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同课异构语文教学新样态

2018-12-01江苏省涟水县南门小学陈佃红

亚太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画徐悲鸿励志

▍江苏省涟水县南门小学 陈佃红

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小学 唐晓红

课堂是孩子的舞台,教师是这个舞台的导演。这个导演不仅要为舞台提供基本的硬件支撑,还要为孩子的“演出”提供好脚本、担当好支持人的角色。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诠释的就是大千世界的一切生灵都有其个性,教师概莫能外。一篇课文,尽管教学参考书规定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但由于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起来自然也各不相同,同课异构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同课异构”基于同课,即针对同一篇课文;异在构思,即教师个人展开独特构想。执教者依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深度设计,赋予教学以个性,众多教师同时展示同一节课,必然给人以灵感、以启迪。多个教师的“一花独放”,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必然让语文教学春色满园,大放异彩。我们课题组以《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为例,对“同课异构”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样态进行展示、探讨,旨在为广大师生寻求“更适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同中有“异”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部编本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人物故事课文。课文讲述了年轻的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留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紧扣课题,围绕“励志学画”这个重点逐层叙述。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逻辑段落:第一段(1—3自然段)写徐悲鸿向达仰学画,引起一个外国学生嫉妒,他励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这是交代他励志学画的起因。第二段(4—6自然段),这是具体记叙徐悲鸿为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怎样潜心学画、勤学苦练的。第三段(7—8自然段)写的是徐悲鸿学有所成,以事实为中国人争了光。针对这样一篇课文,四位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师甲:(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徐悲鸿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并在小练笔中进行细节描写。

教师乙:(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运用对比的表现方法,感悟徐悲鸿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勤奋、刻苦的可贵精神。(3)教育学生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师丙:(1)以读代讲,体会徐悲鸿奋进、刻苦的可贵品质。(2)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情节,继续练习画情节曲线。

教师丁:(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品读异同中体会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感悟徐悲鸿面对嘲笑时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勤奋、刻苦的精神。

综合来看,四位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同中有异,相同的是基础性的目标和人文性的目标,都能通过朗读这一共同行为予以落实。除此之外,教师甲教学目标的第三条是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尝试进行细节描写;教师乙教学目标的第二条是学习文中对比的写作方法;教师丙教学目标的第二条是继续学习画情节曲线;教师丁教学目标的第二条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这几项目标都涉及语文教育教学中学法的要求,但它们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因此,“同课异构”可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相同方面,也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的不同方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同的见地确立了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架构,给孩子们展示了风格各异而又异曲同工的曼妙之处。

二、教学理念—“异”彩纷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理念决定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理念超前、新颖,课堂教学自然充满活力、可圈可点。本课题组四位老师自身素质十分过硬,语文教学功底扎实,能够结合教改新理念、新要求构思、设计并组织教学,四节课犹如四朵花,语文教育的“芬芳”相同,教学理念的“颜色”各异。“芬芳”就是通过学习、感悟母语的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被母语深深吸引,并深深爱上语文;“颜色”就是不同教师用不同风格来展示语文的不同特点和魅力,让每一个学生对语文、对语言文字都能生成自己的理解。

教师甲:抓住徐悲鸿这个人物,感知徐悲鸿的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徐悲鸿的内心世界;搜集有关徐悲鸿的事迹材料进行阅读,升华情感体验。

教师乙:直接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谈对徐悲鸿以及当时环境的认识、体会;运用对比、想象等方法,深化对徐悲鸿爱国精神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丙:紧扣文题,教师从国家、国民两个层面进行渲染铺垫,引导学生沿着徐悲鸿的情感线,研读徐悲鸿,认识徐悲鸿,走近徐悲鸿。

教师丁:能够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整体脉络,感知文本的整体内容,师生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从教学构思来看,教师甲的主要亮点是做到了读写结合、课后延伸,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理念。教师乙的教学紧扣徐悲鸿所处的时代背景,抓住课题中的“励志”二字做文章,再品读课文主要情节,让学生认识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徐悲鸿表现出来的勤奋、刻苦是多么的珍贵。教师丙的课突出的特点是能抓住教材中的对比写法,通过引导学生将那个外国学生对待徐悲鸿前后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进而使徐悲鸿的人物形象更加凸显;在学生了解主要情节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情节曲线形象刻画出徐悲鸿的人物形象。教师丁从单元教学的视角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比较,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新性。

三、教材处理—方法各“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教材内容不变,变化的是教师的思维判断、情感认知和处理方法。同一个教师,不同时间处理教材的方法也会不同;不同教师,在同一时间处理教材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的教学切入中,四位老师可谓各显神通,方法迥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四位老师的教学切入方式。

教师甲从整个事件情节的结束部分入手,教师乙从回顾文章的主要人物、感受罗伯特的高尚品质入手,教师丙抓住课题中“励志”一词反映出来的勤奋精神入手,教师丁从回顾文章的内容入手。 这些切入方式更多地展现了教师的文化素养、价值取向和逻辑思维方式,引领孩子们以不同方式走进同一篇课文、了解同一个人物,最终完成对文本及其语言要素的认知和运用。

教师甲的教学是从整个事件情节的结束部分入手,带有倒叙色彩,反向追溯,逆流而上,孩子们带着结果找过程,靠着“已知”自然“步履从容”;教师乙采取直接揭题导入新课的形式,通过学生谈自己对徐悲鸿的印象,进而引入对徐悲鸿人物形象的剖析;教师丙紧紧抓住课题中“励志”二字反映出来的问题入手;教师丁紧紧围绕课文编排在同一单元的特点,通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出本课学习的主要方法——比较阅读。

四、教学方式—避同显“异”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指出:“世界上找不到一样的两片叶子。”同样,在教育教学中也找不到一样的两节课。尽管在“互联网+”的形势下,网络如此发达快捷,但教师自身的知识经历以及风格魅力对教学方式仍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这篇课文内容较长,生字词汇量较为丰富,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深入浅出,四位老师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以读代讲,朗读体会。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师丙、丁执行的是以读代讲的方式,加强了朗读指导和训练,课堂上书声琅琅,不绝于耳。粗略统计了一下,学生在本节课上朗读的时间长达20分钟,其悠然自得、沉浸其中的举止神态十分可爱。集体读之外的个别读、小组读等参与朗读人次有40余人次,时间之长、密度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有效令人敬服,课堂成了孩子们尽情畅读的地方。

二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阅读教学的主旨是要教会孩子学习。教师不必“耳提面命”,而应更多地让孩子学会合作自主学习。孩子们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势如破竹、触类旁通,从而自主完成更多学习任务。四位老师中,特别是教师乙根据同一单元中两篇课文题材相同的特点,出示异同点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也能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还可以“异”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五、文本解读—因人而“异”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是规范性、典范性的文学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是文学作品,就允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剖析,这同时也能丰富教材的题外之意,赋予文本解读以鲜明的个性色彩,让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更趋向自主。四位老师对《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里中国的国际地位、民族性格、人文环境、国民素养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有的认为中国当时是弱国,被国际社会普遍轻视,没有话语权;有的认为普通中国国民奴化自闭,民族心理畸形;有的觉得中国国民人群分化严重,要么是精英,要么是奴婢。这些观点具有鲜明的个性,都是对旧中国见解的一部分。

这篇课文对徐悲鸿的心理描写虽然近乎白描,但第3自然段写得较为详尽细腻。四位教师都能通过朗读、讲解、讨论、交流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必须、真正”等词语细加体会,用心揣摩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语来表情达意的,可以说文本的解读很是成功。例如:徐悲鸿是一个怎样的中国人?你如果是徐悲鸿,会怎么做?学生在交流中说道,你终于可以接受我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才能的;有的学生说,徐悲鸿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有的学生说,从徐悲鸿身上以及外国学生的话语里感受到了旧中国的弱小,同时也感受到了今天新中国的强大。很多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看法,还能立足现实,切切实实感受到我们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古今观照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对比鲜明,生动形象,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之间所蕴含的道理不言自明,学生心中涌起的民族自豪感顿时溢于言辞之间,这也成为“同课异构”的一大亮点。所以,“异”也可以“异”在对课文的解读。

“教无定法,学必有法。”无论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探索和革新,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服从并服务于语文教学课程目标,把语言文字学习、感悟、运用这个课程总目标落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中来,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可以这样说,“同课异构”作为打开语文教学整块天花板的一扇窗,有益尝试已经开始,现在只有师生一起动手,才能更好地欣赏窗外的无边风景。

猜你喜欢

学画徐悲鸿励志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一起学画人脸
学画有悟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学画录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生活励志
“差钱”也演“励志”剧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