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学生负面心理类型、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8-12-01江苏连云港师专二附小王海芬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负面心灵心理

江苏连云港师专二附小 王海芬

许多父母对孩子说:“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教育荒废”的宣言,也是教育失败的悲剧之源。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全人格。

据我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表明,目前,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关注这些问题,探讨小学生负面心理的现象、成因及解决策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高到生命发展的高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小学生负面心理的主要类型

负面心理广义上是指个体因受自身遗传因素或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所衍生出的一种病态的心理,这种心理形成后对患者的意识特征和行为反应产生很大影响;狭义上是指个体心理的一种消极反应,表现为信心缺失、多疑、嫉妒、自私等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本文阐述的小学生负面心理是指狭义层面的不健康心理,其具体指向就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因焦虑、悲伤、沮丧、紧张等负面情绪长期积压产生的消极心理问题。

依据以上对负面心理的分析与把握,目前,小学生负面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学习动机缺失,内驱力不强

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伴随什么样的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受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以及现实环境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以后过好日子,有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有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迫于家长、学校的要求而产生的被动行为等。调查显示,有60%左右的小学生有厌学行为。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动机的缺失。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动机对学习效率产生积极影响的情况下,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高。因此,动机的缺失,必然弱化小学生的进取欲望,削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驱力。

(二)消极对待困难,漠视规范规矩

部分小学生由于身处特殊的客观环境,如有的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有的生理有缺陷,有的学习成绩差长期受同学讥笑,等等,再加上其间又缺少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心理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有的自我封闭,漠视一切,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对学校班集体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学生的帮助教育;有的无视成败荣耻消极自卑,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精神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不写作业,不爱听也听不进家长的苦口劝导,对教师的批评无动于衷,我行我素自甘消沉;有的叛逆意识强固执任性,事事、时时故意与家长、教师对着干,凡是家长、教师要求的偏偏不做,有时候无视学校、班级纪律,有时候无视家长叮嘱,与教师、家长顶撞对抗,公然离家出走,甚至违法、犯罪等行为也偶有发生。

(三)直面挫折能力弱,缺少应有的生命价值观

当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和社会为他们的成长创设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小学生依赖性强,“有困难找家长”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面对困难时习惯性的自然选择。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锤炼,一旦挫折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就惊恐万分茫然无措。对此,曾有专家指出:目前少年儿童的整体素质表现出明显的缺陷,特别是突出地表现在生存意识、实践能力及意志品质等方面。小学生耐挫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学生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建立,在困难面前,许多小学生选择逃避甚至选择死亡,不仅对生命的不可逆转性缺少感知,而且缺少主动的生活态度,对生命价值虽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视野较窄,缺少积极追求。

(四)自私问题突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当代小学生自私问题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学校,缺少互助意识,对同学的困难和请求视而不见;当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总找借口把责任推卸给他人;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参加班级活动拈轻怕重,遇到荣誉,总觉得就该属于自己;嫉妒心强,见不得同学比自己好。在生活中,凡事先计较个人得失,不顾公共道德约束,不懂得知恩图报,不知道体谅父母及他人辛苦,一切以自己方便、自己舒服为中心。小学生自私问题自然衍生出团队合作意识差。有的学生总以为自己是最棒的,自己的言行是最正确的,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容不下别人的意见;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学生因为不是自己值日,面对座位旁的废纸就视而不见;有的同学课堂上自己学会了,就捣乱或者找他人说话,扰乱他人听不成教师讲课。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他们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甚至大动干戈,在完成一个集体共同的任务和目标时,缺少一种分工合作的意识。争彩头,抢风头,过多成分的个性张扬使得目标最终难以实现。

二、小学生产生负面心理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折射出了当前教育的诸多缺失,从实际情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原因

1.错误的家教理念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几代人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百般呵护,没有受过一点委屈,没经历过一点风雨,天长日久,孩子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孩子长大进入学校后,相当多的家长则希望孩子学习好,上名牌大学,将来出人头地,过于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往往导致家长只看重孩子学业的成功,不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期望过高,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强制孩子向着自己要求的理想目标前进,久而久之,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出现了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

2.有害的家教方式

教育孩子需要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而家长不当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会造就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子女多表现为依赖、自私、任性、骄傲、胆小怯懦、缺乏独立精神和责任心;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一旦达不到要求,就讽刺挖苦,拳脚相向,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自己活动,子女的性格多半消极、依赖、怯懦、没有责任感,缺乏忍耐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遇事优柔寡断,不适应集体生活……

3.失范的家长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勤奋学习,自己却不工作、生活懒散,依靠老人过日子;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勇敢坚强,自己面对挫折却垂头丧气;有的家长要求孩子知错必改,自己却死活不认错;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做事诚信,自己却经常说话不算数;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做事持之以恒,可自己做事情却虎头蛇尾,马马虎虎;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举止文雅,自己却粗鲁低俗……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负面心理。

4.不良的家庭氛围

这一代学生生长的年代正处于我国离婚的高发期,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失去了父(母)爱的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愈合的,易形成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整日奔波劳碌无暇顾及孩子,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干脆委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大多只能照顾其生活,难以兼顾其学习和心理教育,孩子往往会在性格上发生偏差。

(二)学校原因

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有些学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情感个性需要。

1.重成绩,轻教育

学校平行班之间每学期进行学业成绩评比,教师压力大,就给学生施加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强行占用课余时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个别教师还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学生,使学生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蒙上阴影,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2.重学业,轻发展

因重视学生的学业,学校组织活动缺乏,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学生被限制了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再加上“大班”的存在使得教师只能顾及学生的共同性教育,对个别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欠缺。个别教师工作方法简单,表率作用不够。

(三)社会原因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潮的碰撞进一步加剧,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收入取向、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都面临着重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我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大人们都是眼花缭乱,何况孩子呢?网吧、武侠小说、地摊文学、口袋书等,都可能带给孩子负面影响。

三、转化小学生负面心理的应对策略

为了转化小学生的负面心理,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能拥有阳光一般灿烂的心境,快乐地迎接生活,健康地成长,笔者为此探寻着有效性转化的一些策略。

(一)巧设行为训练,学会正确面对

人生的花季绚丽多彩,困难和挫折像雨丝一样缠绵不绝。教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勇敢、乐观地面对,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让自己变得平和、乐观和自信。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比较适合通过具体行为训练促使自身应对挫折能力的形成,最终培养良好的抗挫折心态。对小学生进行训练时,应巧妙创设各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挫折情境,结合具体的事件,让学生重点掌握解决问题、调整认知和情绪的策略。在训练中,我们尽量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小品、情境参与等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课内训练与课外监控相结合,确保学生将所学迁移应用到生活中。

(二)开启学生心灵,宣泄不当情绪

宣泄即通过特有的形式,将积聚在心里的痛苦、忧愁、委屈等发泄出来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果没有适当宣泄,学生就会感到烦闷、抑郁,并通过不合理的途径表现出来。如拿弱势同学开玩笑、违反纪律故意出风头、顶撞老师和父母等。所以教师应科学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合理地表述自己的压抑情绪,让他们发泄不满,诉说烦恼,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促使其心理恢复平静。充分利用咨询和学生心理日记开启封闭的心灵,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用运动、倾诉等方式宣泄不良情绪。作为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三)优化师生关系,培养自信品质

小学生的心灵稚嫩,教师在年龄与心理上与学生们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时,更需要我们这些大人们“俯下身子”来观察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学生们天真无邪,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被他们放大理解,所以教师要时时刻刻关心学生心灵的成长。作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欣赏他们纯洁的心灵,更要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认真对待学生身边的任何事情,妥善处理,多与学生协商解决,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当学生犯错误时,给他们一些思想上缓冲的时间,通过自我反省,使他们在教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勇于改正。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相信他们能做好,做学生强有力的支持者。师生间的真挚情感,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

(四)张扬教育智慧,袒露阳光心境

学生幼小的心灵承载着大人们的教育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需要一个吸收的过程,而在这样一个教育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尽的责任。“幽默性的语言”“换位思考”等,这些都是转化小学生负面心理的有效策略。自我中心主义,是学生心理的显著特征。小学生的所作所为完全随性,往往是贪图一时的有趣、好玩,至于会给别人带来哪些不良影响,他们压根儿没考虑过。转化过程中,教师经常使用幽默的语言,会让学生们觉得轻松自然,有趣可笑,这种教育方式更易被孩子接受。幽默的语言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能使其明辨是非,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这样他们很快就会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与错误,获得新的理解,达成双方思想上的一致。这样,稚嫩的生命会因此而更加精彩纷呈。

(五)家校紧密配合,营造良好氛围

要想教育好学生,单凭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活动,使家长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做到,保持心理健康,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教师要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积极关注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用心灵影响心灵,用心灵塑造心灵。教师还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经常接触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在家中及在校的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林语堂先生曾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说道:“与其追求生活的艺术,还不如艺术地去生活”。其实,班级管理也是如此。作为班主任,与其追求教育的艺术,不如艺术地去教育。班主任要学会用多角度思维从学生身上找出闪光点,用学生身上的积极情感去克服乃至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激发、调动其内在诱因,变破坏力为创造力,变落后为先进。每一位学生都能创造奇迹,只要你肯对其倾注责任心、耐心和爱心,他都会恣意地为你绽放出别样的红,正如池塘里那娇艳欲滴的映日荷花!♪

猜你喜欢

负面心灵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心理感受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