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光围
2018-11-30张文锋
■ 张文锋
龙光围,位于江西省龙南县桃江乡清源村下左坑。龙光围是一座饱含客家风韵的石围,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半个多世纪前曾是中共信南县委所在地及主要活动区域,由于这儿孕育和传播了革命的种子,人们又称之为红色围屋。
桃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古龙南八景桃江就占有“西河银底” “龙头雪浪”两景。自古以来,桃江作为龙南的母亲河,源源不断,奔腾不息,注入贡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
沿着蜿蜒的桃洒公路在山水间穿行十多公里,进入清源村。清源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信南县委驻地,当时的县委书记罗世珍等革命先辈,都在此地留下了身影。
龙光围所在的下左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一条流经了千年的溪流绕村静静地流淌着,溪水清澈见底,甚至可以看清成群的鱼虾;溪边是成排的古树,张扬着它们的个性;其间有或大或小的池塘,盛开的荷花分外妖娆,娇艳无比。龙光围就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
龙光围是清一色的谭姓,两百多年前,下左坑的客家先民谭氏家族为了防御外敌,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而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围屋——龙光围。
关于龙光围,有很多传说。
据说围屋的主人谭德兴是当时龙南洒源堡(古时的龙南分为洒源堡、太平堡等堡,建立于乡镇之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他主要是经营木材、开布店发家致富的。他做生意为人忠厚、讲究诚信,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慢慢积攒了万贯家业,成了当地的大户,于是,建房成为谭德兴成功后的下一个人生目标。据说,谭德兴与同是做木材生意的关西新围的主人徐老四是最要好的朋友,可以说得上是莫逆之交。被后人称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散落在民间的皇宫、汉晋钨堡的活化石”的关西新围建成后,徐老四便把围屋的建筑图纸给了好朋友谭德兴。谭德兴得到了图纸后,当即聘请杨坊的师傅仿照关西新围,结合自己设想建造,历时十年终于建成,取名“龙光围”。
龙光围是一座方形的围屋,有大小两扇围门。拱形的正围门宽二米,高约三米,穹门楣下书写着“龙光围”三个遒劲大字,两旁镌有楹联——只是由于年代久远,依稀留有一些难辨的文字。围门是双扇木大门,十余公分厚,并且外包上铁皮,坚固无比。高大的围门如此之厚重,万箭不穿、刀枪不入,无不体现围屋建造者的苦心。
龙光围大门
围,常见的意思为环绕,四周拦挡起来,圈起来作拦阻或遮挡的东西。围,守也。在客家人聚集区为什么会依山傍水修建那么多的围屋?答案只有一个防盗、自保。客家人的围屋既保留了中原故土的建筑遗风,又独具赣南客家建筑的风格。龙南是围屋之乡,大大小小376座围屋,大的有规模宏大的关西新围,而龙光围,造型精致,设计独特,不禁令我想到了“小家碧玉”这个词。
在龙光围,还有一段红色故事,给这座山村客家围留下了浓重重彩的一笔。
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桃江乡洒源(现清源村)是地下党的活动区域。龙光围附近下左坑的吴志洪在山棚纸厂里与红军游击队有较多的接融,成了洒源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后来,他还担任了中共左坑地下党支部书记以及程龙区委书记。
1940年7月26日晚,龙光围演出了一场内外配合,铲除国民党便衣情报员谭宗尧的战斗故事。当年,中共三南中心县委领导的抗日锄奸队决定要锄掉龙光围内的奸细谭宗尧,以拨掉国民党反动派安插在游击区内的钉子。游击队获悉谭宗尧经常早出晚归。游击队巧妙地在龙光围的炮角楼下的枪眼中放一根禾杠作为信号。若谭宗尧回到了围里在家中住宿,便把禾杠往里面推进;若出,将禾杠往外面推出。游击队员吴荀仔、谭宗明负责轮流看住插禾杠标志的变化。
一天,游击队从禾杠标志得知,谭宗尧已回到了围屋,还在自己家中住宿。游击队员当机立断,在围屋里面的革命群众的内外配合下,顺利地进入围屋,直登二楼谭宗尧的卧室,抓俘了谭宗尧及其母,还缴获了短枪2支,完成了抓捕谭宗尧的计划。当晚,游击队把谭宗尧押到附近的一个山坑里处死,将其母释放回家。游击队此举大快人心,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驻洒源的游击队和三南锄奸队的革命活动开展得都比较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红军游击队在清源村驻扎开展革命活动,遇到缺粮、缺油盐、缺电池、缺药品的困境,都得到了龙光围以及相邻的十姓围百姓的帮助。
赣南围屋的建筑材料一般采用青砖或卵石,或泥砖或用“三合土”的夯墙。龙光围与其它围屋所不同的是,整座围屋都是由麻条石浆砌而成的,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踏着木梯上了走马楼,抚摸着被岁月熏染成黑褐色的栏杆扶手,看着眼前如梦如幻的围屋,触摸着厚重的历史遗痕,遥想着围屋昔日的繁华与热闹,不禁令人感慨万千,感慨客家先民的聪明与智慧……站在围屋的高处俯瞰,一座座圆拱形的门,一垄垄青色的瓦,一扇扇棕色的窗与瓦片上的绿苔和白色的墙壁一起,构成了一幅富丽堂皇的绝美画面。
现在看来,龙光围的功能齐全、设计迥异、比例协调——这都是前人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令人惊叹。围的四周都建有炮角,一排排方形的瞭望口,它的功能主要是瞭望。炮楼布有炮孔,用于防御射击来犯之敌。历经百余年的风雨,炮角保存如此完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内景
村口
正对门的是三进三开的正厅偏院,正中是祠堂,这里供奉着当地客家先祖的牌位。祠堂是围屋一处重要的场所,平时祭祀、婚丧喜事皆在这儿举办。此时看来显得那么庄重、肃穆。看着擎着大厅的两根浑圆、古朴的柱子,让人感觉那似乎是擎天之柱,为这座山村客家围撑起了一方蓝天。顺着大厅出了后门,便是后院,各有几进厢房。整座围屋有120间房屋,在房屋的装饰上,有的采用鎏金木雕,有的配以花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踏着用鹅卵石铺成阴阳八卦图案的地面,可以感受到客家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客家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围屋中间辟有开阔的空地,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徜徉在龙光围,踏着脚下的鹅卵石小道,呼吸着山村特有的气息,感受着人与围屋的唇齿相依,心情是无比美好的。仰望着围屋之上四方的天空,你会发现这里的天似乎比别处更蓝、更美。
像龙光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客家围屋的建筑史上是一个奇迹。古朴、厚重是龙光围的一种风情,保留了客家人独特的风骨和韵味。而对于世居在此的客家人来说,淳朴的民风才是最美的风情。
两百年来,龙光围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走来,向世人诉说着客家先民的创造与智慧;一同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巨变。时过境迁,大部分围屋也在和岁月一样渐渐变得老去,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与荣光,古老的围屋与四周林立的高楼群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一方斜斜的阳光从屋顶暖暖地照在屋前的石板地上,偌大的围屋留下的只是古稀的老人,落寞地陪伴着夕阳的影子,守望者他们的家园厚土。留守的老人坐在围屋的门洞里,守着他们世居的围屋,聊着永远聊不完的话题,凝望着来来去去的人群,和岁月一样见证着围屋的历史和兴衰。四季的车轮只是缓慢地旋转着,碾碎了许多琐碎的旧时光,但围屋的故事还在滚滚红尘中延续着,保留着那份葱郁与温润。
“客家家业兴,围屋显新韵”。如今的龙光围似一名被揭开神秘面纱的少女,将她迷人的风姿展示于世人。游客纷至沓来,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让这座古老的客家围屋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