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下“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探究
——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

2018-12-01王振宇杜建忠

江苏教育 2018年84期
关键词:双导师职教师资

/王振宇 杜建忠

经济发展的水平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因此决定其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类型及职业教育模式。[1]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教育部自2012年起,连续5年强调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对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出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要求加强专兼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教学团队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现代学徒制顺利推进的掣肘因素,建设适应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教学团队已刻不容缓。

学徒制(传统学徒制)源起于古代的“艺徒制”,是职业教育出现之前,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由师傅通过言传身教等形式向徒弟传授技艺,其特点是规模小、以作坊形式开展、政府不参与。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传统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培养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校教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生(学徒)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企业师傅则侧重于学生专项技能及岗位素养的培养,专业教学标准紧扣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现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特征。

一、现代学徒制下中德职教师资队伍现状比较

(一)德国职教师资状况

德国的“双元制”有着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完成3年半的双元制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严格的考核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然后才有资格进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顺利完成学业至少需要4年。此外还需要通过两次由国家组织的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再经过2年的实习期,才具备到职业学校应聘教师的资格。[2]成为一名职校教师后,就会有一个完善、系统的机制来保障其专业发展。完善的保障机制、较高的薪酬待遇及社会地位,不断激发着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中国职教师资现状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教教师群体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各项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但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职教师资主要来源于有限的几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很少参与职教师资培养。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近半数专业课教师有常州技术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学习经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更是有80%的教师毕业于该校,师资培养同质化程度较高。

2.职后继续教育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职业教育每年有大量经费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各职业学校也都有校本培训和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但由于专业众多,继续教育只能进行一些通识培训、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不能根据教师个体发展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各个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缺乏保障及激励措施,使得教师下企业锻炼大多流于形式,只有少数教师能够真正获得专业发展,造成“双师型”教师匮乏的局面。

3.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

近年来,教师待遇虽然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教师的辛苦付出仍不成正比。相对较低的兼职教师薪酬对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技术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想方设法出台多项措施奖励优秀教师,作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江苏省对优秀兼职教师也连续多年实施奖补政策,但受益面总体来讲还是比较狭窄,加之大环境比较浮躁,使得教师队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教学团队建设上无法形成梯队效应。

二、德国模式对于“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因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功效而被世界各国效仿,其中有关职教师资的培养已自成体系,日臻完善。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历史积淀,才形成了今天这样成熟、完备的模式。其特点包括:有着完备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广泛的培训网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职业教育教师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以上几点正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欠缺之处,我国要想成为职教强国,借鉴、消化、吸收德国模式应当是一条高效的路径。

三、“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

针对我国国情及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应明确“双师型”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职教师资职前职后培养体系、对现行教师评价模式进行改革等方式,来打造高水平“双导师”教学团队。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自2014年9月起与靖江市诚信汽车服务企业联盟达成合作意向,由联盟下属12家具有二类汽车维修资质的企业与学校共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探索实践“双元驱动”“双师导学”“双标评价”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联合培养汽修专业技能型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充分借鉴了德国模式。

笔者曾赴德国接受为期2个月的汽修专业培训。根据德国汽修专业教学模式,学生(学徒)在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接受基本技能的培训,实践训练则主要在企业完成,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实践的内容形成互补。具体而言,对于汽车维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要求是运用各类设备及资料查找到故障点,而具体如何维修,则是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完成的。这也契合了学校师资现状:专业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欠缺企业实践经验;企业师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因此,让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互补,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提升现代学徒培养质量的坚实基础。因此,尝试实践“教师+师傅”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成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不二选择。具体途径如下:

(一)建立师资互助的校企合作关系

传统的校企合作非常重视学生(学徒)的企业实践环节,依托企业师傅强化对学生(学徒)专项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但忽视了职业学校资源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发现,企业师傅虽然具有丰富的汽车维修实践经验且操作技能熟练,但因为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一些疑难故障的判断基本还是凭借经验,难以精确定位,维修生产效率不高;对一些关键操作步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且一些操作方法不够规范。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迫切希望加以解决。在此背景下,学校联合靖江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交通运输局的主导下,连续开设了两期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培训班,解读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维修操作流程。联盟企业中65%以上人员接受了培训,并取得了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理论水平、职业素养得到了系统提升,企业对此非常满意。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也让企业员工领悟了一些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并应用于对学生(学徒)的培养中,让学生(学徒)能更快地实现角色转变。同时,对企业师傅中的佼佼者,也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省级培训及学校的校本培训,进一步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基于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真正建立了互助互补的长效合作关系,变单一“索求”为“双向互补”,实现了双赢,强化了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体系

1.源头控制,严把入门关。

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除理论考核外,增加面试环节及技能考核的权重,从源头上对新进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进行把关;出台《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兼职教师准入制度》,对企业师傅设置入门门槛,为“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政策引导,支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学校2013年9月出台了《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讨论稿)》,从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工作、团队梯队规划与培养、团队科研5个方面明确了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具体要求,各专业系部首批推荐申报了13个教学团队。2015年1月,由学校教务处、教科室牵头,组织学校骨干教师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对首批申报的13个教学团队进行了验收考核,汽车运用与维修等4个教学团队被认定为优秀等级,获得学校在项目推荐、科研经费方面的支持。目前该教学团队在省技能大赛、教学大赛上获三等奖以上4人次,立项省级课题2个(其中1个已结题,并获评优秀等第),有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1名,设区市学科带头人1名,县市级教坛新秀1人,1个省级技能型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正在建设中,“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初步成型。

3.项目引领,提高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积极性。

学校教科研部门通过调研,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并要求下企业锻炼的教师参与企业横向项目。汽修教学团队教师在联盟企业进行锻炼的过程中,多次与企业师傅进行深入交流,发现企业在汽车维修流程方面的不足。在多次实践后,为企业优化了汽车维修生产流程,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保障了自身利益,提高了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积极性,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近3年,学校各专业与本地区多个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共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6个,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4.采取措施,解决日常教学与下企业锻炼的矛盾。

近几年,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部分专业因教师数量不足导致现有教师工作量增加,使得教师下企业锻炼与日常教学发生冲突。为缓解矛盾,团队负责人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减少理论课时,创造条件保障教师、学生有充足的企业实习、锻炼时间。

(三)选择优秀合作企业

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一些企业逐利意识较为浓厚,忽视对现在及将来员工的素质提升,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一纸协议上。因此,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对企业的选择也很重要。靖江市诚信汽车服务企业联盟中的所有企业都认识到人才培养及企业员工素质提升的重要性,愿意与学校教师共享汽车维修资料,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对于指导学生(学徒)的师傅,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岗位津贴;对学生(学徒)的维修工作量进行双重计算(学徒一份、师傅一份)。这些措施保障了师傅的利益,激发了师傅带徒弟的积极性。

(四)改革评价模式,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建设

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边研究、边实践,试点工作能否有效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徒)的培养质量。因此,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科学、客观地评价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学徒)的实际能力,以此来间接评价教师企业锻炼的效果,评价“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发展。

猜你喜欢

双导师职教师资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物流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