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临床病理分析
2018-12-03冯润林
冯润林,王 燕
0 引 言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是一种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由Jong等在1986年首次报道。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肾癌病理学分类中作为新增加的罕见亚型[1-2],其命名来源于肿瘤中均存在不同的 Xp11.2染色体易位并导致的TFE3基因融合[3]。此类肾癌以往多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或乳头状癌。Xp11.2易位/ TFE3 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临床罕见,为避免漏诊及误诊。现参阅2016年《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诊断标准[4],搜集我院近2年来诊断的5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查阅相关文献,并对其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免疫组化表型及鉴别诊断等方面做进一步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2017年诊断的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共5例,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
1.2方法5例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4 μm,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免疫组化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即SP法。使用抗体转录因子E3(TFE3)、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共同抗原(CD10)、蛋白转录因子(PAX-2)、蛋白转录因子(PAX-8)、上皮细胞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低分子细胞角蛋白(CK-L)、碳酸酐酶IX (CAIX)、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肾细胞癌标记物,GP200(RCC)、细胞角蛋白7(CK7)、c-kit(CD117)、上皮糖蛋白2,EGP-2(M0C-31)、核转录因子(P6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肾特异性钙粘蛋白(KSP-Cadherin)、细胞增值指数(KI67)及DAB显色,所有抗体及DAB显色剂均为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常规设置阳性及阴性对照。
1.3免疫组化判读结果CK7、Vimentine等表达于细胞质,阳性细胞为细胞质内见棕黄色颗粒。CAIX、CD10等表达于细胞膜,阳性细胞可见细胞膜的棕黄色染色。TFE3、PAX-2等表达于细胞核,阳性细胞可见细胞核的棕黄色染色。
2 结 果
2.1临床资料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23(7~43)岁,病变均位于右肾。临床表现:3例为血尿,1例为腰痛伴血尿,1例为体检时发现肾占位。5例均行尿液细胞学检查,其中为2例尿液细胞学检查阳性。PTNM分期:3例患者为pT1aN0M0,2例患者为T1bN0Mx。本组5例患者中4例CT扫描密度呈等、低密度,见图1a;1例呈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见图1b。CT示4例呈实性,1例为囊性。肿瘤与周边正常组织均分界尚清。肿瘤在5例病例中4例为单发,1例多发。5例患者中2例行MIR检查,平扫呈均高低混杂密度影,延时增强。5例均诊断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其中2例肿瘤侵犯肾盂,1例脉管内伴有癌栓形成。行肾癌根治性手术治疗并随访,随访时间为1~14个月,平均为6.4个月。5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
a:CT平扫图像见2枚肿瘤呈等、低密度信号影(箭头所示);b:CT增强图像见强化明显信号影(箭头所示)图1 肾实质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CT影像图
2.2巨检右肾上极3例,中极2例,肿瘤呈圆形,边界尚清或不清。肿瘤直径为2.6~4.5 cm,平均3.7 cm。5例中4例肿瘤切开大体标本呈实性,切面灰红及灰黄,部分区域伴有出血。1例大体标本呈囊实性,囊壁稍增厚,囊腔内含暗红色清亮液体,无完整的假包膜,可见出血及坏死区域。
2.3镜检肿瘤成分与周边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周边可见残留的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见图3a。瘤细胞以乳头状、巢状及腺泡状结构3种生长方式存在。乳头状结构内于乳头中央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巢状结构内瘤细胞胞质透明或淡嗜酸性;腺泡状结构的瘤细胞,其腺泡腔内见出血,瘤细胞胞质丰富、透明或嗜酸性,见图3b。瘤细胞间质纤维化,并见多少不等的炎细胞浸润及局灶性泡沫细胞聚集。瘤细胞及间质中均可见砂砾体,呈弥漫或散在分布,数量多少不等。高倍下,瘤细胞为多角形、核圆、居中,核仁可见,未见分裂像,见图3c。
a:肿瘤细胞胞质透明,部分伴出血,与正常肾脏组织分界清楚(HE ×40);b:肿瘤呈腺泡状排列,部分呈乳头状,部分呈嗜酸性(HE ×200);c:肿瘤多角形、核圆、居中,可见核仁,未见分裂象(HE ×400)图3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光镜下病理表现
2.4免疫组化5例瘤细胞TFE3、CD10均弥漫(+), PAX-2、PAX-8、EMA、vimentin、P504S、CK-L、CAIX、CKpan、E-cal、RCC不同程度(+);余CK7、CD117、M0C-31、P63、SMA、KSP-Cadherin均(-),K67阳性率达平均达3%。见图4。
图4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免疫组化表现
3 讨 论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肾细胞癌,被收录在WHO(2004)肾肿瘤分类中。TFE3可以和多种基因[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基因 (ASPL)、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无POU域八聚体结合蛋白(NONO)、PSF和网格蛋白重链(CLTC)]发生融合。有一小部分易位性肾细胞癌与此不同,具有Alpha-TFE3基因融合,形成t(6:11)(p21;q12),因此被命名为t(6:11)易位性肾细胞癌[5]。在国际泌尿病理协会—2012年肾肿瘤进展共识[6]中指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和t(6:11)易位性肾细胞癌应该归为小眼转录因子(MiTF)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名下。在2016版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被归类为肾癌的一个特殊亚型,这一类肾癌的共同特点:即染色体Xp11.2不同程度易位,导致TFE3基因融合,并发挥异常转录因子作用,引起TFE3融合蛋白表达升高。该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7],约占青少年及儿童肾癌的33.3%[8-9],占成人肾癌 的0.5%~1.5%[10-11],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本组5例病例中,儿童占3例,成年人占2例,男女比例约1∶1.5,与之前文献报道一致。有研究发现[12],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临床进展较缓慢;而成人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容易出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故成人中的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恶性较高,预后较差[13]。临床特点与其他肾脏恶性肿瘤难以区别,患者常用腹部疼痛、季肋部肿块及血尿等。有时肿瘤突入肾盂引起梗阻,易导致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4]。实验室检查偶有尿细胞学阳性等。
3.1影像学表现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肾脏占位性病变,难以与肾透明细胞性肾癌及乳头状肾细胞癌鉴别。Wang等[15]报道12例 Xp11.2易位性肾癌,总结出其为相对乏血供肿瘤,CT及MIR上肿瘤多位于肾髓质,边界清,不论肿瘤大小、密度多不均匀,囊变、坏死及钙化常多见,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延迟强化。有时可因肿瘤钙化并靠近肾集合系统而误诊为肾结石[14]。本组5例肿瘤都位于肾髓质,平扫CT多显示等、稍低密度影,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1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囊性变,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2病理学特性该肿瘤都有 Xp11.2染色体易位性和TFE3融合蛋白的产生,而且这种易位是平衡易位。2016版泌尿系统WHO已将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与TFEB易位的肾癌并入MIT家族易位性肾癌中。目前发现的TFE3融合基因伴侣远不止7种,包括ASPL、PRCC、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因子(SFPQ)、NONO、CLTC等,前3种最为常见。不同的融合基因产生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大体标本与一般肾癌相似,肿瘤多为实性,部分伴囊性变,肿瘤切面呈黄褐色,常伴有出血及坏死。镜下此瘤通常以乳头状、巢状及腺泡状结构混合生长为特征。最具特点的表现是由大片乳头状结构组成,瘤细胞胞质淡染至透亮细胞,常伴有嗜酸性颗粒胞浆的瘤细胞组成巢状结构,ASPL-TFE3有大量胞浆透明和多少不等的嗜酸性肿瘤细胞,细胞边界清,染色质呈囊泡状,透明变性的结节内可见沙粒体结构;PRCC-TFE3细胞胞浆不丰富,砂砾体及透明变性少见,多为实性巢状。上述排列方式以不同的比例存在于不同的病例中。肿瘤细胞一般为多角形、核圆、居中,核仁可见,分裂象少见,Fuhrman核分级高于普通型肾细胞癌。以上形态学分析表明,无论哪类基因融合亚型都没有绝对组织结构或细胞学特异性,因此诊断仍需要进一步免疫组织化学和(或)FISH来确定是否有TFE3表达[16];然而尽管TFE3 FISH检测目前被认为是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的金标准,但当出现X染色体臂内或臂间易位时,即形成NONO-TFE3、RBM10-TFE3、GRIPAP1-TFE3融合基因时,TFE3 FISH检测时会出现假阴性或不明确的判断结果,从而造成潜在的诊断陷阱和误区。相对于FISH检测,PCR或二代测序会是诊断这几种基因亚型更为精准的方法。
3.3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最能明确诊断的是TFE3瘤细胞核呈强阳性,Argani等[17]发现只有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恒定表达TFE3蛋白,而其他类型的肾肿瘤及正常肾脏组织均不表达TFE3蛋白,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7.5%)和特异性(99.6%)。肿瘤细胞的TFE3阳性表达对该肿瘤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亦有学者发现,单纯依靠组织学特征和TFE3免疫组化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存在误诊的可能,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在基因水平检测出TFE3基因的易位,被认为是诊断Xp11.2易位性肾癌更准确和客观的方法[18-20],所以,当TFE3(+)时,建议进一步做FISH检查。本组 5 例 TFE3 蛋白均呈弥漫强阳性,但不足之处,未做进一步FISH检测。此外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的CD10阳性率100%[21]。P504S、CK8、Vimentin 和 EMA 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黑色素标记物(HMB-45、Mela-A)可局灶阳性。饶秋等[22]报道的 11 例 Xp11.2易位肾细胞癌中,瘤细胞核 TFE3均呈弥漫阳性,CD10、P504S一致阳性,部分病例CK-pan、EMA 和 vimentin 阳性,而 CK7、Ksp-cadherin和 CD117 均 为阴性。本组5例病例与文献报道一致。
3.4鉴别诊断①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好发于成人,常常缺乏乳头状结构,无砂砾体,免疫组化TFE3阴性表达有助于两者鉴别,在遗传学,常常存在VHL基因的突变及3p缺失。②乳头状肾细胞癌:成人好发,组织学形态以小管或小管乳头状结构为主,无巢状及腺泡状结构,透明细胞区域极少见,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及胆固醇结晶,近年来有文献报道 2 型乳头状肾细胞癌 TFE3也呈阳性表达[23],但CK7弥漫阳性,可与Xp11.2易位性肾癌鉴别。遗传学通常具有第7、17或者Y染色体的丢失。③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和Xp11.2易位性肾癌一样均含t(x,17)(p11.2;q25)染色体易位,并形成特异性的ASPL-TFE 3融合基因,均表达TFE 3抗体,但t(x,17)易位在Xp11.2易位性肾癌始终是平衡的,而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中通常是不平衡的,而且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不形成乳头结构,细胞质以嗜酸性为主,透明胞质较少,间质中砂砾体少见,且P504S多阴性表达。④Xp11易位相关的色素性的间叶源性肿瘤 这两类肿瘤虽然都具有TFE3基因易位,甚至产生同一种融合基因,但两者无论从形态学、免疫表型还是预后上都存在差异,应予以警惕,以免误诊[24-26]。
3.5治疗与预后目前根治性肾切除术仍然是该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病变局限者可行肾部分切除术,有淋巴结转移者行淋巴结清扫术。有学者认为,腹腔镜下射频消融辅助肿瘤切除术,对于小的肿瘤(直径<4 cm)和没有远处转移的肿瘤,可能是有效的方法[27]。对于术后各种靶向治疗及放化疗疗效,各学者观点尚不统一。预后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及亚型等因素有关。有研究发现[28],Xp11.2异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具有延迟性复发的特点。饶秋等[22]报道的15例 Xp11.2异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中,7例死于该病,1例复发但仍带病生存,7例无病生存。本组5例患者术后均进行定期复查,随访至2017年12月,患者基本情况良好,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由于该肿瘤多以个案报道居多,需累积大样本进行基础研究,并对患者长期随访,方能得到更多数据来指导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