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引导探究

2018-12-01徐健王广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徐健 王广义

摘 要:伴随着以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冲击并存。由于自媒体网络舆情参与者的盲目性、引起者的隐蔽性和信息源的片面性,高校的舆情引导工作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就业、贴近生活,建设一支由学生中的意见领袖组成的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的队伍。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伴随着以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总体网民规模达到了7.72亿,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占到了11.2%,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7.53亿,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87.3%、64.4%和40.9%。[1]微博、微信和QQ恰恰是自媒体的代表,可见高校学生是自媒体的主要参与者。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自主个性化、互动即时化和内容微量化为特征的校园自媒体资讯信息传播平台注册用户数量呈现出几何级增长,逐渐形成了相应的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提供了机遇又产生了冲击。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而相应的高校学生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表达,有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关注的热点问题,增进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网络思政纳入日常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将网上思政和网下思政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在网络编织的虚拟世界里,自媒体成为了各种信息、情感和观念的集散地,在自媒体时代似乎每个人的手里都有个“麦克风”,并且能够成为社会热点或公众焦点事件的“传声器”。每一个自媒体“人”没有明显的界别限制和专业领域区分,由于不同个体的经历、学历和素养的不同,导致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不乏有过激的言论、偏激的情绪和非理性的宣泄情感现象,这些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得网络舆情管控的难度加大,一时冲击着高校学生思想甚至是行为习惯。另外,自媒体时代人们自身的经验和信息,大部分是来源于自媒体,但自媒体上的信息很多都是代表个人的立场和想法,缺乏权威性和全面性,甚至存在断章取义,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使得信息片段化,导致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带有片面性,不会考虑实际条件去思考问题,出现理论偏离实践的问题。

对于网络舆情如何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分析

1.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自媒体环境中,人们所看到的世界不过是传媒文化的世界,很少有人能够突破这个传媒文化所构成的拟态环境,不管是在拟态环境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成为热点的人或事都是少数。大部分的自媒体用户实际上都是在各种媒体的议程设置下参与其中,自媒体中的学生群体在校内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信息的掌握不够全面,受傳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个性的发展,其他学生参与什么,自己就参与什么,很少考虑自身的实际和长远的需要,甚至对于一个现象或问题,都会和周边学生的态度和想法一致。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个人怕被群体孤立的心理,一个人在集体中习惯了,往往怕被孤立,当面对一些公共事情需要大家发表意见时,他会为了不被孤立而选择沉默或者站在多数的一方,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是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心理上的产物,带有严重的盲目性。

2.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起者具有隐蔽性

造成网络舆情复杂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各自所掌握的信息带有片面性,并且缺乏分析网络舆情的能力,往往关于某个社会热点问题,每个人几乎都是依据自身的主观想法和生活经验参与网络评论,缺乏对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在于自媒体用户的隐蔽性,自媒体空间内,个体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不易暴露,并且各个用户之间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不必考虑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平时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往往都容易在自媒体空间内肆无忌惮地宣泄出来。进入自媒体空间,仿佛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并且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现实关系,这些隐蔽性的条件,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复杂,使得网络舆情更加难以管控和引导,导致存在各种欺诈、诱骗和虚假的信息。

3.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信息源具有片面性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获得的信息除了一小部分是自身实践的结果,很大一部分是从外界获得的间接经验,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延伸了每个人的外界范围,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仍是媒体,而媒体对于信息的报道往往是已经发生的事实的某一个方面,因为“一个报纸记者也只能把他自己视为一个复杂机体的一个小小的器官,他在这个机体里可以自由地为自己挑选一种职能”。[2]但是,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受自身行业的限制,看待问题的角度往往会受到限制,即使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行业的人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论。同样,对于媒体传递给人们的外面世界的景象,也是经过媒体选择的结果,“包括人们所抵达范围之外的世界、人们视线所不及的世界,这往往是人们所拥有的世界的唯一的图景。”[3]而在这个媒体所描绘的场景里,人们还要依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选择性的感知,最后经过不同媒体、不同的人进行层层选择所得出的信息或结论,能够达到一致的可能性太小。因此,在网络所虚构的拟态环境中,网络信息的片面性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真实全面的信息只能是各种片面性真实信息的组合。

高校加强对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研究

1.高校的舆情引导工作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就业、贴近生活

自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途径,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视野几乎就是自媒体所描绘的场景。因此,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高校的官方网站、微博等要加强对学校微信公众号、相关网站和客户端的宣传力度,解决部分学生不知道去哪获取资讯的困惑;另一方面,要注重内容建设以增强吸引力,避免“睡眠效应”。信息的发布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所想,做到以贴近学生为中心,贴近就业和贴近生活为内容,引导和分享大学生关注的内容,发布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信息和相关政策,包括一些人力资源考试网的链接,社会事业单位或企业机构的招聘会信息,备考策略等相关内容,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做好准备工作,避免出现学生自己盲目探索和倒逼现象。大学生虽然接受新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甚至是紧缺的,随着媒体的各种议程设置,不免会接触到类似“标题党”发布的无关信息。为此,学校各个学院要为学生推荐和建立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公众号,组建针对解决学习,生活和情感困惑等相关问题的微信群、QQ群,倾听学生的诉求,学校要及时的以转发、告知和提醒等形式,经常主动地与学生沟通,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准确地把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方向。

2.高校培养和组织意见领袖建设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的队伍

为了方便对校内网络舆情的引导,学院相关的QQ群、微信群、微博和贴吧等都应实名制,并组织以党员和班级干部为基础的网络舆情管控小组,以培养网络信息员队伍,要起用网络信息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为意见领袖,一方面,针对网络媒体中的虚假、诱骗和诈骗等信息,要起到进行辨别和解答疑惑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舆情引导的作用,从学生中培养的意见领袖更具有亲和力并能够及时地掌握网络上学生用户的舆情动态。对于网络中的谣言、读书无用论和历史虚无主义等带有虚假性和消极性的言论,学校要敏锐地捕捉到,及时地给予相关回应,表明观点态度,而不是单方面地进行压制或无视,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不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而排斥某一言论,不是剥夺话语权,而是追求话语权的平衡,让每个人敢发声,愿意发声。我们需要的不是沉默,而是以理服人。我们要做的不是封锁,而是牵引导向。因此,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舆情监管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3.高校加强对学生运用辩证法思考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和处理思想问题,网络舆情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思想问题,网络舆情是不同思想、情感、态度和观点集合,网络舆论是思想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网络舆情的引导要注重对人们思想的引导,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要加强教育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法思考问题的工作,虽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现实是片面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辩证地去看,或者说,为了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我们不能苛求媒体上的报道是真实且全面的,因为总会存在那些没有被报道的现实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传媒文化中进行辩证认识,无论是对未步入社会的高校学生还是对已经在社会中奋斗的人们,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对于树立和稳定正确的三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网络中所反映的社会热点问题,“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发表意见,有时候就难免带上一些片面性”。[4]一切理论都是为了能够在实践中起到作用。在实践之前,高校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法,高校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去看媒体中报道事情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而且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性质及其作用,不要人云亦云,最终起到积极引导学生实践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学会理性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在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伴随而来网络舆情参与者的盲目性,引起者的隐蔽性和信息源的片面性,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冲击,影响着高校学生三观的稳定性和思维的辩证性。为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努力营造一个理性、和谐的教育环境。

本文系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项目编号:ysz201601);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项目编号:2015FRLX1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2-03)[2018-05-2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203/13/38093621_727411507.shtml 2018.

[2]劉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9.

[3][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97.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