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师生关系的重建
2018-12-01吉林省通化市第十三中学李华
▍吉林省通化市第十三中学 李华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一、新课标对传统师生关系提出的变革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用带有启发性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和解释学习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向学习任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而主动学习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要达到这一转化就需要广大教师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当,学会把师生交往作为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标准,采取积极探索、合作互动的教学策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可是,目前的师生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保持着传统教育的模式,这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生人际关系的疏远性。当今社会,伴随着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学生与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角色期待的差距都不断地加深加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求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教师认为学生难于管理,师生之间没有达成有效的沟通,使师生关系逐步疏远。同时,教师教学任务的压力及教学以外的其他工作不易量化,影响了教师加强对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第二,师生感情关系的距离性。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能使其互相了解、彼此共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目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还不够,缺乏促膝而谈,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是师生感情上出现距离的主要原因。
第三,师生具有关系的单向性。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单方面的服从”成为师生间的常用标准。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都担任着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伦理道德的传播者,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教育的单向性造成学生心理受到压迫、创新思维受限、潜能得不到开发,长此以往就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及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发展和个性发展。
第四,师生教学关系的狭窄性。受应试教育及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把教学窄化为知识教学,从而仅把教学理解为一种知识上的传递,将自己定位于传递知识的工具,认为其主要功能是向学生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尽管有些教师在伦理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但由于将知识教学作为唯一的目标,所以教师注重的也只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教师评价学生也仅仅以成绩的高低及知识的丰富与否为标准,忽视了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格的潜在性,容易使学生走入“高分低能”的误区;同时,教师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育人,也是道德上的育人。
二、新课标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基本构想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有计划地在上课,以教案为中心,不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教师往往会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番,自己也会被气得乱了方寸。这些做法在新课标下是行不通的,我们应重新审视师生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需要学生的尊重,学生也需要教师的尊重。然而,多年来受到尊师重道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对学问的探讨方面,还是在道德行为方面,当教师出现错误时,说一声“对不起”却成了难以启齿的事。那么,是否教师说一句“对不起”就会失去学生的尊重呢?未必。在一所小学,一位教师给学生阅卷时错扣了3分,学生说:“老师,你批错了,应该向我道歉。品德课上老师这么说的。”片刻,老师微笑着说:“对不起,是老师疏忽了。”一个微笑、一句“对不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同时也能切实地感受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也会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位敢说“对不起”的教师。师生间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敬之感。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学生在家里时感情的沟通者主要是父母,而在学校中,他们情感上的依赖者就变成了教师。现代教育论认为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想把这种互动处理好,就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使之充满浓郁的感情色彩。师生一心,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到和谐呢?
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人是最富有感情的,心灵之窗总是为热情、信任的人敞开。曾经笔者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李明的妈妈给他买了一支漂亮的钢笔,可没过半天这支钢笔就不见了,李明立即报告了老师。老师听后没有勃然大怒,而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说:“同学们,李明把他的钢笔不小心弄丢了,如果谁捡到了,就把它还回去,不留名的英雄也是英雄。”第二天,李明的钢笔就回到了文具盒里。是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知错能改的信任,让学生避免了一错再错。
第二,教师要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心中充满爱,从生活上、学习上的细微处关心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有些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生活中处于逆境,教师就更应该用热情去温暖他们,时刻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并不孤单,永远有人支持他们。教师应用“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及良好品质的形成。
第三,教师要宽容学生。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虽然打骂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好,但怀着宽容的心去教育学生,同样也能使学生变得更好。结果既然一样,为什么不怀揣宽容呢?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增进师生感情的催化剂,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一味良药”。
(三)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
新课标下的教师不仅要负责教学生,同时也要向学生虚心学习。学生向教师学习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就要起到示范作用,应在方方面面、处处时时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就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传,无声胜于有声,“不能正其身,何以正人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教师除了示范作用,还应成为学生的学生。一位教师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时出示了一道数学题让学生讨论“怎么算”,题目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做红花,他们送了小班的小朋友5朵以后还剩7朵,大班的小朋友做了多少朵红花?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道题用减法算。”“为什么?”“因为老师您说过,碰到‘还剩’就做减法。”这时,教师感觉到由于自己讲解时的疏漏而造成学生理解的错误,她马上向学生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这节课后,这位教师反思了自己教学方面的疏漏,并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思想是无穷的。由此可见,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教师也能受到很多启发。
三、新型师生关系共建对策
第一,学生应克服自身的消极心态。学生在新课标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但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消极厌学的心态。成绩好的学生由于目标定位较高,因此学习压力较大,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关注较少、认知较少,从而对生活中的事情抱有消极态度。面对这一群体,教师应多多鼓励他们走出学习,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多彩。学习成绩稍不理想的学生,面对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往往会灰心丧气,尤其是教师及家长的指责更压得他们无法喘息,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而选择自暴自弃。有些同学即使有上进心,却苦于以前的知识落下了而无从下手,以致越落越远,对自己丧失信心。还有一部分学生,家庭生活方面处于逆境,他们生活在窘迫之中,对学习关注较少或是心理有压力,面对这类群体,教师更应给予更多的爱心、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克服消极心态,这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第二,学校应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很多学校都强调校风校纪,由此可见学校的纪律、风气对学生影响颇深。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氛围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人格塑造。如果一个教师十分严厉,上课时强迫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走,就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局限性,不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那么这个班级的成绩一定不会很理想。反之,如果教师上课时可以采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集思广益用多种方法求解问题,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快乐轻松,也带动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在教育方面,如果一个教师用信任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学生,用火热的情去爱护学生,那么学生一定是快乐的、幸福的。学生的品行受其影响,他们也一定会拥有一颗宽容而热情的心,会积极地看待问题,并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良好的学校教育教学氛围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第三,父母应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上学期间虽然学生待在学校的时间较长,但家庭教育仍不可小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就诠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要给孩子树立自信心、自豪感,使他们积极地看待问题,同时要对孩子多鼓励、多赞赏、多关心,只有有了肥沃的土壤,我们的小树才会茁壮成长。此外,家长还应和教师多沟通。孩子往往具有双面性格,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常常会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能使问题扩大化、严重化。教师在管理学生中出于急切的心理有时可能会有些严厉,家长应予以理解,只有双方面共同携手,学生才会健康成长。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