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制约严格执法的因素

2018-11-30王宏伟李英林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2期
关键词:法律监督严格执法制约因素

王宏伟 李英林

摘 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着立法工作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执法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现实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法律在执行过程中不严格、违背法律不严格追究等现象,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格执法对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对严格执法的制约因素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严格执法 制约因素 制度缺陷 法律监督

作者简介:王宏伟,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英林,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我国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法治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为依法治国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虽然我国的立法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只立法不严格执法却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进行严格的执法。

一、严格执法的涵义

严格执法是指在执行法规或掌握标准时,不放松,不走样,做到严厉、公平、公正。一是需要更加严密的法律、法规制度,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执法人员必须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严格执法,不徇私偏袒他人。三是有全面的法律监督机制,对执行法律不严格、违反法律不追究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审查。

严格执法对依法治国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法治国家的实现,对保护公民权利,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二、制约严格执法的因素

随着我国法治国家的建立,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取得很大进展。然而,在实施依法治国的過程中执法不严依然是最严重的问题,如不按照法律规定执法、暴力执法、机械执法、肆意执法等。

(一)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

法律体系不完善影响严格执法。总体上,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完善,但是社会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这就使法律仍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也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当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由于法律依据不足或找不到可以依据的法律条文,不能做出具体的执法行为。有些法律、法规的条款过于死板,不方便执行;还有一些法律、法规对权力机关职权范围表述的不够明确,这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由于执法范围规定不明确,越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现今执法依据种类繁多,而且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相关法律法规都在更新,有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各个地方也有自己关于行政执法的相关性的规定,制定标准因地而异,随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层级越权、地域越权等。有些职责规定的比较空泛,没有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作出解释,没有规定调查权等权力,行使起来中缺乏力度,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执法者法律素质不够

当前我国在执法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不难看出,我国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执法者还有很多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如胡乱执法、暴力执法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

执法者法律信仰缺失,在整个执法过程中,利用自身的职务便利,开方便之门,从中牟取私利。执法者是法律文化的承载者及执行者,执法者缺少对法律信仰,认同感以及忠诚度,在整个执行的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但是,从当前现状来看,这种必备的精神信仰正面临缺失的危机。在执法的过程中,因为当事人及其家属的红包诱惑、亲戚关系等成为影响决策的制定,不能做出合理公平的执法行为。

执法者的法律知识较为缺乏。少数执法人员不能够适应工作需要,缺乏执法者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部分执法人员在上岗之前没有接受统一的岗位培训,不清楚与自己工作内容相关的法律有哪些,在执法中常常出现误判、错判的情况,在工作中难以做到让人心服口服;还有部分人员能够了解和熟悉一些相关法律规范等,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办案能力较弱,业务水平差或由于实际工作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可能有时候不能够做到严格依法办事,或不能正确把握工作进程,影响办案效率,甚至造成工作失误。

(三)执法监督不到位

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仍存在缺陷,导致监督效果差,监督乏力。缺乏监督的法律规定,没有实际行动效果,只停留在“规定”上,缺乏有效的行动。在监督方式上,较多的只停留在字面的监督规定上,并未按照实际要求做出具体的监督行为。在监督效果上,有的只是做做样子、睁一眼闭一眼,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监督效果不佳。在具体的监督部门中,除了人大监督、审判机关的监督,还有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协调和沟通,使案件重复等现象发生。在监督机制上,主要表现为有些监督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不能独立做出判断,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三、落实严格执法的举措

严格执法是贯彻国家大政方针的最重要的途径,是落实国家法律制度、建设法治国家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重要一环。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的法治水平,我国的执法建设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

(一)建立健全社会法制体系

针对我国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的法律滞后、法律空白、法律内容缺失等问题,需要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法律制度,健全立法体制是关键。

健全立法机制,要明确界定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范围,以及其它有立法权限机关的立法范围。立法机关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要完善立法就应该从人民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做到严谨、全面,不能草率立法,要使所立之法符合民意,为民所用。要健全各级人大代表提议建议机制,认真研究代表们提出的各项立法建议意见,切实做到维护人民的利益。除此外,还要拓宽各级代表参与立法的渠道,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建议和意见,并实际调查立法需求,做到法为民所立。

加强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有利于发挥立法的平衡协调利益关系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组织和协调,发挥其主导作用。完善各级各部门立法的有效协调与沟通,能够作出最有效的立法机制。从而使人们得到更大的利益,更好维护自身权益。

(二)确定公正合理的执法体制

针对我国执法制度存在的不配套、相互冲突等问题,健全执法基本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合度,使法律的执行更加公正、合理。

推行执法责任制度。执法责任制度是针对执法机关或者执法者在执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依法办事或者执法不恰当等行为发生,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承担过失的一项制度。目的在于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制约执法者公权滥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确保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民所用,真正帮助人民解决问题。各个执法部门均明确自身岗位及责任,对任何违反法定的行为依法确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依据不同的情形确定其承担责任的种类和内容。

(三)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在整个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是最重要的实施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就显得尤为必要。严格执法对执法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政治素质过硬,还要求对我国法律法规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深入理解,这直接关系到执法的成效及结果。

1.严格执法者的选拔

执法者素质的提高是推进执法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要公开严格选拔素质高、特别是法律素质高的人员充实队伍,必须把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办事能力作为选拔标准,杜绝走后门现象的发生。坚持公开透明的选拔方式,选拔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执法人員素质水平及工作成效,对选拔人员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价值取向等的要求都要有严格的法律标准。选拔后的人员还要进行严格的职业培训,培养对应职位的相关法律知识,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能出色的完成任务。

2.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知识教育和管理

要积极主动采取措施促进执法主体转变观念,坚持严格执法理念。不仅是新人需要进行严格的法律教育,执法部门内部也需要定期进行法律素质综合测评,及时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并结合时事关心国家政治发展以及国家现状进行了解。对执法者加强法制教育,不仅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而且树立法治观念,更好地懂法、守法、用法,为严格执法创造良好条件,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除此之外,对执法人员加强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推进执法队伍的正规化、法制化,对执法人员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对不符合用人标准的人员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教育,并及时予以清理,优化执法队伍。

(四)完善法律监督机制,加强法律监督

我国执法监督的形式有很多,各个监督机构之间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各个监督机构之间的关系还未完全理顺,未能形成良好的沟通和协调,造成运转有障碍,监督不到位,甚至监督虚设等情况,不能统一形成监督合力。

1.认真落实现有监督制度

人大监督是最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威监督。由于法律规定的粗放以及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没有充分地行使其监督权力或者行使不到位的情况。健全人大监督机制,应该充分运用询问权和质询权,监督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行为,有效防止执法不规范行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行使监督权,加强工作合理性公平性,监督支持相结合,对政府实施依法监督,使国家各项政策严格依法执行,落到实处。调整审查监督工作的分工,明确规定出审查监督庭的职责范围。各个监督部门之间应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协商,对社会和人民群众反映不公案件和问题及时关注并解决,通过媒体、网络予以监督,扩大监督的效果。

2.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重要监督途径,具有敏锐、直接、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泛等特点。可以建立政府服务网站、微博客户端、微信号码、APP上建立群众公共监督服务平台,通过加强多方面媒体舆论监督,请人民大众对执法者进行监督以及执法者不法行为及时揭露,可极大地对执法者起到震慑作用,及时纠正执法不严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创造有利于新闻自由的民主政治空间,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尊重事实,坚持公正透明,正确引导舆论方向,避免失实失误的报道给人民群众造成错误引导。

坚持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内容。如果只是制定法律而不认真履行,束之高阁,人们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严格执法是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最重要的途径,强化法律的执行,才能进一步实现依法治国,才能够实现法治国家建设。严格执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严峻而迫切的任务,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周叶中.论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观察与思考.2016(4).

[2]王帅.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6.

[3]冯炬.法治中国建设中司法公正的实现研究.西安理工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法律监督严格执法制约因素
彭卫民:严格执法,守护滨城碧海蓝天
从浙江张氏叔侄错案看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对错案的防范
以创建为契机,谱写民行检察工作新篇章
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山东淄博:向环境管理要效益,以严格执法求改善
统筹部署 严格执法 辽宁大气污染整治成效显著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