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直播热潮下监管问题研究

2018-11-30孔尧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2期
关键词:监管措施网络直播

摘 要 网络直播像是一个聚合体,聚合着不同人群、不同内容,他们可以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很多直播充斥着游戏骂街、自杀直播、低俗色情直播等不良直播现象。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网络社交方式之一,传播力极强,恰当的监管推动其健康向前发展;相反如果监管不利,会给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所以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引领,如何监管网络直播。这是一个多学科的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寻找措施。

关键词 网络直播 直播乱象 监管措施

作者简介:孔尧,上海政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02

一、网络直播乱象及治理难的原因

(一)转移刺激

暴力、色情直播屡见不鲜,但仍有很多观众驻足观看,他们对这类直播抱有期待,把自己不能或者不敢做的事,让别人替代完成,在观看直播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体验做这些事情的快感,在此期间不停给主播打赏以表示自己的喜欢。这些观众不在少数,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巨大需求,有了需求就有市场,所以不少人愿意冒险去做一些违规、匪夷所思的事,用这些事情博取眼球,赚取流量。

(二)金钱社会,对赚钱有幻想

市场经济时代促生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很多人对网络直播行业真相认识不清,只为赚钱,抱有幻想,结果总是得不偿失。但是敢于冒险的人会与某些公司签订合约,公司回应市场需求,策划不良直播内容,主播以合法名义进行违规违禁直播,致使直播乱象出现。

(三)人内心渴望得到肯定,成為中心

人会有虚荣心,也会想成为舞台中心,更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有很多的未成年人在谈论未来职业的时候毫不犹豫的说想当明星,他们单纯觉得明星很光鲜亮丽,受很多人喜欢,是受人追捧的对象,他们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他们却把人心理最渴望的那部分说了出来。网红和明星一定程度来说是不同网络圈子的中心,网络直播让主播成了直播间的舞台中心,满足了内心的虚荣,而人都希望能越来越好,可以从一个舞台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舞台,所以很多主播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绞尽脑汁,不停尝试,不限于日常,争做异类,从而导致不健康直播的出现。

(四)网络直播治理难的成因

缺少专门法律规范,直播乱象难以根治,首先,因为国民精神水平和素质较低。其次,国家监管与网络发展速度不均衡。在这个信息网络发展极快的新世纪,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展现在国民眼前,网络直播就是其中一种,它的出现对于国家监管和政策出台是提前的,所以出现问题且难以治理在所难免。我国对于微博、视频播放平台严加监管,监管所涉及的法律覆盖到各个方面,这是因为他们出现时间已久,而网络直播这个新行业,与其相关的法律不多,监管方面存在问题,各部门监管职责不明确,监管对象交叉,权力有时重合有时空白,无形中增加了对网络直播监管的难度。

二、网络直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网络直播具有长期性

首先,网络直播市场仍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在企业家、创业者眼中是一块能够充分吸金的海绵。其中不光是观众的打赏,也有来自投资者的投资资金,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广告植入资金。不断资金涌向网络直播行业市场,该现象说明了网络直播市场还有着巨大的、可预见的潜力。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直播的媒介会越来越多。几年前网络直播刚崭露头角的时候,能够观看的媒介似乎只有YY等较大的网络直播间网站,而且只有电脑客户端可以使用。现在人们不用再蜷缩在网吧的椅子里与电脑那边的网络主播们相见了,而是随时随地用WiFi或移动流量在手机等移动客户端观看。最近各大运营商也相继调整了移动流量的价格与使用方式,更是有指定直播平台的定向流量供大家选择。

最后,是互联网消费心理的影响。自支付宝、微信、百度钱包等APP出现,我国人们的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出行很少带现金,买东西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解决问题。不论是“飞机”、“轮船”还是“火箭”,这些代码背后都是现金,人们喜欢一个人,尽管他或许只是个小屏幕里的主播,只需一个指纹就可以送出“大飞机”以表爱意。

(二)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

首先,直播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发展差异大,国民素质不高,而直播从业人员人群复杂、地域分布广,素质各不相同,进而直播内容也不尽相同。

其次,直播“暴利”仍将继续。直播行业蓬勃发展,全民直播现象出现,直播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它丰厚的利润,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在今天同样适用。直播的“暴利”使得大部分人做起了主播,其中不乏未成年人,面对“暴利”,不少人趋之若鹜、铤而走险。

最后,色情、暴力、低俗直播等不健康直播的整治措施仍需不停探索。现在我国网络直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健康直播现象频繁发生,而有效的整治措施不多,而网络直播作为新兴行业,恰当的监管推动其健康向前发展;相反如果监管不利,会给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所以探索有效整治措施,是推动网络直播正常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网络直播监管措施的一些建议

(一)行业内部保证上线,国家保障底线

首先是网络直播平台方面加强监管,从源头上制止“暴力、淫乱”类型的直播。其次,网络直播业是一种职业,它理应受到监管,在管理过程中政府可以设立直播业的职业从事资格证,主播进行网络直播要有行政许可,这样政府既可以加强对该行业管理,也能实时掌控行业形态及主播情况变化。再次,建立相关的税制。在我们国家一流主播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千万,远远超出一般群众的收入水平,这样的收入水平使不少人提出了质疑:在提倡才德的氛围下,不看才德看“颜值”,这种现象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有关健康学习的氛围,却让不少人模仿“颜值”。建立相关税制,可以限制主播的收入,减少直播“暴利”,引领直播行业职业正常化发展。

(二)政府在政策执行中不能缺位

网络直播在发展过程中充斥着游戏骂街、自杀直播、低俗色情直播等不良直播现象,而作为监管主体的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要勇于管理、勇于探索,针对具体现象,制定出更为具体的执行管理方法和措施。比如,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网络直播行业加强基础管理;对于小视频平台而言,要整改未成年人直播问题,做好正确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引导。

(三)加大违法犯罪成本,降低乱象发生率

现在是该行业起步发展阶段,“杀鸡儆猴”告诉我们要用最强劲的监管及措施手段对涉事平台进行处理,发现问题作出处理时应该更严格、力度更大,打击效率更高,把这些处理及后续在监管过程中作为典型,对其他平台予以警示。除此之外,也要重视监管中的经验,把经验和实践再结合,让我们更好引导这个行业,也为之后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供依据。

(四)利用新媒体的宣传功能予以警示

现如今新媒体的发展速度迅速,发展类型多种多样,不再局限于报纸、电视,有一部手机就是一个新媒体的传播圈,它与传统新媒体相比,传播力更大,传播速度更广。对网络直播监管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宣传功能,曝光直播的幕后团队、违规直播和及时报道被处罚直播平台是现在新媒体对网络直播的常态,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內容的曝光,利用新媒体平台对有关网络直播违规及犯罪案件进行及时发布也是重要的,法律不止有惩戒作用,还有警示、提醒作用,在法律家、无讼等法律检索平台输入“网络直播”、“主播”等关键词进行案件搜索时,发现与其有关的案件甚少,网络直播作为一个产业,包括的内容复杂繁多,涉及案件不会没有,所以,法院对网络直播案件的判决应该及时发布于网络、新媒体,让民众有所了解,从而起到警示、自我规制的作用。

(五)平台完善机制构建

1.创新运作方式,加强平台建设

在互联网环境中,人们的窥私欲和猎奇心理无限膨胀。网络视频直播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一种窥私、猎奇的平台。美女、游戏等直播运作方式逐渐过时,更不用说法律禁止的暴力淫秽直播。未来的网络直播发展尤其注重创新,平台应该首先从直播内容入手,创建新式活动加强主播与观众的互动。

2.建立评价、举报机制

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评价,评价就像一个人的名誉、一个企业的口碑,平台应该建立评价制度,以观众评价为重点,在平台内部建立评价审核、内容评估为辅助手段,作为主播及直播间推荐的依据,同时平台要对水军进行严格监控,发现水军入侵且系统异常时及时制止,不能让主播为了获取平台推荐就为直播“注水”,这样才能有效、合理的带动直播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发放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很多人反应见过网络直播乱象,也想过举报,但是找不到举报窗口及举报电话,即使有举报途径,举报反馈结果是不明显的,除非平台也认识到某场直播的违规违法。我们分析,接收举报信息是平台体系中最基础的一个层次,对举报的进一步提交相对为更深的层次,平台的基层没有向上一级提交举报反馈,致使举报效果缺失。在平台范围内对于举报的提交是不够重视的,抱有侥幸心理和没有先前法律法规警示让平台呈放任态度,所以平台应该建立举报机制及配置专门人员对平台举报进行及时审核和处理,在平台内对主播通报、封号,也应该和其他平台配合,一个平台封号,其他平台也封号。

3.完善未成年人注册登记制度

未成年人作为主播进行网络直播的数量与日俱增,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出现,未成年人孕妈晒娃、直播生产等直播内容火爆直播圈,一时引领了一阵未成年人直播潮,未成年人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大好年华没有用于正轨,在直播里过着与自己年龄段不符合的生活。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容易被事情、观念左右,给其他未成年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接班人,在直播中荒废不利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平台应该重视未成年人主播的管理,在对主播进行实名登记基础上,不定期抽查主播直播情况,杜绝实名却不实人现象的出现。除此之外,对未成年人设置观看时长限制,让其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基础上,参与网络直播。

参考文献:

[1]王建飞.网络直播的乱象以及对策分析.法制与社会.2018(7).

[2]黄艺.泛娱乐化时代网络直播平台热潮下的冷思考.新闻研究导刊.2016(1).

[3]王博馨.网络直播中的受众心理及其社会生成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杨琦.浅析网络直播的平台可持续发展策略.新闻研究导刊.2016,7(20).

[5]张贺.六部门联合发布通知 加强网络直播行业基础管理.人民日报.2018-08-21.

[6]蒋进红.网络视频直播兴起的原因及未来发展路径探析.新媒体研究.2017,3(1).

猜你喜欢

监管措施网络直播
浅谈“九小场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及监管措施
网络直播的发展研究
媒介时空观下的网络直播研究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基于内部控制角度的利润操纵行为探究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动物性食品安全监管措施探讨
蓝莓市场开发及营销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