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主义视角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批判性解读
2018-11-30张晓晖
【摘要】本文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观点作为理论依据,探究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和中国民间传说花木兰的故事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诸多差异,通过分析迪士尼电影中改编的故事情节和重塑的人物性格,希望能够启发读者辩证地看待东方主义在文化产品中的利与弊。
【关键词】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儒家思想;东方主义
【作者简介】张晓晖(1988.01-),女,山东淄博人,山西旅游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2011.9-2014.7),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1998年,根据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改编制作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首映,受到全球观众的好评,引起极大轰动。电影中的诸多典型中国古代元素,如舞龙、烟花、杂技、祖先崇拜和散发着强烈的东方魅力的背景音乐,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极具中国古典风韵。然而电影同时植入了一些浪漫约会、个人奋斗的情节,极大地削弱了民歌中凸显人物孝顺父母、忠君爱国的主题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内涵。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将中国传统民歌《木兰辞》中所蕴含文化內涵用西方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价值观进行了重塑。
理查德·金(Richard King)指出,东方主义是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东方的想象,以及把世界简单地分为东方和西方的倾向。西方文化掌握着定义的话语权,而东方只是异于西方的一种镜像。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在他的经典学术著作《东方主义》一书中,引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作品将“东方主义”宽泛地定义为“一种西方式的支配、重构、西方对东方享有的特权”。萨义德提出“东方主义”指的是三个互相关联的现象,即对东方的学术研究;基于“东方”和“西方”严格二分法的僵化心态或思维定式;被授权支配、控制和征服东方人和东方文化的制度。
萨义德被公认为是后殖民主义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东方主义》研究了自18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对于东方概念和表述的发展演变。在这部书中,萨义德通过他本人在美国的经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极力挑战西方传统的东方主义。在他看来,许多西方著作中对东方主义的表述没有真实地呈现历史上的东方,而只是西方想象出来的文化意象和人为话语。
一、忠孝伦常vs.自我实现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中的“孝悌”之义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伦理思想中,儒家学说主张孝顺父母与忠君爱国的一致和统一。《木兰辞》中木兰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国家的忠诚,是儒家伦理中“孝”与“忠”的集中体现。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讲述的是一个美式罗曼蒂克故事,而非中国传统的“忠”与“孝”的故事,木兰替父从军不只是出于对父亲的爱和孝,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电影在重述东方这个“他者”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东方主义想象和重构,其核心是美式的思考模式和价值观。
二、父权统治地位vs.女性独立意识
花木兰身处父权社会和一个有着强烈性别等级观念与男尊女卑意识的背景年代。儒家文化所构建的男女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女性只有在家庭中才能找到其存在的意义,而即便是在家庭环境中,女人也要遵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教条约束而被深深禁锢在等级与纲常的藩篱中。她们与外界和社会活动割裂,是一个失语和沉默的群体。木兰正是这样一个在封建桎梏中牺牲自我践行“忠”和“孝”的女性。
迪士尼电影中,木兰被塑造成一个机智勇敢、富有反叛精神的女子。她反对包办婚姻、追求男女平等、重视个人奋斗,她征战沙场载誉而归,为家族赢得荣耀,是与其所处社会和历史背景不符的一位女性的奋斗史。电影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西方式的东方化处理,使得电影极大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取向和心理期待,将西方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集体主义思想vs.个人主义精神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木兰从军十二载、出生入死,彰显的是集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在迪士尼电影中却被塑造成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
迪士尼的《花木兰》将西方个人奋斗和自由思想巧妙地与古老的东方传奇糅合在一起,成功地将花木兰这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带入全球观众的视野,让世界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独特性之一斑。无疑这是电影本身巨大的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重构和偏离是值得提倡和赞许的。
电影将木兰塑造成了美国个人主义、女性主义和英雄主义价值观背景下的新女性形象。在精神内核上,它表现的不是传统的孝顺父母、忠君爱国观念,而是女性的独立意识、小人物的“英雄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对花木兰故事进行本土化改编和东方化重构,客观上将导致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和认知偏差,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身份在一定意义造成破坏。
参考文献:
[1]Hugh,Baker D.R.Chinese Family and Kinship[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2]左春雷.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的东方主义[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1-2.
[3]Cheah,Joseph.“Colonial Legacy of White Supremacy in American Buddhism.”19.
[4]Kelleher,Theresa.“Confucianism,”in Women in World Religions, 138-139.
[5]King,Richard.“Orientalism and the Study of Religions,”in Key Topics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s,292.
[6]Said,Edward W.Orientalism[M].New York: Patheon,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