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18-11-30姚荣
摘 要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习近平同志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文章从文化建设意识形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和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习近平和邓小平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关系,以此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创造性的解决新问题,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可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关键词 邓小平 习近平 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姚荣,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81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我们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怀念邓小平同志的同时,应该还要看到邓小平同志不光在经济方面的成就,还有其它方面,尤其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我们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实现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廣大群众对文化生活高质量需求,就是广大群众对我国文化建设需要。习近平同志在执政以来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他的文化理念也不是凭空设想和虚无缥缈,而是继承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基础之上。
一、从“四项基本原则”到“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根据那个时候国内所面临的形势和局面于1979年3月30日开会时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要始终不渝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要求我们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以这些先进理论为指导,且使用这些理论和思想去解决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在当时,我国文化界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绩突出。例如,小说《芙蓉镇》表现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起起伏伏,歌颂了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在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思想空前解放的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会随之而来,例如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有所出现。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思想战线上不懈奋斗的人都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首先必须要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洁白的图纸上设计出正确而辉煌的未来;其次他们要用自己扎实的专业水准正确引导人民的思想去支持国家社会主义的建设;最后通过他们的优秀作品鼓励和引导群众奋发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贡献。邓小平同志针对在那个时候存在的理论探索中脱离马克思主义情况进行了严肃批评,再次强调文化领域方面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容和表现方法呈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同志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他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指引。
通过对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内容的简单梳理看出,邓小平同志只是强调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如何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这种抽象的理论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怎样才能有效地保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种意识形态对普通大众的正确引领?又怎样能够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展国家自身的文化建设,并且通过我国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建设成果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最大化?一直以来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党和国家要不断努力逐步克服的难点之一。文化、理念、制度等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方式,其特点就是很抽象性且思辨性强,所以通常很难使普通人民群众理解、接纳和认可。一旦意识形态不被大多数人民认同,它的存在方式发生了不稳定性,就更不用说让它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而文化主要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社会风俗、道德、法律法规等是人类生活中长期约定俗成中形成的,是被人类普遍认可的。因此,意识形态只有像文化那样被人类普遍认可才能牢记人们心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他们具有内在一致性,而这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依据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逻辑链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将历经五千多年历史沉淀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文化内涵被包含于特别抽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从而得到了充实,使之更加具体、完整,更能让普通民众理解和接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不断发展和创新,要想继承这深沉而富有内涵的历史遗产,我们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我们的头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随便否定,也不全盘肯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中不断理解出新的深刻内涵和表达形式。历史和实践向我们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且让其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据极端重要指导地位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掌握文化建设领导权。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大背景之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带来文化冲击逐渐凸显,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文化建设要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但这种意识形态的抽象性不是要求和制度能束缚的,为了能让人民群众无论身处在何种环境之中都能坚守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将其内化于心。习近平同志自执政以来为此找到了解决之道,将深入人心的中华优秀文化注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建设思想。
二、从“两个文明”到“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
文化建设包括两个重要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具有精神特征、公益性质,并且带来社会效益;文化产业是具有经济属性、盈利性质,并具有经济效益。二者关系需要辩证来看,文化事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着文化性质的方向,对文化性质的判断起决定性作用,并且对文化产业具有指导和引导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又给文化事业带来了经济支持,文化事业如果一旦没有物质基础作为后盾,它将寸步难行。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文化产业在谋求经济利益同时会去增强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和文化价值的传播力,也就是说文化的育人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就是通过文化产业实现,为文化事业提供物质保障。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经济色彩充斥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方面,文化活動向文化产业的倾斜度也是越来越大,一切向钱看的风气在文艺界蔓延。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论调,根据当时的战略部署,坚持这一准则就是为了服务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邓小平同志强调,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有工作对错根本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这一论断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指导着我国的经济工作。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者需对各种可能会破坏国家安定团结局面这种错误意识形态保持高度警觉,要能用并且会用自己专业内理论知识,自主的同错误意识形态完全决裂。同时也要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武装人民的思想,个别理论探索者还没有弄清楚西方哲学体系中的根本错误论点,就“拿来主义”,鼓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邓小平同志对此做法提出严厉批评,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忽视。为了改变部分文艺工作者只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考虑文化本身对社会的教育意义,邓小平同志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要深入的了解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关联性,应当要有深灰责任感,劝诫他们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专注自己的艺术事业,坚决抵制粗制滥造,将社会效果放在第一位,并不是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努力将优秀、正确和科学的意识形态植入于人民心中,内化于人民心中。
邓小平同志强调文化对人民教育重要意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理解和升华。邓小平同志认为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有其自身的重要性。而良好稳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才是国家不断前进的保障。良好稳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就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注重文化对普遍大众的教育意义,使正确的意识形态在人们心中留下烙印。这一指导方向明确告诉我们文化建设到底应该怎么干,同时这也将成为我们逐渐受西方文化影响环境下指导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
市场经济中,为了更好的做好文化的经济效应和公益效应,迫切需要明晰确实的指导理论。习近平同志除了继承邓小平社会效益第一的指导原则,还明确指出文化的盈利性和公益性的辩证关系。早年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主政时就已经开始辩证地、系统地思考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内在关系,并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按照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原则进行创新改革,这种改革是全国范围内的第一块“试验田”。实践证明,改革的结果是十分成功的,其经验和方法是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的。他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指出文化的盈利性和公益性可以共存,一并发展,但不管怎么发展,都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中盈利性和公益性之间关系。同时,邓小平的社会效益首要原则不能丢,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社会效益要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原则是习近平同志在基层的实际工作中探索出来的新道路,为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创新性工作方法。
三、 从“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方针”到“两创方针”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三个问题:继承什么、如何创新、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三大难题。中国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智慧结晶的体现,也是历史千锤百炼所遗留下来丰富多彩的文明,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珍宝。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中所包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早已经内化在每一个人心中,社会秩序、道德等都源于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文化“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 这就要求我们要批判与肯定并存地对待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要用于创新,不被之前的经典所束缚,也不会盲目崇拜前人的成就;吸取历史教训,清除封建残余思想,尤其是在政治方面,一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
习近平同志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继承了邓小平同志的推陈出新和除旧布新的方针。他指导我们要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那些正能量内容,抵制和规避些负面内容。在此基础之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从辩证法的角度上看,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继承性是创新性的基础,创新性是继承性的扬弃。我们可以把国家以及民族的文化看成一个整体体统,这个系统从一开始就经历着漫长地成长、衰败到再重组,这个过程曲折而又漫长。并且这个过程是随着社会不断变化而变化,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在萌芽于变化之中。习近平“两创方针”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就是要求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我国的文化建设是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习近平同志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放在了一个新高度。认为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而是我国经济建设已经获得一定成果,并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前提下,要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证正确意识形态的引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将文化的党性与人民性、政治立场与自由创作相结合;在指导思想以及理论上处理好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将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助推器建设好。
注释: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l64,210.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