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三个原点问题
2018-12-01
教学改革是几乎所有学校面临的共同任务,但是,考察近年来改革的实践发现,学校的做法千差万别,甚至乱象丛生。解决教学改革异化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回到原点,对原点问题进行清晰的审视,形成明确的共识,并由此生成合理、可行的规划。
一、改革是针对问题的
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容易出现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就是为改而改。为改而改通常源于竞争压力。办学不易。很多学校从横向竞争的需要出发,看到这个学校弄出了某个特色,那个学校又弄出了某个模式,觉得不改不行。改革如果始于这种竞争的原点,就非常有可能把改革变成一个模仿过程,甚至是一个选词造句的过程。
第二种倾向就是求大求全。教学问题非常复杂,各种各样的因素全都纠缠在一起,不看则已,一看,好像都要改。于是,很多大而全的改革主张应运而生,如全程优化、完美教学,不一而足。大而全的主张本身没有错,但它没有指向,无法落实,会让我们对教学改革的理解变得日益空洞。
回到原点,显而易见的共识是:改革是针对问题的。谁的问题?当然是本校或者本人的问题。如果不从自身问题出发,就极有可能把改革操作成一个解决别人提出来的问题的过程,出现为改而改、盲目模仿、一窝蜂的教学改革乱象。很多学校都希望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改革特色,但是,特色从哪里来?特色可以来自问题。问题总是情境化的,学校不同,问题也各不相同。只有从自身问题出发,改革的特色才能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自身问题,但是总有某些问题是我们最感头疼、最能引发共鸣的,这些问题就是改革的对象。纲举而目张,主要问题解决后,其他问题也会随之化解。
改革对象则应当是相对明确而单一的,一个学校在课堂教学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一定是这个环境当中每一个教师最有共鸣的问题。因为有共鸣,所以改革容易形成合力,得到支持。否则,改革极有可能会变成学校少数人的事情。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改革正是从本校最突出的教学问题开始的。调研分析后发现,本校课堂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动”。学生为什么不动,因为教师习惯于一味地讲,学生没有机会。因此,改革的任务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动起来。于是,他们给自己的改革找到了一个关键词,就是“互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互动。可是,教学目标好像有点宏观,不好直接操作。什么才是课堂当中可以直接操作的对象呢?那就是围绕目标而生成的若干问题,聚焦问题展开互动,并用评价检测教学的效果,形成“目标—问题—互动—评价”的课堂教学链。其中,“问题·互动”是两个核心要素。从四个重点要素,到两个核心要素,这是改革对象不断简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明确的过程。明确简化的改革理念更能激起师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合力,化成改革行为。
二、怎样改与改什么同样重要
改革是一种社会运作,它由教学改革主张和教学改革主张的实行两个方面构成。教学主张是认知性的,而实行则是社会性,它涉及他人。所以,改革就是一个动员他人跟你一起行动的过程。如何让一种社会认知变成一种社会行动?两个方面的路径最为重要。
第一,让教师相信。我们都不缺乏知,但是所知未必有所信。改革很难发生,原因多在于我们不愿去信。从认知到信念,中间所增加的,就是价值因素。认知因素与价值因素结合起来,我们才不但有所知,而且有所信。有了信念,才愿意去做,才有动力。如何让别人相信,愿意去做、去行动?就是要让他看到做了以后的价值。任何一个改革者都应当知道,学生的进步和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是真正能够让教师产生改革动力的两大因素。因此,改革的发动和组织,既要让教师把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现状上面,更要让他们觉得改革就是学校支持他去做而不是要求他去做。
第二,靠制度行事。很多学校,校长变更,改革的方向也难以延续,甚至完全停滞。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改革的运作机制不是依靠制度,而是依靠校长个人的影响力。有人认为,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种说法有点道理,但很不周全,因为要看校长是怎样办好学校的,魅力型校长与职业型校长截然不同。校长职业的核心,不是建立个人威望,而是发展出一套制度。金中河西的教学改革,在怎样改这个原点问题上,三个方面的做法最为突出:
第一,在改什么的对象选择上,不是校长主观决断,而是教师全员讨论决定。推进改革之前,他们分学科、分级部组织全校的教师讨论,确定改革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专家合作,教学专家与教师一起讨论,聚焦问题,明确改革对象。“目标—问题—互动—评价”四个关键词,正是教师与专家一起讨论提炼的结果。这个组织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它能把改革变成教师自己的事情,而不只是执行某种决定,改革由此变成教师自我提升与价值实现的过程。
第二,不同教师有不同层次的任务。在确定了四个关键词,并由此形成了“问题·互动”课堂教学改革主题以后,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对教师进行了分层组织:职初教师把重点放在学习、研讨和培训上;骨干团队以教研组为单位,重点任务是先行备课,再集中全学科教师观摩,最终实现全学科常态化教学;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全程参与,任务是结合学科组的案例研修,组织“讲—评—议”活动。合作协作的组织方式让不同水平的教师都能参与改革,收获成长。
第三,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支持教师的过程。改革者总会面临压力,如何解决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压力问题,这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解决压力问题不能只依靠教师的奉献精神,而是需要具体可行的策略指导。南师大教学专家与其研究生团队,重点任务是对各学科的探索进行解读,以研究者身份对每一次研修课例进行课程观察并全程记录,对教师在“问题·互动”等关键改革对象上的实际行为进行外部的观察和研究,通过集中研修将研究结果反馈给教师,实现外部调控。这种支持力量的引入,内化着教师的理念认同,引领着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更有益于教师践行教学改革主张。
三、教学改革应当保持正确的方向
与对象相比,改革的方向问题是个更大的问题,它涉及改革的价值判断,因此它一定针对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普遍问题。极端的知识中心,直接的结果就是教学被窄化为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被窄化为书本知识的教学,书本知识的教学被最终窄化为书本上可记诵、可测试的知识的教学。教学改革就是要在总体方向上扭转这种普遍偏向,超越知识中心,走向经验中心。因此,当前以至今后更加漫长的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方向,应是实现从知识中心向经验中心的转变。或者说,判断一种教学改革价值大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符合这样的总体方向。
经验就是人的经历和体验,因此,经验中心的教学就是围绕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展开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形态上,它不是一个知识传授—知识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活动、实践、操作、探究、体验的过程。经验是不可传授的,只能个别发生,因此,经验中心的教学应是以每一个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适切的教学改革应是增加了学生活动、实践、操作、探究、体验机会的教学。
教学改革,只要改了,就能实现其价值吗?显然不是。如果我们对教学改革应有的方向没有清晰而坚定的把握,就有可能出现越改越落后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教学以改革为名、以高效为名、以质量为名,越来越走向极端的知识中心。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教学改革在方向的把握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了改变课堂的现状,各个学科都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了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操作和探索,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加关注知识在学生个体身上的诞生过程。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而不是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活动方式不是由学校统一规定,而是由教师根据问题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灵活多样地安排。这是教学改革的正途。当然,如果他们能从课程层面,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别、形式、组织以及教师相关技能的提升等等做一些整体安排,应当会在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是践行教学改革中三个原点原则的例子,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改什么,怎么改,往哪里改,都应当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原点。原点问题不解决,改革就会举步维艰,陷于混乱,甚至与教学进步的方向背道而驰。在原点问题上,所有改革者都应当特别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