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文化遗落保山?
2018-12-04
王士性,字恒叔。这位生活在明朝的人文地理学家,一生几乎游遍天下。他在《广志绎·西南诸省》中写到:“余闻之同年保山令杨君文举也。其初只南征一军处于此地,谓之诸葛遗民,今则生齿极繁。然其地乃天地穷尽处,而其人反红颜白皙,得山川清丽之气,而言语服食悉与陪京(指南京)同。其匠作工巧,中土所无有,皆乐土也。”
“保山县令(明朝设保山县)称自己是诸葛遗民,且虽然生在‘天地穷尽处’,人却是红颜白皙——这就是蜀人的特点啊!”研究西南边疆民族历史多年的方铁教授说,“现今保山人也是这样,很有特点的。”
方铁认为,这是当年蜀汉文化在保山留下的印迹,“从汉文化在云南的发展来看,保山的汉文化别具特色,在成都平原已难得一见的蜀汉原生文化或许在保山还能找到。”
一条通道吸引汉武帝目光
汉民族缘何在保山生生不息,汉文化为何在保山茁壮成长?“这还得从历朝对云南的经营思路和人口迁徙谈起。”方铁说。
方铁,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1986年后先后担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2000年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中原王朝对云南的经营,是从汉武帝时候开始的。汉武帝打败匈奴后,一条通道让他将目光转向了南方。”中国边疆史、中国民族史与边疆历史地理是方铁一直的研究领域。说起汉文化,方铁打开了话匣子。
据史料记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大夏(指位今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归来,称在大夏见到来自蜀地(今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大夏人告之购自身毒(今印度)。张骞推测有道路自蜀地经西南夷(今云贵地区)、身毒达大夏,并说由羌中道路出使大夏甚险,走蜀地至身毒道近且无寇,大宛及大夏、安息等国“多奇物”,其北之大月氏、康居之属“可以赂遗设利朝”,武帝乃再次经营西南夷,遣使者自犍为(今四川宜宾)四道并出寻觅通身毒道,但均被冉駹、氐笮、巂和昆明等部落所阻,终未得通。
虽然受阻,但打通这条通往身毒道路的愿望并未减弱。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郡县,其中的不韦县,治今保山。
为什么叫不韦县?保山文化专家耿德铭说,第一批进入保山的汉族,以时居蜀地的吕氏(吕不韦)家族为主,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汉族精英,带来了先进文化思想、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自内地的地主庄园经济开始对当地旧有的奴隶制经济产生了影响。
不韦县城遗址位于保山城郊金鸡村,如今只剩下一段不长的土坯墙,它更像一个坐标,默默见证着“汉文化较早进入保山”的历史。
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后,汉武帝又用兵滇西,终于打通了通往身毒的道路,这条道路汉代称为博南山道。
一个大郡长期由蜀地管辖
“东汉继承了西汉经营云南的思路,云南主要保障通往身毒的道路以及这条路上的商品贸易、朝贡往来。”方铁说,当时在保山地区发生了一件大事。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位于保山、永平之间的哀牢部落乘船攻澜沧江下游已归附汉朝的鹿茤部落,屡战屡败,惧怕而至越巂郡(治今西昌)请求内属,这次降汉的哀牢人有17659人,随同降附的还有闽濮、鸠僚等土著民族。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东汉在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永昌是一个大郡。《华阳国志·南中志》言其范围为“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管辖范围包括今大理以西、以南的滇西南和滇南以及中南半岛北部,大致奠定了后世中原王朝的西南疆界。
“被称为‘西南夷’的今云南、贵州、川西南与中南半岛北部,受益州刺史(治今四川成都)统辖,由此形成云南及周围地区长期属蜀地管辖的传统。”方铁说,迄今发现两汉时期汉式墓葬的主要地点,其中就有保山。
保山汪官营曾发掘一座砖墓,在随葬品中发现了牛、鸡、狗和粮仓的陶质模型,表明在比较偏僻的永昌郡,牛也是常见的家畜,而且当地的农业生产也比较兴盛,这些都为酒类的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个名字千年镌刻在这里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吴袭取荆州,蜀汉大将关羽败死。章武三年,刘备率军攻吴失败,病死于白帝城。当时的形势对蜀汉十分不利,南中(今云贵地区)的大姓和夷帅纷纷倒戈反蜀。
由于地方势力反叛,越巂郡、益州郡、牂柯郡相继脱离蜀汉统治。在南中诸郡中,除朱提郡仍为蜀汉所控制以外,还有永昌郡奉蜀汉为正朔。永昌郡功曹吕凯在军民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他与府丞王伉约束吏民闭境坚守,雍闓数次送文书至永昌郡劝降,均被吕凯拒绝。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用兵前后仅11个月即取得平定南中的胜利。诸葛亮表奏吕凯功劳,任命他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虽然吕凯还未上任便被叛乱者杀害了,但保山地区对蜀汉的忠诚文化,仍流传了下来。
由于重视法制和赏罚严明,蜀汉在南中的吏治较为清明,诸葛亮制定的方针也能在较长时间内得到贯彻,诸葛亮去世后南中镇吏推行的发展生产等措施,亦被当地百姓误认为是诸葛亮所为。于是,诸葛亮成了当地老百姓一直传颂的名字,甚至说自己是诸葛遗民。如今在保山,依然能看到各种与诸葛亮有关的地名和建筑,比如诸葛堰、诸葛营、诸葛祠……
一个谜题多少文化待发掘
“元代以前,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云南最大的作用是维护由此达外的交通线,吸引更多的人到中央朝贡。”方铁介绍,到了元代,中原王朝的策略发生了重要改变——在云南建立行省。
忽必烈在平定大理国时对云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元朝建立后在南方建立的第一个省就是云南行省。
云南行省开通并设驿站的道路有10余条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开通的入湖广道。此道开通后,朝廷大量削减进入四川之清溪关道、石门关道的驿站和站丁。元代行旅往来云南与内地,多以新开的入湖广道为首选,改变了云南行旅远赴内地,长期以来主要走入川道路的情形。
方铁说,元代以后,云南汉族人口的来源和流向发生了变化,湖南、湖北和江西之人沿入湖广道进入云南,但他们主要留在了昆明、玉溪、曲靖等地,进入保山的不多,保山仍以蜀汉文化为主。
这也成就了保山别具特色的汉文化,“古代成都平原经过了几次人口大换血,一些蜀汉原生的文化、习俗就这样丢失了,但这些或许可以到边疆地区来发掘,比如保山。这一点我在和四川同行讨论时,大家也会说起。”
驻步在诸葛营、诸葛祠、诸葛堰、汉城等遗址,听着汉营走马的故事,不禁浮想联翩,还有多少蜀汉原生态的文化或习俗遗落在保山,等待发掘。
(据春城晚报)
人文保山
地方名片>>
保山毗邻缅甸,南方丝绸古道、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都从这里通过,这块土地见证了哀牢归汉、永昌建郡、滇西抗战等历史;留下过永历帝、徐霞客、马可波罗等人的足迹;养育了民国元老李根源、一代英哲艾思奇等著名人物。
悠远历史刻下的岁月铬印,丝绸之路串起的多彩风情,重大事件留下的厚重沉淀,杰出人物撒下的智慧结晶,使保山成了一个文化的聚宝盆。在这里,从哀牢文化、永昌文化、抗战文化到边地文化、侨乡文化、宗祠文化、翡翠文化,都得到了多元的融合和贯通,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保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