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多元价值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2018-12-03

现代经济探讨 2018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融合农业

李 洁

内容提要:农业多元价值是在农业多种功能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生态、文化、社会价值。农业的多元价值属性根植于我国特有的小农生产模式,科技进步推力和城乡消费升级拉力是农村多元价值体系形成的动力。产业融合是实现多元价值的必经之路,农业多元价值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产出方式不同而产出结果趋同型的产业融合;二是产出方式不同,产出结果也不同的产业融合,三是产业内部分工重组型的产业融合。农村产业融合通过三种不同的路径实现农业多元价值,分别是:技术渗透型产业融合、产业延伸型产业融合和交叉重组型产业融合。

一、 引 言

长久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农业的经济价值,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为工业发展积蓄大量资本,加剧了对农业的过度掠夺。直到近年来,农业的多元价值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首先是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带来的社会价值,广袤的农村和农业给予农民工群体重要的失业保险功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带来的社会矛盾(孙新章,2010)。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引发人们对农业环境功能的反思,直到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对农业生态价值的重视从理论上升到政策层面。农业旅游的兴起,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的文化娱乐功能价值。人们是在改造农业和农村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农业是多元价值的所在,农村是多重功能的空间,农民绝不仅仅是单一的生产者,而是具备多样化技能和丰富资源的珍贵“人力资本”。

二、 农业多元价值的内涵

农业的多元价值建立在广义农业的概念之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吕耀等(2007)认为农业的多元价值体系包含食物安全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赵建华、田银生等(2014)认为农业的多元价值主要包含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文化是隶属于农业社会价值的一个方面。西方学者从上个世纪70年代即开始了对农业地位的反思,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小的就是美的》一书中强调“平衡发展,以人为本”,认为农民不是商品的一部分,应该给予农业足够的重视。1980年末,欧盟首先提出MFA(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在WTO谈判中更多有关农业的非经济功能的内涵被提出, MFA常常被用在WTO谈判中作为农业保护政策的依据(周镕基、皮修平,2011)。国内学者较早认识到农业的多功能属性,农业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功能是大部分学者认同的观点,比较与代表性的是王国平、赵敏(2005)、李俊岭(2009)、林卿(2012)。

三、 “小农”特征是我国农业多元价值存在的基础

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特征,这一判断即使在今天依然适用。1982年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形成“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中国式小农经济(贺雪峰、印子,2015)。时隔34年,根据2016年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农业经营户户均拥有土地9.756亩,人均拥有土地6.44亩,对照欧盟平均农场规模为1-10公顷的标准,农业仍然呈现显著的“小农”特征。当然,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小农经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不同特点,与上世纪80年代全家务农的模式不同,“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成为新时期的小农经济模式(贺雪峰、印子,2015)。一直以来,大部分研究和政策文件不断强调规模化农业的重要性,“去小农化”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几乎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忽略了小农重要的非经济价值(付会洋、叶敬忠,2017)。

小农经营在很多情境下比规模化的农业更有效率。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会选择最适宜的轮作和间作方式,土地生产率高于规模化单一种植产品的产出。小农比资本化雇佣工人更加精心和细致的对待土地和产品,其劳动生产率远高于雇佣工人,因而中国大部分农业企业选择与小农签订合同来保证农产品的上游供应。其次是小农经济的生态价值,小农更关心土壤、水源的生态环境以及食品安全,而工业化的农业更倾向于大量使用化学要素,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民会尽量使用农家肥,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实现农业内部的良性生态循环。第三,小农经济的社会价值,小农户家庭成员内部和邻里之间的互助协作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农村的土地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失业保障;留守务农的“中农阶层”是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贺雪峰,2013)。第四,小农经济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创造和传承农耕文化,农村的伦理规范、乡风民俗有的已经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 实现农业多元价值的拉力和推力机制

1. 城乡消费升级是农业多元价值形成的拉力

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结构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对农业的经济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得到更有营养、品类更丰富、卫生和质量更可靠的农产品,他们重视农产品的生产、运销、销售过程,更愿意消费包装精美的,生产过程生态化、质量可追踪的绿色品牌农产品。人们重视乡村的生态价值,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消费农产品,更积极参与、探索农业的生产过程,人们到田间地头采摘果实,住进农家感受民风民俗,截至2017年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3万家,比上年增加了3万多家,营业收入近5500亿元。消费者提升了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期许,人们回归乡村不只是为了逃离大城市的拥挤,更是对喧嚣城市文明的反思,希望在乡村文化的精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消费升级促进了乡村社会关系网络重构,催生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和农民阶层的内部分化对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科技进步是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推力

科技进步推动了乡村多元价值的实现。首先是新型动植物种质资源的培育技术,借助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技术等手段开发出光能利用效率高、饲料转化能力强、抗病能力强、符合大众营养和口感需要的高品质农产品,满足了市场对农产品经济价值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农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农村工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技术等,应对农村的生态文明发展要求,保证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无公害、无污染,将优美的田园式乡村生活还给乡村,使乡村的生态价值得以更好实现。第三,农业的智能化管理需要文化层次更高,专业能力更强的农业技术人员和职业农民。随着这类人群成为乡村社会的“中坚力量”,传统乡村的社会分层被打破重构,乡村社会结构被重塑,构建起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第四,科技创新对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塑和提升有显著的作用。利用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乡村文化遗迹进行记录、修复和再现,支撑了乡村文化价值的实现;人工智能、3D打印等最新科技更是为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五、 农业多元价值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关系

1. 如何理解农村产业融合现象

经济理论中的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管制放松,改变了原有产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于重划产业界限(植草益,2001)。马晓河(2016)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配置,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根据学者们对产业融合概念的阐述,产业融合可以理解成发生产业边界模糊进而出现产业融合的现象。因此,当只属于某一个产业、而不属于另一产业的经济活动,被融入另一个产业所属的经济活动之中时,就意味着出现了产业融合的可能(韩晓明,2006)。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工业、商务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本来是互不干涉、边界清晰的产业类别,他们有各自的生产方式;这三类产业在没有发生产业融合的情况下,分别产出传统农业产品、传统工业品和一般服务型商品,典型的农产品如普通粮食、蔬菜、畜禽肉类;典型工业产品如乡镇企业加工的纺织品、轻工业产品、机械产品;典型服务型商品如农村商业、餐饮、医疗、教育等。当产业融合发生时,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相同或相似的产品,例如工厂化生产的农产品、服务于乡村旅游的农产品。对于产品的物理性质而言,不同生产方式下的农产品并没有区别,但是工厂化的生产方式要比传统的农业方式生产效率更高,休闲农场里供人采摘的农产品品质和外观相较普通农产品要更好些。第二种是不同的生产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产品,这种融合下的产品往往比传统产品功能有很大的跃升,这种类型的融合又细分成两类,一类是单一产业在自身技术革新的条件下可以生产出不同类别的产品,例如油料作物育种技术的提高使油脂行业出现了新的工业油脂原料,作为工业油脂原料的农产品自身物理特性会发生部分改变,其含油量会大大超过育种技术改变前的作物品种;另一类是多个产业在技术融合的条件下可以生产出不同类别的产品,例如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产生的生态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要比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更强调环境污染的可控性,因而污染控制技术会用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甚至农业生产的理念发生重大变革,摒弃化肥、农药投入模式转而采用种养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构建“鱼藕共生”、“稻鸭共育”的农业生产方法,在生态育农形成的田园农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既带来了旅游收入又产生了绿色农产品。第三种是不同产业分工内部经济活动的重合,形成全新的产业或者产品,例如专供实验室模拟农业生产过程的虚拟农业,以农业为IP内容的VR游戏,或者用工业制造的方法提取特定生物原料作为药用的生物制药产品,无论是虚拟农业、VR游戏还是生物药品,都是在农业的部分产品特性中找到可以进一步开发的方向,融合其他产业的最新技术制造出来的全新产品,数字农业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文化娱乐需求,生物药品满足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见图1)。

2. 农业多元价值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

如果说信息化下的产业融合动力来自于信息技术、政府管制和管理创新(周振华,2003),那么农业多元价值体系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动力则来自城乡消费升级的拉力、技术革新的推力。技术推力作用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过程,需求拉力从产品功能和价值方面倒逼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和转型。各个产业生产方式的融合、产品的再造创新都是为了实现农业的多种功能、多重价值。图1横轴方向代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生产方式,生态技术产生于工业技术领域因而在图中归属在工业的生产方式中。纵轴代表三种生产方式下的产品,分别是农产品、工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工业的生产方式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都能够产生相同的农产品,这种产业融合的模式属于第一种融合模式:结果趋同型产业融合。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农业的产出方式的增加,以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出相同或者相似的产品从而提升了农业的经济价值。第二种融合模式是指面向产品多元化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模式的特点是在产出方式进化的基础上生产出不同类的产品,且产品功能增加,满足了农业多元价值的诉求。这种模式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相同的产业门类可以在产业自身技术革新的基础上生产出分属不同领域的产品,例如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可以产生工业产品如食品工业和生物药品,也可以产生服务类产品如农业休闲旅游等。第二类是指多个产业整体技术发生融合进化,进而生产出不同类别的产品。第三种融合模式的技术融合显示在图形的阴影部分(图1),指的是在农业和工业产业边界上发生的技术性融合,或者在农业和服务业边界上的产业融合,抑或农业、工业、服务业共同的边界上发生的产业融合,其结果是产生全新的产品,此类产品的功能发生了很大跃升,可以应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价值诉求。

六、 农业多元价值体系下农村三产融合的路径

1. 多元价值引领下的技术渗透型融合

多元价值引领下的农村产业技术渗透型融合是指农业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提供高质量农产品的经济功能指引下,将高效粮食生产技术、食品安全技术、动植物育种与种养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在实现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功能价值的目标指引下,将现代生物技术、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环境管理技术渗透进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在农业文化价值指引下,将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最新的艺术创作方法融入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在农业社会价值的指引下,将先进的乡村治理手段,公共服务技术手段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和乡村社会建设中,随着新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渗透、扩散,带来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产生新的产业和产品(见图2)。

图1 农业多元价值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

图2 多元价值引领下的技术渗透型产业融合路径

2. 多元价值体系下的延伸性融合

延伸性融合以农业为源头,以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为目标,强调对现代化农业基本生产要素的整合优化,通过大力推行土地流转、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农业运作制度,进行统一种子种苗、集中育秧、统防统治、肥水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对农产品精加工、深度加工提出更高要求,强调对农产品储运能力的提升,例如冷链物流技术。鼓励农业园区建设的多途径渠道,将农产品的储运加工布局与市场流通效率紧密结合,以产地化营销打造优质农产品的高效营销渠道,实现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使得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边界逐步模糊,在此基础上融合形成涵盖旅游、生态、人文、服务等功能的大农业(见图3)。

图3 多元价值体系下的延伸性产业融合路径

3. 多元价值体系下交叉重组型融合

在农业多元价值的诉求下,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交叉重组融合也是一种技术进步的产物。这种融合发生在原有不同产业的边界处,技术促使不同产业边界的模糊交融(如图1),全新的产业和产品就在两个或多个产业交叉重合的地方产生(见图4)。这种融合产生的全新产业或产品大部分处在新产业和产品的萌芽期阶段,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它们在整个市场周期内会不停地与其他产业发生技术或者市场边界的交融,进而产生出其它新产品。例如针对消费者追求健康、养生型食品和药品的诉求,农业企业或者制药企业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出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新药或全新食品。

图4 多元价值体系下的交叉重组型产业融合路径

七、 结论和建议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保留着小农经济的特征,我国农业的多元价值特性带有历史的必然,因为小农的农业模式本身就具有多重功能。在当代技术进步推力和城乡消费升级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功能与其传统的经济功能几乎齐头并进,多元价值的属性更加凸显。农村的三次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多元价值的必经之路,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产出方式不同而产出结果趋同型的产业融合,二是产出方式不同产出结果也不同的产业融合,三是产业内部分工重组型的产业融合。多元价值体系下的农村三产融合主要通过三种不同的路径:技术渗透型产业融合、产业延伸型产业融合和交叉重组型产业融合。每一种产业融合都是为了生产出蕴含多元价值的产品,满足城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为了推动农业多元价值下的农村三产融合路径得以顺利实现,需要从城乡融合、人才培育、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融合渠道构建、基础条件支撑和管理创新六个方面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政策保障。

1. 推进城镇化下的农村产业融合

引导农村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乡村产业集聚,培育专业特色小城镇。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广种植结构革新,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农业新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支持农村特色工业发展,鼓励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商贸服务业和公共服务行业发展。合理开发新型乡村旅游观光产品,保护农业遗产、农村历史遗迹,利用数字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的手段和方式。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品牌化特色思路,培育乡村手工业品牌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

2. 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农民,以职业农民带动农村产业融合

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务工返乡人员创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支持龙头企业家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开展适度经营以及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电子商务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创新,推动合作社与农民有效合作,健全合作社经营网络,拓展合作社经营领域。支持发展农业产品协会和产业联盟,鼓励以协会和联盟的形式开展农产品标准制定,支持涉农院校和科研机构与农民共同研发农业科技产品。鼓励金融资本进入农业投资领域,金融支持农业带头人和农业产业链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农村服务业向资本市场开放。

3. 建立多种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

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使农户、农场主和农民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多元主体的农业担保贷款,支持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支持通过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形成的农业利益主体联盟。鼓励土地、林地为基础的股份合作。强化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带动农民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时与企业和农户的合作联结机制挂钩。保护合作,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契约意识,打击涉农合同的违法行为,提高农业经营的风险防范能力。

4. 打通农村产业融合的多种渠道

搭建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多种服务。以产业链金融强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扶持力度。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进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用好农村产业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中国农村创业创新信息网和中国农村产业融合信息网,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信息,为广大农业经营者、农业创业创新人员发布各种政策,宣传融合典型,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营交流,尤其是提供创业服务信息,搭建融合平台。

5.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各类科技专才的培育,引导农民创业,支持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到农村创业,支持他们以知识产权入股农业企业。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健全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体系。

6. 创新基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管理体制

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的农村三产融合阶段。需要在宏观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打破僵化的部门分割和垄断,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工作推进委员会,制定不同地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规划,与地方农业管理部门协作制定不同区域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做好全国产业融合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的搜集处理工作,建立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信息平台,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必要的区域协调和监督指导工作。梳理、细化农业管理部门各个机构与农村三产融合有关的职能分工,明确各个管理机构的工作任务,督促各省级农业管理部门制定符合本省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方案。

猜你喜欢

价值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