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疾病隐喻下的生意

2018-12-01郑亚红

财经天下周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艾滋桑塔格试纸

郑亚红

我们今年第20期的封面主题是《那些秃顶的年轻人》,讲的是脱发的故事。在选题会上,编辑和记者们对这篇稿件的主题深意进行了一番探讨。当时有编辑提到一个观点——“所有的疾病都带有一种隐喻”。

在这种思路下,脱发意味着什么呢?有记者说,脱发意味着对逝去青春和生命质量的焦虑。顺着这种思路走下去,失眠症、肥胖症、抑郁症、白血病以及艾滋病又都隐喻什么呢?是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以被隐喻呢?

疾病隐喻化对生意人最为友好。比如,生发、护发公司们乐此不疲地用这种方法为消费者灌输“焦虑感”,再借此为产品包上一层普世价值观,最终将钞票优雅地收进口袋。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广告界多如牛毛。

反过来,反对疾病隐喻化是否还会如此方便地带来经济效益呢?美国女作家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明确反对将疾病隐喻化。她认为疾病应该“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而非是一种道德批判或是政治压迫。

桑塔格用了一半的篇幅将艾滋病及其隐喻单独成篇。她认为艾滋病这种主要通过性传播的传染病,其感染者常常被贴上“滥性”的标签,得了这种病也容易被看做是对“滥性”行为的惩罚而不值得被理解。而那些因为血液或者母婴感染的患者,因为不具有显性特征而被忽略。

这种隐喻给病患带来的痛苦和压力甚至比疾病本身更为沉重。

本期杂志出街之时,距离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已经很近。今年世界艾滋病日,中国的宣传主题是“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英文是“Know your status”,知道你的感染状况)。我们从艾滋检测试纸出发,寻找那些生产、售卖、使用试纸的人们,尝试了解他们在这其中是如何自处的。实际采访中我们发现,艾滋病隐喻带来的后果无处不在。

网上售卖的艾滋检测试纸,商家绞尽脑汁抹去一切包装上的信息,使它看起来像一件“正常”的商品,避免购买者遭人歧视;去线下检测点做初筛检测的人,在登记信息上留下真实姓名的寥寥无几,多以昵称替代;至于那些患病的年轻人,更是孤獨地保守着这个秘密。

艾滋检测试纸作为一种快检方法,其意义在于找出那些还不知道自己感染的人,这对疾病防治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因为遭受着疾病隐喻化,艾滋检测试纸这门生意显得不尴不尬。线上的销售看似热闹,但在行业内人看来这不过是开始,大打价格战的背后是厂家割肉求生。一家做唾检超过10年的上市公司,其2018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不到900万元,净利润则亏损240余万元。

为了抵抗隐喻带来的种种不方便,这门生意的从业者要自己去找消费者,即所谓的高危人群,包括男同、性工作者以及那些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在这些实践中,他们走进男同浴室、夜总会、交友App的页面里。

数据显示,高校大学生正成为感染艾滋病的新的群体。这的确令人震惊与痛心。欣慰的是,在全社会意识进步的推动下,以往封闭回避的姿态正在变化,直面应对成为理性的选择。更有开明的高校让检测用品进入校园,成为与零食、饮料同样公开售卖的普通货物。脱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只有这样,那些隐喻的破坏力才有可能被消解。

猜你喜欢

艾滋桑塔格试纸
严肃与自由: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分析
血糖试纸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
光荣的荆棘路
血糖试纸不要放进冰箱
怕什么落魄潦倒和“艾滋”,多亏了他那一再逃避和背叛的爱情
历史与现在
桑塔格的自我激励
苏珊·桑塔格:小城姑娘的“命运武器”
外出打工预防艾滋
瑞士——欧罗巴“艾滋”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