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的叙事特点浅析

2018-12-01辽东学院韩朝学院曾丽君

亚太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多义叙事学古代文学

▍辽东学院韩朝学院 曾丽君

“叙事”又称“叙述”,是中国文论里早就有的术语。同时,“叙”“序”又常互通,《周礼·春官宗伯·职丧》说:“职丧掌诸侯之丧。及卿、大夫、士凡有爵者之丧,以国之丧礼莅其禁令,序其事。”这里的“序”是指在安排丧葬礼仪时的前后程序。《周礼·乐师》贾公彦疏:“掌其叙事者,谓陈列乐器及作之次第,皆序之,使不错缪。”这里的“序”又称之为“叙事”,强调了在安排音乐演奏时,众多的乐器各有其位置安排,乐师演奏乐器时也有先后次序,时间和空间都有固定的顺序,不能打乱。

《大戴礼·主言》所述:“曾子惧,退负序而立。”清人孔广森补注:“序,东西墙也。堂上之墙曰序,堂下之墙曰壁,室中之墙曰墉。”可见序与墙的关系。在传统的建筑中,礼仪就包含在空间的安排划分之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颂》:继序思不忘。传曰:序,绪也。此谓序为绪之假借字。”绪字本义,指抽丝者得到头绪可以牵引,后引申为做事情的先后顺序。

考察了“叙”“序”“绪”的关联,可见,从日常生活到祀与戎之大事,中国古代文化对空间、时间概念早有重视。

美国的浦安迪教授在《中国叙事学》中认为:“叙事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是叙事这种文化活动中的一个核心功能。”但他认为中国传统叙事严重不足,比如缺乏时间流上的叙事传统、大型史诗的缺失、小说成熟之迟缓等。

把不同角度的现代理论探索与中国本民族的文学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真实有效的研究。选择一个代表本民族文学的文本,如以《庄子》《诗经》为主,结合其他先秦文本进行研究,从空间、意象、故事单元等角度分析,研究其独特的叙事特征。

不同于西方小说从神话、史诗而来,时间断限较为清晰,规模庞大,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简短而明确的叙事元素。

在《卜辞通纂》中:“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就体现了“序事”一词的本义,即空间划分意识,西、东、北、南,方位具体,顺序上既不是顺时针,也不是逆时针,而是西东、北南的方位。对自然界的方位划分,采取自然而然的存在方式,像占卜者在左右西东观测天象,然后前后北南观测,中心点却是上,即上天,有着非常鲜明的天地宇宙的对比。

其他卜辞也记载了类似的神话影子,仍然有关于时空的确认,时间即雨后,空间包括天上、地下,重点在北方,体现了中国叙事文字之初的大宇宙世界观。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神话片段中,最值得关注的叙事元素就是空间。从题目上看,“海外北经”,空间阔大,海之外也,北,确定的空间方位,整个《山海经》的目录就是一个空间划分的地图。

中国早期的叙事文学对空间的重视在《山海经》中随处可见,对后世的叙事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古典诗词中的叙事方式。比如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强调绘画之技如文字表达,而绘画最重要的特征就包含空间的安排。《红楼梦》的开篇即“大荒山、青梗峰、无稽崖”,主人公出现的方式即体现了空间的推进,由远至近;时间上的叙述亦是由远及近,由开天辟地之初推至当朝本世,这种时空的推进方式也证实了中国“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的大宇宙观。

在当代西方叙事学的研究中,叙事学已经成为一种技术化了的理论,比如语法时态、情节构成、视角转换、作家存在的方式等,不一而足。把这些内容直接拿来,放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有的效果很好,有的却和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的特点南辕北辙。

比如语法研究和符号学研究有所关联。在西方字母文字中,字母本身没有意义,只有组合成语和句的时候,通过词形变化和句法的时态变化来表意。而中国文字,甚至是偏旁和笔画本身就从意义中来。如“采”字,上部是“手”形,下部是“木”形,指人用手在树上摘果实,而英文pick则不具此象形之作用。

中文的动词和副词是截然分开的,或者说,中文的时间变化是通过副词和名词来完成的,而英文则通过动词词形本身的变化来完成。换句话说,中文的动词本身并没有表示时间的功能,那么,西方叙事学中的语法功能研究显然不适用于中国的语言特点,中文中的名词和副词具有表示时间的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文的时间概念十分强烈,早、晚、日、月、白、昨天、过去,本身表示时间的词很多,其中很多词也同时表示了空间,时间与空间密不可分,紧紧缠绕在一起。比如“日”字,既表示了太阳这一自然界中的物体,又借它代表了一种空间指向,广阔的天外,借以反衬无垠的大地,虽然只是一种明确指向的事物,可是它本身就承载了一种对比的意义。“日”字古写作“旦”,横表示地平线,上面的圈是太阳,天与地共处于一个字中,太阳刚刚离开地平线,是一天之开始。也就是说,造字之初,人对事物最初的认识就是把它介于一种空间和时间的对比之中。

一字多义也是汉字的特点。字的多义性,使汉语的多义词相对于字母文字来说十分突出。字本身的丰富含义,要另外的字词指向来显示明确的含义,“日”“日子”“日头”“日月”等,通过单独或组合的意象,以形成不同的情境,来传情达意,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意境。字和词的多义多解性,使得汉语的语境也变得多义多解,蕴含丰富。中国的文学具有蕴藉之特点,《诗经》、唐诗中同样的文字构建出的情境,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角度,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境变幻出无穷的魅力。

所以,研究中国文学,要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出发,在文字中解读叙事的观念、叙事模式及技巧,进而找出中国文学独特于其他民族文学之外的特点。

西方的叙事文学最早从小说研究入手,是否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呢?就体裁而言,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出现很晚,大众所接受认可的是真正开始了专业作家创作、具有整体情节构思的明清小说。那么,叙事这种文学研究是不是就是小说专有的呢?显然不是。小说在中国出现很晚,或者说这种叫法出现很晚。从《红楼梦》来看,小说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文学样式或者说体裁的集大成,由诗、词、曲、赋、散文甚至志人组合而成,志怪、神话、传说都在其内。在这样一个集各种体裁于一体的文学样式中,单纯地讨论这种最终“集合体”的叙事方法未免有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过河拆桥之嫌。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中国文学叙事,应该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出发,从不同文学样式、不同体裁的形成方式与特点着手,找出本民族蕴含在文学中的文化密码,有针对性地进行本民族文化研究。

因此,从叙事本身的意义范畴以及在对先秦经典的解读中,笔者发现中国叙事传统具有叙事单元规模较小、重视空间叙事、叙事内容多义多解等鲜明的特色。

猜你喜欢

多义叙事学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