功能和抵抗力不断退化,容易罹患多种慢性疾病,出现功能障碍,与日俱增的服务需求明显加重了高龄老人长期照护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照护服务起步较晚,尚存在照护力量薄弱、体系不健全、相关制度欠完善的不足,难以满足失能高龄高人的长期照护需求。
3.2 失能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认知和满意度分析
本调查中,高龄失能老人认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提供预防与保健、建立健康档案、知识讲座、紧急救助及家庭医生等项目,服务频率以每年1~2次居多。关于是否有开展“互联网+”和“移动护理服务车”的卫生服务,分别有35.4%、43.8%的人表示不清楚。说明失能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有一定的认识。此外,本调查还发现,高龄失能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为63.8%,但愿意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仅占27.5%,其中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功能设备不齐全、服务次数过少及服务水平差较等,说明高龄失能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牛田华等[8]的研究结果相类似。满意度作为一项客观评价指标,直接真实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现实情况[9]。鉴此,笔者结合调查对象反馈建议,提出以下几点措施:1)重视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金、医疗设备及人力资源的投入;2)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频次,开展全方位、多元化、更便捷的服务;3)以多样化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并丰富相关内容;4)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
3.3 失能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本调查发现,预防与保健、紧急救助和家庭医生在高龄失能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中居前三位,绝大多数的失能高龄老人希望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这与尹志勤等[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失能高龄老人重视与健康保健密切、直接相关的卫生服务,而对于建立健康档案和心理服务方面的需求则相对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失能高龄老人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机体功能障碍,大多患有慢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对安全的需求尤为强烈,因而在预防与保健、紧急救助及家庭医生等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需求也相应更高。另外,本调查发现,55.4%的失能高龄老人表示不确定或不会接受社区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原因主要有:37.5%的人表示通过向家人或朋友倾诉可以得到解决,32.0%的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不正常的行为,30.5%的人则是因为心理医生不够专业或担心隐私被泄露。张国琴等[11]调查显示,失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低,其中“情绪”“人际”“认知”分量呈显著下降。照护者在开展健康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失能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并给予情感支持,降低发生负性情绪的风险。
本调查结果显示,失能高龄老人长期照护现状不容乐观,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仍有待提高,其需求集中体现在预防与保健、紧急救助和家庭医生等方面。社区卫生机构应以失能高龄老人的需求为导向,开展便捷、连续、全面的医疗服务,为失能高龄老人提供身心照护,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