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
2018-11-30刁生虎黄子瑄
刁生虎 黄子瑄
[ 摘 要 ] 互联网时代,传媒大环境的急剧变化、陈旧的学科教学体系、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教学现状、灌输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封闭固守的教学考核方式、因循守旧的师资队伍导致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困境和深重危机。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需要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相应的转变与创新,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做出有力回应。具体做法有:一是树立媒介融合理念,转变教学目标;二是依据新兴学科发展,创新教学体系;三是紧随技术变迁,转变教学方式;四是贴近受教者“网生代”特质,创新教学思路;五是借助实时网络资源,转变教学内容;六是倡导教学环境多元变革,创新课堂模式;七是依照传媒艺术专业特性,创新考核方式;八是适应传媒人才市场需求,转变师资队伍。
[ 关键词 ] 互联网;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转变;创新
[ 中图分类号 ] G642.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5-4634(2018)04-0058-07
互联网时代,多种媒介的不断融合发展使传媒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而与业界紧密相连的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自然也受到波及,面临巨大挑战。传媒艺术类专业广义上涵盖了文学学科门类中的新闻传播学与艺术学学科门类中的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类及公共艺术类,狭义上则具体指称新兴的传媒艺术学专业,即一个交叉、多元的跨学科专业类别,其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教育部设置的一级学科为价值依托,主攻大众传媒领域内艺术理论研究及相关创作实践,基本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方案按不同的需求涉及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艺术史论、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等教育部设置的二级专业。本文所论及的传媒艺术类专业涵盖了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新的时代背景下,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应当如何转变与创新以获得更好的育人效果,无疑是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互联网时代传媒艺术类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与成因1.1 互联网时代传媒大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传媒艺术类专业传统教学面临严重危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了由互联网掌舵的全新媒介时代。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不断变革、新媒体不断涌现、多种媒介形态不断融合发展,传媒大环境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自我的革故鼎新。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资源整合,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趋势,加之全媒体平台的迅速建设,整个传媒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对传媒行业的诸多从业人员来说,行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已经随着传媒环境的发展,迅速地呈现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媒体所需要的人才均是拥有单一的、被细分的专业技能的记者、广播员、摄影师、剪辑师等。他們的工作都被明确分割为不同专业,他们只需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各司其职即可。而融媒时代的从业者则不仅需要掌握新闻的编写、现场的摄录、后期的剪辑等多项专业技能,还要能玩转互联网、自媒体等多种媒体平台。行业的变化自然也会引起学界的变动,媒体大环境的变革为我国的传媒教育领域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传媒艺术类专业是时代特征较为明显的学科,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媒介还是教学主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紧跟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发展。因此,与当前行业发展相脱节的教育模式也必将迎来严重危机。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具有某一单项专业技能的人才,但这种模式目前显然已经与业界脱节。这一问题对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来说可谓是致命一击。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教育的学生,就业逐渐陷入困境,自身所具有的单项专业技能无法与传媒业的市场招聘要求相符合,或者一些毕业生在进入传媒行业后,无法迅速培养出丰富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当前行业现状。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甚至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这种现象令传媒学界和业界忧虑不安。
1.2 陈旧的学科教学体系导致传媒艺术类专业传统教学面临严重困境 传媒艺术类专业受互联网和传媒市场革新的影响,不断地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学科专业不断增多。现如今,传媒艺术学专业、新媒体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已经成功建设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传媒学科也在不断增设新的专业方向,新闻学的网络新闻与新媒体方向、广播电视学的新媒体传播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融媒体传播方向相继出现;还有网络文艺学、新媒体产业、数字娱乐等立足于互联网时代新热点、新实践研究的学科方向也逐渐建立。这些新兴学科专业的出现均源于互联网对传媒行业的极大影响。当原有的专业教学体系无法解释和支撑当前传媒市场的发展时,传统的研究领域就会进行新的扩展和延伸。如今,新兴的学科专业已经建立,但是陈旧的学科教学体系却还未能跟上学科更新的步伐,众多新兴专业的研究内容已与传统专业的研究内容截然不同,但在教学的培养方式上却并未有所突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授课内容的专业性弱、专业配套教材的缺乏、考核方式的固步自封导致教学出现了被动性和盲目性。已与当前实践相脱节的专业理论的教学灌输,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产生质疑心理;对传媒市场热点实践不成熟的浅显分析导致学生对传媒现象的理解出现过度个人化的偏差;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陷于无法分清专业主次点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没有科学的学科教学体系指导的新兴,专业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上将出现极大问题。因此,构建能够切合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科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迫在眉睫。
1.3 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教学现状导致传媒艺术类专业传统教学面临严重困境 目前,我国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理念发展还不成熟。多数高校对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秉持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看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的一味灌输,而大量呆板、乏味的理论极易令学生厌倦学习,课堂上闲聊、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的行为屡见不鲜。同时,学校对理论知识的过度重视导致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匮乏。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差,各家媒体单位均需特意抽出时间和人力去培养新员工的专业技能,业界人士对工作效率的降低怨声载道。一些高校发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带来了诸多问题后,开始尝试转变理念,但却又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弥补实践教学的缺失,将教学理念直接转变为了重实践、轻理论。高校传媒艺术类学生的教学培养规划,过于加大了业界所需的专业技能的课程比重。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影视策划、制作、剪辑、录音、照明等课程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艺术学理论、中外新闻史、中外电影电视艺术史、中外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基础性理论课程所分配的课时越来越有限。这一偏激的理念,不仅使高校在校学生形成了理论知识没有用、理论课程不重要的心理,导致迟到、旷课、早退等恶劣现象频频出现,而且还危及到传媒业界的发展。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学生逐渐在行业内出现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局面。虽然多数学生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较强,很快便能进入工作岗位的角色,但由于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创作作品的内容较为浅薄,新闻稿件的深度和影视作品的力度都难以达到,这一问题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最大制约。理论和实践这两个秤砣在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如何平衡、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学科建设的规划和人才培养的成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4 灌输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传媒艺术类专业传统教学面临严重危机 老师在讲台上依据课本和板书进行口头式的讲授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学生则以被动接受知识的身份存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主,但课堂板书、口耳相传的灌输填鸭模式却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老师仅仅是古板的信息传播者,学生也变成了单向知识的纯粹接收器。思维的主动性被剥夺,课堂教学只达到了知识的传播,却未达到知识的接受。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仅限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探索,甚至还会压制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不同于传统的文学专业的学生,其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较高,这种被动接受的格式化教学不仅无法满足他们自身对个性化的追求,并且还会逼迫学生选择通过互联网去搜索感兴趣的资源,自主学习。这样的情形下,学生自然会对课堂产生有意识的抵抗,在课堂上各行其是,看剧、刷微博、逛淘宝等行为已成家常便饭,直接旷课、逃学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不容忽视的还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老师始终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对高高在上的老师多是敬而远之,既不会一起用平常心探讨学术问题,也不会推心置腹的聊学习生活,导致学生和老师始终缺乏良好的互动交流。课堂上恶劣的局面、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造成的鸿沟,导致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断下降。显而易见,单向、被动、灌输、枯燥的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传媒艺术类专业需求,开启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5 封闭固守的教学考核方式导致传媒艺术类专业传统教学面临严重困境 闭卷考试和论文撰写是高校两种主要的教学考核方式。一般情况下,本科教学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基本掌握情况,硕士博士则是以论文撰写为主,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对学术研究的思辨能力。不难看出,高校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教学考核方式均是以一种理论知识为主导的考试评价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对于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合理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具备的相应专业技能,也不能由此督促、培养出学生应当具备的专业综合能力。这种一贯将笔试或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教学,多具有单一的、较强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开展简单且成果见效快,但是对于人才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却具有极大的摧毁性。一旦将考试成绩定为学业完成度的考察,考试成绩合格就会成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唯一标准,而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也会自然而然的将最终的考试方式定为其学习方式的衡量标准。例如,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一般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多会抱着一种“我要背会这些理论、我只需要背会理论就可以”的思想去学习,而缺少了对理论形成和理论如何运用的思考理解,更不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学习。这样的教学自然丧失了其培养拥有深厚理论知识的传媒人才的最基本目标。同时,教师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成果验收的唯一标准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片面的教学结果不利于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难以教育出互联网时代所需的全能型传媒艺术人才。
1.6 因循守旧的师资队伍导致传媒艺术类专业传统教学面临严重困境 我国高校的教师队伍基本由“学院派”教师构成,很少配备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师资。教师大多是一连串念完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或博士后,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和严谨的学术研究作风,但自身经历基本仅限于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的学术深造。传媒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是随着新闻传播和影视艺术的实践发展不断兴盛的,自身就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纯“学院派”的教师队伍构成在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进程中就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由于传媒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学者型教授较之已经发展长久的中文专业要少很多,因此新闻传播学、影视艺术学等专业的师资一大部分是中文、哲学等人文社科专业出身,或者是直接从中文系转到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他们虽然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但对传媒艺术类学科的专业理论并没有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其次,由于“学院派”老师自身没有新闻、影视、互联网行业的从业实践经历和经验,在讲授专业技能的新闻采编、影视制作、艺术创作等课程时只能依照课本进行死板的教学,难以有所突破。同时,由于教师缺乏相关行业的从业背景,致使学生与社会媒体的交流呈现先天不足。多数学生难以有机会进入社会媒体中实践,基本只能通过校报、校广播台、校电视台等校级媒体进行锻炼,久而久之导致高校与媒体互动交流的链条缺失,对高校学生和社会媒体来说都可谓一大遗憾。
2 互联网时代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是教育系统升级与变革发展阶段的拐点,互联网教育应用从融合阶段进入创新阶段[ 1 ]。基于上述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应该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做出相应的转变与创新,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做出有力的回应,促進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2.1 树立媒介融合理念,转变教学目标
如今,“互联网+”“媒介融合”“全媒体战略”已经成为传媒领域随处可见的关键词。高校中与实践紧密相连的传媒艺术类专业对传媒大环境的变革不可能视而不见,新的媒介理念正在逐步促使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目标的转变与创新。融合思维、大文学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传媒艺术类专业教育的潮流与趋势,教学目标亦从培养具有突出单项技能的专业人才向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一直以来,高校的教育目的是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市场所需的新型专业人才。因此,教学目标应与业界动态密切联系,搭建多学科、多理论、多技能交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具有深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高度创新精神的融媒人才为目标。其中,教学模式转变是促使教学目标真正实现的关键途径。教师面对融合之局,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将教学中心从“教师单向讲授”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通过提高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提高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驾驭多种复杂传媒现象的灵活思维能力。其次,加深跨学科教学的培养理念,打破条块分割的新闻传播、影视艺术、传统艺术之间的学科界限,培养学生媒介融合、艺术融合的视野和思维,让学生从学校专业课的教学中建立起融合的观念,以尽早适应当前走向融合的传媒大环境。同时,应对传媒市场对传媒人才实操能力的需求,强化培养学生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目标,尤其是对全媒体技能的教育,务必提高学生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工具的熟练操作能力,培养出全能型传媒人,以应对全媒体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2.2 依据新兴学科发展,创新教学体系
随着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不断更新发展,建立科学的学科管理体系对学科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体系相对滞后,新闻传播、影视艺术、传统艺术等专业在融媒环境中依旧壁垒分明,这显然与学科建设的初衷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因此,优化课程设置是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科建设急需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传媒艺术类专业新兴学科的课程设置需要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结合新媒体的发展形势,密切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热点话题,具备强烈的媒介融合观念。首先必须突出专业核心理论课程的独创性,如传媒艺术学专业的传媒艺术学理论、网络文艺创作,新媒体专业的网络新媒体内容创作、新媒体技术与产业应用,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游戏策划等课程要与对应行业领域的发展息息相通,高屋建瓴地抛弃落后过时的理论、探寻理论构建的新路径。同时,还应开设新闻学、传播学、戏剧影视学等多个专业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融合思维。此外,也可以合理地增加文学、美学等社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文学和审美素养,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行业需求。另外,由于新兴学科还处于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紧随着传媒环境的发展建构出来,多是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性学科,而针对此专业领域的系统教材还基本没有,这为相应学科教学造成很大障碍。因此,学科专业书籍的编写是发展新兴学科的当务之急。
2.3 紧随信息技术变迁,转变教学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艺术类专业,其自身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自身的科技属性也决定了其天然具有教育手段先行的优势。因此,受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急需并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与创新,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微课、慕课、社交网络平台等新兴科技元素正在不断改变着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不但改变了教学环境中基础设备的更新,也改变着教学内容的表现。PPT是一种最常见的多媒体课件,如今也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重要方式,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组成的PPT 能够将教学内容系统、清晰、生动地展现出来。一方面,传媒艺术类专业各学科的特殊形式,如广播新闻、电视节目、电影作品、绘画作品等,本就是可听可看的视听艺术,无法用文字的形式直接呈现;另一方面,直观可视的视听素材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可以将艰深晦涩的抽象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也能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启发思考。除此以外,互联网已经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今利用网络媒介搭建的师生交流平台越发多见。QQ群、微信群已经成为老师安排教学任务、发放教学课件、了解学生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的重要场所,老师与学生随时随地的沟通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师生间的互动性,逐步改变着界限分明的静态师生关系,从而促进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2.4 贴近受教者“网生代”特质,创新教学思路
如今,90后已经成为高校学习的主流人群,作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生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群体,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行为方式都与以往学生群体截然不同,被冠以“网生代”的称号。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高,习惯于通过网络与人沟通、娱乐休闲、了解世界,尤其是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背景与网络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是与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均受到互联网文化的极大影响,已形成开放、自由、平等的观念,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反传统、反权威的理念和特立独行、个性张扬、我行我素的风格。对于高校来说,受教育者是其教育的核心主体,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教学主体的改变也必然会促使其教学思路的转变创新。面对当下高校中这些与以往学生截然不同的“网生代”学生,教学若因循守旧必将自陷困境。教育者应当创新思维,及时作出教学思路的适当调整,使其能与“网生代”学生特质相匹配。比如,减少教学过程中说教式、命令式的话语表达,面对上课分神的学生用“上课要带着元神来,不能只来个仙体”这种轻松幽默的网络语言,较之“放下手机,认真听讲”的刻板教育要更为有效。教师要营造出开放自由、平等对话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开放式、讨论式、体验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发言的机会,增强师生沟通、调整师生关系;打破传统的线性、强逻辑性的教学思路,利用互联网传播的非线性、简洁性、概括性、碎片性等特性,转变和创新教学的思路,从而真正贴近“网生代”学生的网络化思维方式,达到知识传播与接受的最大化。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才能做到教学内容的精准投放,有效地激发学生潜能,提升教学质量。
2.5 借助實时网络资源,转变教学内容
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大大地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也为个体生存带来了“知识焦虑”[ 2 ]。在这个时代,学生学习知识、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渠道早已不仅限于书籍和老师,互联网所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无限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侵占了传统纸质书籍的阅读市场,也逐渐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威胁。面对实时更新的海量网络资源,高校教师只有同步作出教学内容的转变创新才能有效巩固自身地位,尤其对于传媒艺术类专业来说,由于其专业资源量大体庞,加之互联网对全球新闻资讯、影视资源的迅速网罗,为广大传媒艺术类专业教育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师及时地更新和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首先,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师应提高对网络资源收集积累、归纳整理的能力,及时更新教案,用百变的最新资讯例证长期实践所得的专业理论,使教学内容更真实可感、更具新鲜感和趣味性。通过主动探索媒介功能,以现实热点带动学科理论建设,与学生构建共同“语境”,服务于教学科研[ 2 ]。例如,可以用微博对九寨沟地震事件的报道来讲解微博这一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的运用,用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大热影片《战狼2》,用中国现代艺术家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讲解艺术理论的“模仿说”。同时,面对拥有大量网络信息的学生,教师也应当转变身份,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将教学内容从传统的照本宣科转变为提出问题、多维度引导、全方位总结的方式对专业理论和热点事件做出学理性的正确指导。通过对以问题为导向的内容引导,提高学生时时关注热点、事事深入分析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精神。
2.6 倡導教学环境多元变革,创新课堂模式
高校传统的课堂模式只有传授式教学,由教师担任主角充当知识的传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大环境的转变和受教者特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越发低下。因此,高校教育者开始总结教学经验转变创新课堂模式,多数的新型课堂模式选择避开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将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均围绕学生进行设计。目前,在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中,对分课堂被广泛应用,这一模式将老师作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只将知识要点梳理出来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框架,引导学生课下搜索资料、小组讨论,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不仅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技能,还在小组讨论中获得了更广泛的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另外,还有开放式课堂,主张教学过程和教学空间的开放,多数课堂会利用对话讨论的形式营造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由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以高强度的互动达到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还有些课堂可以直接选择在开放的空间中进行现场教学,新闻现场采访、影片现场录制等课堂可以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利用新媒体进行采访和直播,从而培养学生在新闻现场的调查研究、社会交际、采访播报等专业实操能力。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问题解决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多样化的技术支持[ 3 ]。一些课堂还借助互联网媒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利用网络平台创建网络课堂:有高校教师在传统课堂中没有时间涉及到的扩展知识的录制视频,还有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慕课。丰富、新颖的多种课堂模式扩展了教学内容,真正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求真精神。
2.7 依照传媒艺术专业特性,创新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的考核方式通常以期末考试或论文撰写来评定,单一且固化的形式使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对知识的认真学习,应用能力更是无人问津。这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最终的成绩也无法全面、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必须大幅度的改革考试评价体系,搭建多元、立体、客观的应用型考核方式,对不同的科目按照学科的不同特点和行业的不同需求,综合闭卷考试、论文撰写、作品创作、课堂表现或网络答题等多种形式,配备合理的比例进行设置。例如,对新闻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电视艺术史等基础理论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考试为主(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为辅(占总成绩的40%),将课堂表现和日常作业的提交作为最终成绩的重要来源,改变学生期末突击背诵、平时逃学逃课的恶习,培养起学习在日常、学习整学期的习惯。而对于新闻采访、电视节目制作、音乐创作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则可以把作品创作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媒介,将作品在网络平台上获得的点击率、收视率等数据作为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学生在真实的传媒环境中,切实地磨炼了专业技能,了解到观众收视需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度、艺术感染力,从而掌握把控热点、制造热点的能力。除此以外,也不可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个人素质的检测,通过全面的考试评价体系培养出拥有健康人格、渊博学识、高强技能、独具个性的综合型传媒艺术类人才。
2.8 适应传媒人才市场需求,转变师资队伍
对于具有高度实践性的传媒艺术类专业来说,单一的理论型教师无法满足学科的教学所需,以理论见长的教师由于自身实践经历的缺乏,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会严重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影响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甚至对学生就业造成深远影响。因此,学校务必高度重视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实践型教师的引进工作,将学院从行业内聘请实践型导师的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增加资深媒体人、互联网大咖、艺术家到校园做专题讲座的机会。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密苏里方法”是备受各国追捧的教学模式,其成功将新闻学高校课堂教育与业界新闻实践密切结合。借助理论和实践课程1∶3比例配备的课程体系、理论型和实践型教师双重配备的师资队伍、从课堂到校媒再到校外媒体共建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达到了新闻专业教学质量的最大化。其成功的经验和科学的专业建设对我国高校传媒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具有很大的学习借鉴意义。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应该对新闻传播类专业中理论型和实践型教师的聘用标准、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均做出鲜明的区分。同时,扩大实践型教师的聘用比例,将其在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作为聘用与否的主要依据,规范实践型教师的聘用标准。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 ]。唯有从师资队伍上做出有效的改革创新,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学界与业界并重的师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为传媒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 1 ] 陈丽,李波.“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J ].电化教育研究,2017( 5):5-12.
[ 2 ] 田嵩.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角色要进行三重转向[ J ].中国教育学刊,2018( 7):103.
[ 3 ] 申云凤.“互联网+”背景下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电化教育,2018( 10):87-94.
[ 4 ] 黄维静.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于应用转型背景[ 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4):151-153.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dramatic change of the media environment, the outdated subject teaching system,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cram-feed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he closed and stubborn teaching assessment mode and old-fashioned faculty have caus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media ar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ace great difficulties and crises. Therefore, the teaching mode of media ar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make corresponding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s and environment, and respond to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behavior. Specific practices include that: first, we need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media integration and chang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second, we need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isciplines;third, we need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change the teaching methods;fourth, we need to close to the "network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ideas;fifth, we need to grasp the real-time update of the massive network resources and change teaching contents;sixth, we need to advoca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innovate the classroom model;seventh, we need to innovate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unique attributes of the media art major;eighth, we need to cater to the market demand for media talents and change the teaching staff.
Keywords internet; media art major; teaching mode;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