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高黏性启发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激趣
2018-12-01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 徐 萍
网游“黏性”(DAU/MAU)是一种计算玩家参与度的方法,DAU/MAU这两个指标一般用来衡量服务的用户黏性以及服务的衰退周期,是以每日登录游戏用户为基准,展示月活跃用户中登录游戏的用户百分比,即游戏的“黏性”。它是网游设计者追求的终端目标。
众所周知,现今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黏性之大已成为突出的教育问题。而对于同样内容丰富,情节跌宕,形象鲜明的课外书籍想引入特别是青少年的身边,相较于网络游戏却显得无比“尴尬”。为此,笔者尝试研究二者各自优劣势,取经网络游戏之高黏性,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升的破冰之道。
一、网游之于小学生高黏性成因分析
1.技术创意层面
(1)时尚性。充满感官刺激的绚丽逼真的游戏画面,每一个夺人眼球的宣传idea,与时尚人物影视作品的无缝对接,让参与者一下子就把目光聚焦到游戏上,让他们能在完全没有了解游戏内容的情况下产生一种强烈的游戏欲望。
(2)动态性。不时用添加的新地图、角色、武器、服装或其他道具来创造一个动态的游戏环境,刺激着人内心不断的追求、晋级,从而巧妙地避开视觉审美疲劳和动作思维反复疲劳。
2.个体心理层面
(1)互动性。网游突破了空间限制的人际互动,在网游世界里,可以和众多的参与者以伙伴的身份合作、互动,也可满足对伙伴的自主选择,从而使得网游成为一种轻松有趣的生活需要。
(2)包容性。游戏中,层级过关的设置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获得感,而游戏中设置的装备助手又使得晋级充满了可能性。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是虚拟的,但它带来的快乐却是实实在在的。
(3)亲民性——网络游戏相对于现实中的一些娱乐活动有更大的便捷性,有一台上网电脑、智能手机就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参与。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激趣障碍
1.功利之心
首先,书籍给予人的往往不是即刻起作用的东西,需要的是积累内化,有时往往是多年以后才起作用的。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大多人宁愿选择团课、刷题这些学习方式。其次,“缺啥补啥”的功利性阅读成了家长、学校对学生阅读的要求。如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文书是家长给孩子的首选读物;为了考试的需要,课本中要求的必读书目成为唯一,读其他“闲书”成为浪费时间。这种功利性的读书,往往在一开始就深深地挫伤了学生们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2.人为负重
如果在进行时困难重重,抑或是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包袱,那么学生们的首选当然是排斥或放弃,就如同“春游、秋游”成为“作文”的代名词,课外阅读之后的词语摘抄与读后感也成为课外阅读的附属品一样,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摆渡”无力
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人为引导、激发,才能逐步转换为学生个体内在需求的,而现实情况是成人世界阅读习惯传承的断层,阅读兴趣激发过程中的摆渡人——教师和家长自身对阅读的认知和举措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课外阅读之路。
三、网游高黏性启发下的课外阅读激趣之法
1.网游互动性VS阅读活动的多元
网游超强的互动性所带来的吸引力也许能给我们课外阅读激趣带来一些启发。在游戏中,每一个等级都有相对应的福利或过关辅助工具赠送,等级越高得到的福利越大。课外阅读中,我们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给予他们辅助及多元的评价,也可以让他们像玩游戏一样在阅读中攒经验升等级拿福利。如头衔类,“阅读之星”“小小朗读者”等;特权类,如在国旗下讲话,班级多借一本书,和老师一起到校外图书馆共同阅读等;物质类,一本有趣的书,一块新颖奇异的橡皮,作家签名的书签,等等。
课内教学更可以结合文本,适时拓展,在阅读课本经典片段之余也要巧妙激发学生走入全文世界的热情,通过赏析人物、趣味竞答、经典诵读、剧本表演等方式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
2.网游亲民性VS阅读空间的宽松
网游的亲民在于随时随地自主享受操控的快乐,我们也希望实现网游般阅读的黏性,那么这就需要在阅读空间上给予宽松。
(1)宽松的选择。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宽松的心境。笔者曾尝试将寒暑假简单重复的抄写、作文改变为每天的阅读记录和每周一次的进馆阅读记录。从心理上,小学生觉得摆脱了繁重的假期作业从而愉悦接受了课外阅读这件“轻松”的活儿,从而达到轻装上阵的效果。再者,要让学生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必须将读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笔者带班中,有一段时间发现班上的男学生在“拍赌”三国卡。于是先让学生们选出自己手中最得意的一张,去了解一下画中人的故事,进而引导他们去看《三国》普及本,结果许多学生都迷进去了,有些学生还看完了《三国》原著。接下来在班上还召开了《三国》故事读书交流会,男学生们津津乐道,收获颇丰。
(3)宽松的环境。读书环境的相对宽松,如整洁、温馨、童趣,都是吸引小学生主动靠近的诱因。当下,对于“一米书屋”的推行,其实就是放低阅读的门槛,让学生们在唾手可得之处即能自发走进书的世界。
3.网游时尚性VS阅读品质的提升
网游设计的“紧跟潮流”,网游装备的品质提升是网游黏性的重要手段。那么,课外阅读黏性的提升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外显的活动和奖励刺激上,也需要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试想《朗读者》节目的火爆并不是偶然,原作者、影视剧扮演者抑或老艺术家、老戏骨们的倾“情”演绎,以及主持人董卿的知性、优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得文字背后的情感得以沁入人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文字,对阅读是有强大内心需求的。为此,课外阅读品质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从阅读书目选择的品质,到阅读表达的品质,再到仪式感展示品质,当然,从初始到品质,这个过程需要摆渡者用时间,用陪伴引导小阅读者慢慢体会阅读的美好。点拨,引发思考,深层追求,犹如网游晋级的快乐和不倦的追击,最终享受更高品质的阅读情感和收获。
4.网游高成本幕后创编VS阅读台前摆渡人魅力在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课外阅读指导中,作为重要的摆渡人,笔者认为要关注以下三点:
(1)人格魅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将阅读积累转化为自我的人格魅力,而这种魅力的展现也是师生情感互动的一种促进剂。课堂内外,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侃侃而谈的神采,辅之以诙谐生动的语言,无不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吸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由对教师风采的仰慕到对学科知识的兴趣,由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到对学科乃至周边科学的激情追求,最终实现阅读的被动向主动的转换。
(2)阅读榜样。我们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榜样。以笔者自己为例,学生自由阅读,每逢其时,也总是手捧一卷,沉浸其中,读到得意处,有时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教师的这种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此外,笔者还经常在班级“百合书苑”里借阅图书,也经常与学生交换阅读,同样的兴趣爱好让师生之间,师生与书之间走得更近。
(3)坚守规则。阅读黏性的提升是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作为阅读兴趣彼岸的摆渡人——教师责任重大。习惯的培养有时候并不是温情的,需要一些规则性的要求,并持之以恒,这样,刚性的规则就能变成柔性的需求,形成黏性习惯。
小学生课外阅读之路并不艰难,放弃固有的一些无趣的强制方式,汲取网游中人本的设计理念,那么课外阅读也会成为小学生生活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黏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