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运用“善行日记”提升学生责任意识
2018-11-30丁玉琪
丁玉琪
【摘要】责任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品质。运用“善行日记”,能提升中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其操作分为准备、创作、评价三个阶段;其主题丰富,涵盖家人、老师、同伴、公益四类;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行善的习惯。
【关键词】善行日记 责任意识 主题
责任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小学阶段是责任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当前学生的责任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小学生责任意识的淡漠和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笔者运用“善行日记”,努力提升中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本文将阐释“善行日记”的操作流程、主题细分、不足和改进。
一、“善行日记”的三个阶段
“善行日记”不仅仅是写日记,更重要的是行“善事”。如果只注重物化的日记,而忽视了写之前的做,那么“善行日记”会成为一纸谎言。“善行日记”的实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创作阶段和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
学生对于“善行”的认识是模糊的、笼统的。准备阶段须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善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善行”。
“善行日记”实施的起始阶段,先引导学生写身边的“感动”。如有的写外公为自己做早餐,有的写妹妹将最爱吃的土豆留给自己,有的写自己食堂值周时,同学帮忙拿饭盒。这些平凡的事,学生平时视作当然,但经细细体会,却感受到了浓浓的情意。
为了提升学生对于“善行”的认知,利用午间阅读时间,定期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中年级的学生,笔者选用《爱的教育》;高年级则读《德蕾莎修女》。从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到爱众人,爱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而真正领会博爱精神的本质。
通过发现身边的感动和阅读相关书籍,提升学生对“善行”的认识,为创作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2.创作阶段
“善行日记”要起到提升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其关键是写之前的做。首先根据主题,设立一日善行的计划,做完后再正式撰写日记。为了确保日记的真实性,每天利用作业整理课上的10分钟,进行日记的写作。
格式如下:
主题:
计划:
正文:
学期末,每人须制作一本“善行日记”集。首先参照相关资料,思考封面所要表达的内容。最后,根据自己设定的主题内容及风格,进行封面设计。
3.评价阶段
行善的对象并不是单一的,因此“善行日记”的评价主体也是多元化的。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老师、同学、自己,也可以是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三星制。一颗星由行善对象授予,一颗星由自己加,一颗星由老师根据写作规范来加。
善行日记的过程性评价非常重要。在整个过程评价当中,学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和沟通中,找到了自信;也在评价的过程中,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创作主题不断地思考着,整理着生活中的善行片段。在整个过程中加强自信,提升正性情感。
二、“善行日记”的四类主题
为了渗透博爱精神,“善行日记”的主题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包括家人、老师、同伴、公益四类。
1.家人
对处于儿童期的学生而言,与家人的关系无疑是最亲密的。但在生活中,他们更习惯于享受家人的爱。如果他们能坚持为父母做事,比如夹菜、拿拖鞋等,亲子关系就会大大升温。
2.老师
很多学生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了家长的宠爱,他们很少想到要在学校里要为老师做点什么。为了鼓励学生体谅老师,笔者自己也每天坚持记录学生带给自己的感动。比如,雨天时,有的学生特意在办公室门口把鞋底擦干净才进办公室给老师批改作业。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S-R”理论显示,及时、有效的刺激能够引起良好的反应。之后,学生的日记出现了许多关心老师的贴心事例。
3.同伴
如果同学间相处得不好,不仅会干扰学习,而且也会影响集体感的获得。有与同伴交往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孤独的。帮助学生学会与同伴相处,对于学生习得社会交往的技能是至关重要的。“善行日记”帮助学生关注同伴的需要,同伴的喜怒哀乐,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尽管只是借铅笔之类的小事,但却能帮助他们习得社会交往的技能。
4.公益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是“正确的”,对社会规范的任何偏离都可视为对“正确之道”的偏离。为了培养学生的公益心,笔者要求学生周末时参加小区或村里的公益劳动,如捡垃圾、清扫卫生死角等。
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大多偏向写为家人做事,其他主题很少涉及。利用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丰富日记的主题。课前5分钟用来交流自己的上周和本周连续两周的“善行日记”。特安排课前分享如下:周一課前5分钟分享公益主题的“善行日记”,周二则分享家人主题,周三分享尊师主题,周四分享同伴主题,周五随机。当天分享的作品张贴在固定的“善行日记”展示栏内。
三、“善行日记”的两处细节
“善行日记”实践的时间不长,在操作中也碰到了不少问题。笔者努力践行行动研究的方法边实践边解决难题。
1.关于作品质量
如果每天都要写一篇三五百字的日记,对很多学生无疑造成很大的压力。畏难情绪可能会使学生对记日记产生抗拒,产生负性情绪。但是,重视日记的质量,不仅是对于学生善行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写作态度。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在实践中利用每周一节的班队课,提前布置好某一主题的善行作业,利用课堂上20~30分钟时间当堂完成,课堂上分享日记。最后,利用课尾10分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由其他同学举手表决,选出一周最佳日记。
学生在对自己的日记作品的展示评价与交流中,交流表达自己的积极情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热情对待生活的人的目标。
2.关于主动行善
“善行日记”旨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怀,能主动发现别人的困难。这必然经历从奉命行事到自主为之的过程。在奉命行事阶段,有意识的善行主题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四、小结
责任意识的形成从本质上是一个体验一建构的过程,认知机制、情感形成机制、价值选择机制和反思机制共同组成了责任意识形成的内在机理。善行日记符合小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