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城市社科创新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018-11-30胡燕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2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特点趋势

摘 要 地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地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地方社科研究与管理呈现出共同性的趋势特点,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城市社科 创新发展 趋势 特点

作者简介:胡燕,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99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进入新时代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更是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重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全国各地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的社科研究机构围绕地方新型智库的建设,积极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理念、深化社科理论和应用研究、推进社科体制机制创新,在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繁荣发展的同时,彰显了各地社科发展的地域化、特色化和专业化。

综观各地社科研究机构的创新实践,我们发现,一方面,地方社科不断发展,对国家改革创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地方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各地社科在创新发展中呈现出了几个共同性的趋势和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地方社科研究总体上呈现出重应用、强合作的发展趋势

从全国各层级社科研究机构的研究来看,都将“服务于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的重大政策和公共决策”作为重要宗旨,相关课题研究都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展开,呈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应用对策研究趋向。各地社科联或相关社科研究机构课题立项的定位都极为明确。比如,北京市社科院服务于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按照首都智库建设的标准要求,结合各学科发展的不同优势,重点突出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与评估、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治理政策(能力)等特色研究;上海市社科院的智库建设定位是“‘国家战略的地方版”,智库项目立项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聚焦上海实践,紧密围绕国家和上海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重大攻关项目和学科前沿系列研究;广州市社科联的课题立项则主要瞄准广州的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针对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源配置中心、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等热、难点问题,等等。其他城市亦然,整体上都体现了很强的服务决策咨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综合比较各地不同层级的社科研究,也可以发现,应用对策研究的比重随着社科研究机构层级的降低而不断增大。在省级或者“较大的市”级的社科研究机构,由于服务的党委政府决策层级距离基层更近,面对的应用对策研究需求更多,社科基础理论研究的目的更倾向于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依据和支撑。实践中,各地方社科院对本地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较为熟悉,进行应用对策研究领域的优势相对比较明显。而且,为了更紧密地对接地方党委政府需求,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决策咨询服务,很多地方城市社科院在课题选题、立项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推行的一些重要制度、机制,如,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探索建立了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圈题制度,邀请党政部门领导、基层街道社区等不同主体参加的智库选题座谈制度,等等,可圈可点,为地方社科研究机构确定科研项目、确保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偏离,提供了保障,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而另一方面,相对于地方改革发展战略的需要来看,地方社科院、社科联等地方性的社科研究机构往往具有学科领域单一、研究力量薄弱的特点,独立承接完成本地重大课题项目的能力受限。为此,很多地方社科院和社科联动在研究问题中,高度重视资源力量的整合。从北京、广州、南京等地的实践看,其地方社科院和社科院在发展中都不局限于自身力量,而是秉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理念,突破行政区域框架的束缚,通过借力其他高端智库力量,来实现合作攻关。一是在对具体的课题项目攻关之中,很多地方社科研究机构在组建课题研究团队的时候,重视各学科领域的人员配置,积极采取“引起来”的措施,吸引国家层面或省级层面的高端智库研究人员,整合研究资源和充实研究力量,提升协同合作攻关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研究基地建设、学术交流合作等非具体课题项目研究领域中,重视打通纵、横向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联系,鼓励和实施“走出去”的各种举措,如搭建“官学互动”平台,建立党政机关与社科工作者的常态化对话交流机制;创建学术沙龙,组织开展高端学术研讨,等等,促进思想和文化交流,为社科平台建设、社科研究发展奠定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二、社科研究与管理面临着信息网络加快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网络的加快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和影响着各行各业。就国内各地社科研究与管理而言,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地、各层级的社科研究机构对此都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目前,一些地方社科院、社科联正逐步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科研管理、社科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以及社科研究信息的采集检索等方面,如上海社科院建立并推行科研年终考核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广州市社科院整合社科研究综合数据库系统、建设了城市智库数据交换平台、建立科研院所的微信公众号,等等,这些都对提升社科管理与社科研究效率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也给国内地方社科管理与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

但是,另一方面,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也给社科研究与管理带来了更大挑战。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打破地域分割、加强信息资源合作與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各领域互促共赢的发展要求。目前,国内很多社科研究机构对新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还不到位,社科研究管理很多还借助传统的统计分析方式,而且各地社科系统之间合作不够、信息数据库建设滞后、信息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较严重的缺乏。不仅如此,信息网络发展也必然带来社科研究思维和方式的思变。适应信息网络发展新形势,要求在社科研究中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入依托于信息网络的数据科学和数据思维,推进社科研究革新发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社科研究能力和水平是国内社科界,特别是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创新社科体制机制成为激发社科研究活力的核心要素

社科管理体制的僵化是影响和制约社科研究创新的重要因素,这是目前国内社科界较为普遍的共识。正因为如此,在各地的社科改革创新中,都把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作为解放和激活科研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的社科研究机构,都持续多年推进了“创新工程”,其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创新,就是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用人制度创新,主要着眼于创新任务的需要,设置创新岗位,并探索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考核严格、奖惩严明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竞争择优、灵活高效的岗位管理;二是资源配置方式创新,重在强化科研规划、资源配置和经费管理的衔接与匹配,扩大社科研究的经费自主权的同时探索建立创新经费检查常态化、制度化机制;三是科研评价和资助创新,重在探索建立工作绩效导向的科研评价和后期资助制度,强化针对社科研究的有效激励约束。通过在用人制度、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各方面的突破,力图最大程度地调动科研队伍的积极性、激励多出人才、多出成果。

而从国内众多城市来看,位于不同层级的社科联或社科院所受到的体制束缚有较大差异。在社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中国社科院和部分发达地区的省级社科院、社科联总体上走在前列,在构建灵活高效的社科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大部分地方城市社科院、社科联,体制机制改革的掣肘仍然较多。特别是各城市社科院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现有管理制度一般仍是按照行政机关的办法进行管理,管理制度一刀切,没有充分考虑社科院作为社科研究机构的特殊性和社科研究特有的发展规律。譬如,刚性管理编制不能满足和体现按需设岗的发展要求、课题经费管理缺乏激励机制、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和合理性不高、评价手段简单和指标单一等等,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地方城市社科院的智库功能的提升和发展,与地方城市加快建设新型智库的定位和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此,很多地方社科院也正在尝试通过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制定或修改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考核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改革等等,来破除旧有的体制机制束缚,促进社科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作用,释放更大的科研创造力,保障和实现社科研究手段与方法创新、社科学术观点和思想理论创新,推进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四、突破人才瓶颈是智库建设和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各地社科界在发展中都意识到,在哲学社会科学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后,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科创新,特别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瓶颈问题。事实上,国内各地社科院、社科联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中心,也是各类社科人才。创新的实质是为了广泛地调动社科人才的积极性。一些地方非常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譬如广州市社科院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择优录取博士后研究人员入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以此促进优秀社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北京、上海、南京以及国内其他地方也都在实施各类人才计划,积极资助学术带头人、青年社科工作者等不同层次的优秀社科人才开展决策咨询研究,以此促进青年社科人才队伍的锻造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吸纳。在未来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中,人才仍将是地方智库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加快新型智库建设,必须积极推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加大社科人才队伍培养力度,重视和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同时,还要从制度着手,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优化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职称评聘制度等等,探索形成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的良好激励机制,培養和造就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新型智库的加快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继续实施三大强院战略 全力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在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专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7-26.

[2]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 发展报告(之六):改革推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社科院专刊.2015年11月13日(总第319期).

[3] 李雪.北京市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学勤访谈录.经济师.2017(3).

[4] 广州市社科联.凝聚社科智慧力量 发挥咨政建言作用.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第28次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5]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建设新型城市智库 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建设城市新型智库的实践与探索.全国城市社科院第十二次院长联席会议暨城市智库联盟第二届年会交流材料.

[6]南京市社会科学院.从体系到机制的再造——以南京为例探讨中国特色新型城市智库的建设.全国城市社科院第二十六次院长联席会议暨城市智库联盟第二届年会会议交流材料.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特点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