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一泓清泉,润一方净土—关注语文课堂有效资源,提高中高年级学生发言质量

2018-12-01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陶节萍

亚太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落花生兵马俑资源

▍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小学 陶节萍

但凡有过低、中、高年段教学经验的老师,都不难发现课堂中学生发言的有趣变化:低年级的孩子“小手如林”,有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中年级的孩子“战战兢兢”,在想说与不敢说的矛盾中徘徊;高年级的孩子愿意发言的“屈指可数”,也许有“满腹经纶”却往往缺乏“满腔热情”。

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发言次数在锐减,发言的积极性在逐渐消退,是不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思维反而倒退了呢?其实不然。深究其中的原委,除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更多的羞怯心理,不愿意轻易表达自己的观念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应在教师这一头。笔者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比较关注班级学生发言的广度和深度,希望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发现教师提问的不足,为学生亮丽的发言引入一泓清泉。

一、反思课堂,亮丽的发言缺少源头活水

(一)问题思考价值不大,学生索然无味

回想我们在课堂中的提问,不少问题的答案指向同一个方面,甚至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教师的问题设计本身就有问题,太过简单或者太过笼统的问题都阻碍了学生的思考,前者是没有思考的必要,后者是学生找不到回答的切入口。对于这样没有挑战性的问题,当一个学生作出回答以后,其他孩子自然不屑于参与其中,课堂沉闷的氛围就此形成。

(二)重课堂发言精英化,学生望而却步

在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发言积极分子,精彩的、老师期望的观点经常能从他们口中说出,而赞赏的目光也如聚光灯一般总是包围着他们。不经意间,教师与这些少数孩子的交流日益增多,而其他孩子也习惯了充当听众的角色。面对这样的状况,试想:课堂如果只是优秀孩子的舞台,那么,其他孩子的思维和语言将如何得到锤炼?他们的学习生活将如何继续?课堂发言的“精英化”,剥夺了大部分孩子发言的权利,也剥夺了他们发展语言、锻炼思维的权利。这样的状况当然让我们的课堂发言没法全面开花,没法精彩亮丽。

(三)轻“二次发言”,发言无法提升

这里的“二次发言”我们理解为对第一次发言的再加工,包括对第一次发言的调整、补充、反驳等,即把第一次发言看作一种资源,教师可有目的地进行引导,使发言能够层层深入,从而让学生对问题形成整体的认识。然而,回顾我们的课堂,当我们抛出话题,我们往往追求同一层面展开的宽度,觉得学生讲得越多越好,却忽视了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应该形成多层面、不同深度的理解,忽视了对学生差异性资源的捕捉,缺少了个体性资源向群体性资源的有效辐射。

(四)少语言素材,表达平淡无味

我们通常把课堂上沉闷的气氛归结为孩子不会讲、孩子讲不出什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呢?与其提出笼统的话题,不如挖掘文本中空白的部分让学生积极体验,充分想象;或者找到文本与生活的交汇点,借助生活的台阶,为学生提供值得说、也有话可说的语言素材。有体验才会有情感,学生的发言才会有血有肉。

二、关注源头活水,让学生的发言广、深、亮

如何让孩子的发言有广度、深度、亮度?其实课堂上时时处处存在提高学生发言质量的清泉,我们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资源,让资源丰富孩子的视野,丰富发言的内容,教孩子想说、会说、有得说、说得好。

(一)紧抓文本资源,在立足基础上求源头活水

1.巧用媒体,观察更准,思维更广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用好教学媒体,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实践学生的语言乃至突破文本的重难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观察对于小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因为他们对事物还没有形成全局概念,不会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事物,他们的观察是点状、零散和跳跃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孩子在观察发言时,往往有许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因为每个人的观察点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孩子的语言积累有限,教师往往还要对其发言进行语病的纠正,这种一对一的交流似乎忽略了其他孩子,他们就容易成为听众,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1:在教学《秦陵兵马俑》这一课时,我利用课件,改变了观察的立足点:在讲完课文之后,我们进行说话的训练,要求孩子在观看了课件后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对秦兵马俑的印象。这一方面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消化后的再输出。我出示了精彩的PPT,既有整个俑坑的全景,也有其中一些兵马俑的特写。

生:秦陵兵马俑气势宏伟。

师:仔细观察一下,气势宏伟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数量多、面积大。

师:连起来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说一说。

生:秦陵兵马俑气势恢宏。这里共有三个俑坑,足足有50个篮球场那么大;这里的兵马俑数量很多,一排排、一行行,一眼看过去似乎数也数不清,望也望不到边。我很想亲眼去见识一下它的庐山真面目。

师:(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个好的开头,我继续引导孩子用这样的方法从别的角度来观察这些兵马俑)大家还觉得这是怎么样的兵马俑?要说说你的理由。

生:秦陵兵马俑惟妙惟肖。你看这些兵马俑的表情,有的微笑,有的严峻,有的憧憬无限,有的似乎非常哀愁……和我们生活中的人物是一模一样的。

生:秦陵兵马俑栩栩如生。因为他们的身高和真人差不多,他们的穿着和古代那些士兵是一模一样的,我似乎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声。

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还抓住头发、帽子、动作等继续把“惟妙惟肖”说得更具体。这样形象化的图片激发了孩子发言的欲望,也让孩子的发言有了方向,有了抓手。

同样是观察,笔者给了孩子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还原了“秦陵兵马俑”。学生有自己的观察立足点,把有序的观察变成了“有主题的观察”,一定的生活经验又让他们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这样既收到了观察的效果,还鼓励了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练习了先概括后具体这个知识点,避免了发言的空洞无物,孩子们也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着思考,学着表达。

2.制造波澜,聊活话题,思维更深

波澜不惊的课堂难免让人感觉乏味,而立足于文本,发掘文中有价值的矛盾,制造波澜,无疑会使一潭死水般的课堂荡漾起泛着思维光彩的涟漪。因此,教师可借助文本中的难点来展开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在对话中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感受思考带来的收获与喜悦。

例2: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品读扫路人的语言、体会扫路人的品质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也是核心价值所在。在教学中我就与学生聊了起来:

师:扫路人说“每天上山扫一程,下山扫一程,不累不累”,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天游峰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怎么会不累呢?

针对InSAR干涉图局部区域噪声斑块的问题,本文提出将掩膜滤波技术引入四向加权最小二乘相位解缠算法,以质量图为指导设置四向最小二乘法的相位数据权重,再利用其提供平滑解的特点,通过多次迭代,将掩膜滤波的噪声斑块区域进行数据拟合,得到匹配完好的解缠相位,以解决残差点相对集中难以直接处理的相位解缠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多好呀!这个学生一下子就联系文章上下文产生了质疑,深入去思考老人说的话。我大大表扬了这个提问的孩子,他没想到提问题也能获得老师的表扬,笑眯眯地更加投入到答案的讨论之中。课堂讨论随即展开。)

师:同学们,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先同桌讨论一下。

生1:我从第2自然段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到了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

生2:我从第7自然段“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中体会到了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师: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

生3:老人说“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我感受到这是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与山的情感很深,乐在其中,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是老人乐观豁达的性格。

因为课堂起了波澜,聊活了孩子心中的话题,笔者感受到这些孩子多么有智慧,他们那敏锐的感觉、流畅的表达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他们喜爱这个话题,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而骄傲,也因一次次发言得到肯定和鼓励而骄傲。这节课上到这里“举手如林”,笔者能感受到那背后不吐不快的急迫感。孩子的思维旋转得飞快,那里面浸润着生活曾经历的快乐,是课堂给了他们思考与表达的舞台,他们思考得更深入了,表达得更具体生动了,谁能说这不是发言激发出的魅力呢?

(二)捕捉互动资源,在推进过程中求源头活水

我们总在寻找着可以推进课堂朝纵深发展的资源,殊不知,学生本身就是宝贵的资源——“教师要树立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的观点”。而教师,是“学生信息的捕捉者、发现者、接受者、听者、答者、合作者、反馈者、组织者与策划者”。唯有双方角色的丰富化,才有可能发生师生双向的、主动积极的交互作用。

语文课堂是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应该允许有叛逆的声音存在、有寂然的感动呈现,师本、生本双方的互动资源会催生精彩的发言,创造出深刻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1.追问,让发言更为多元化

在语言获得的过程中,学会多元的思维方式是“渔道”的重要环节。抓住学生发言的资源,用追问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品质。

例3: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课堂。

师: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

师:欣慰的泪水。仅仅是欣慰吗?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幸福的。

师:幸福的、高兴的、欣慰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感动的。

师:感动的。还有吗?是苦的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激动的。

师:激动的。老师还有一点儿体会补充一下,(此时还有学生举手)哦,你说。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安详的。

师:换一个词儿——欣慰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甜的。

师:是甜的。但是,我给你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是又苦又甜的,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同意吗?(生齐答:同意。)

教师的追问在这里更像一种聊天,所不同的是,教师有意识的追问把孩子们对于“母亲的泪是怎样的泪水”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于永正老师一次次的鼓励,一次次的追问,让孩子们勇敢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母亲的泪的理解。在这样宽容、大度的课堂提问中,孩子的发言自然就勇敢起来、多元起来了。

师本、生本互动的资源就在每一次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多感官、多角度地去寻找,总会获得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欣喜。

2.辩论,让课堂百家争鸣

过去的阅读教学奉行的是文本第一,教师的职责就是“教文本”,语文教学走入了“标准化”的误区。事实上,作者赋予的某些含义,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理念的变化,已不全然合乎时宜,学生的认识就不能再囿于课文作者的观点。教师组织课堂争论,给学生的批判创新精神提供了载体,也让课堂有了百家争鸣的可能。

例4:孙双金老师《落花生》教学课堂。

师:刚才大家的观点不相同,有的要做落花生,有的要做桃子、苹果、石榴。你想做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大家展开争论,看谁能够说服对方。

(学生纷纷举手,情绪高涨)

生:我想做落花生,因为落花生很谦虚。要是太夸耀自己,就会遭到别人嫉妒,甚至会挨打。

生:我想做花生,因为花生埋在地里很阴凉,桃子、苹果、石榴挂在枝头容易遭受风吹雨打。

师:好,我们听听桃子、苹果、石榴怎么说。

生:(争先恐后地)桃子、苹果、石榴长得好看,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确实很有用,它们有炫耀的资本呀!(学生、老师齐鼓掌)

师:好,讲得好!

生:长得好看也不能骄傲。我们落花生也很好吃,营养也很丰富,但并不炫耀,很谦虚,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全场鼓掌)

师:名言,这是落花生的品质。

生:孔繁森就像落花生。他在边远贫困地区为藏族同胞服务,不讲体面,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地为革命工作。

师:举了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他是从山东大地上走出来的一位“落花生”,多好。(热烈鼓掌)

生:讲体面不等于炫耀。现代社会也是需要讲体面的,如果不讲体面,人才招聘时就没有哪家公司会用你的。

生:落花生默默无闻,不讲自己的才能,公司怎么能知道你?你要让公司招聘你,就得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这不能叫炫耀。

师:你们高高挂在枝头不是炫耀吗?

生:不是,我们只是一种展示自己的方式。……

学生们在教师的主持下,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辩论得十分热烈,直到下课了,还是争论不休。

《落花生》是地道的名家名篇,过去教学这篇课文,从来都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孙老师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鼓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多元解读,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这样教才是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将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重视“二次发言”,在差异资源中求源头活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抛出问题后,却没有能对其中有质量的发言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加工,促进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这样的资源被浪费是很可惜的。如果教师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敏锐的嗅觉和把握能力,进行加工的“二次发言”不光能使学生的发言更加具体生动,在无形中更引导了一种深入思考、互相补充、辩驳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和思维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举一例,谈一谈笔者在“二次发言”上的尝试:

《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教学时,我们要求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1)剧本第一幕在概括时出现了这样的两种答案,一是“韩勃对蔺相如埋怨说廉颇一再挡道,为什么要怕他,廉颇说明原因”,二是“廉颇一再挡道,蔺相如宽容忍让”。

(2)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组织小朋友进行讨论,比较这两种概括方式的优劣。孩子们都指向第二种,因为更简洁,清晰地告诉了我们主要人物廉颇怎么样、蔺相如怎么样,这其实就是一种标题式的概括了。

(3)在学习后面的第二幕故事时,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要求概括,更多的孩子能够这样尝试了。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发言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别,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发言”,可以使一个人的亮点变成全体学生的亮点,使优质的个体资源成为群体资源,这是有效的生成。重视捕捉并转化发言的差异资源,有效引导学生的“二次发言”,是对课堂发言资源的再利用,是教学过程中创新的生长性资源,可以促进课堂发言质量朝纵深提升。

针对提高高年级学生发言质量的这一实践与探索,旨在关注课堂中丰富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更有广度和深度,用发言质量促进课堂实效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当然,我们追求学生的亮丽发言不仅仅是为了课堂的精彩,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升教师的自我智慧,我们有信心与学生共享精彩。

猜你喜欢

落花生兵马俑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兵马俑
资源回收
你知道兵马俑的历史吗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