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客家围屋的保护探究
——以龙南县为例

2018-08-10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龙南围屋赣南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2018年4月9日,《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了支持龙南县撤县设市,现阶段正按程序逐级申报,等待国务院审批[1]。可见近些年来,龙南县作为赣州市工业经济强县、赣南次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龙南县拥有客家围屋占赣南客家围屋的三分之二,是赣南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因此,以龙南县客家围屋为例,探究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好客家围屋这一历史宝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龙南县地处东经114°23′~114°59′,北纬24°29′~25°1′之间,隶属于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江西省最南端,是江西省的南大门。龙南建县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典型的纯客家县,通行客家语。县境内分布着376座各具特色的围屋,占赣南客家围屋的70%以上,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之最,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授予“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和“中国围屋之乡”称号[2]。

1.2 研究对象

龙南客家围屋,其数量占赣南客家围屋的三分之二,是赣南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其基本样式为方形,少数为半圆形、椭圆形状样式,多为明清年间建造,建筑特色为方形四角带炮楼,防御性极强。2007年,经普查登记,龙南县共有376座客家围屋,分散在各个乡镇、村庄。典型的围屋代表有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栗园围等。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尚未得到重视的、普遍的、非典型的围屋。

1.3 研究方法

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和群众座谈、个别访谈法,其中重点是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由于此次对围屋的调查多在农村地区,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为了问卷更加有效地填写,我们采用访谈形式帮助当地住户填写问卷,即通过询问当地村民,了解他们的相关态度,最后填写在问卷上。此次发放150份问卷,回收147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约97%。调研时间在2018年1月下旬,共走访14个村庄,考察74座围屋(包括已经拆除的围屋)。

2 龙南县围屋现状

2.1 围屋数量有所减少,保存状况普遍堪忧

与2007年普查结果376座围屋相比较,10余年来,龙南客家围屋数量有所减少。仅在调研考察到的74座围屋中,就有5座围屋已被拆除,约占总数的7%。再对其他69座围屋进行归类,分为保存较好、保存一般、严重破坏3类(表1)。保存较好是指围屋结构较为完整、整体风貌保存完好,尚未遭到破坏或遭到较轻程度的破坏,这一类的围屋共有18座,约占总数的24%;保存状况一般,指的是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部分房间被损坏,但总体结构还存在的围屋;破坏严重则是指围屋结构被严重破坏,围屋里大部分房间被损坏或者拆除,难以看出围屋的风貌。保存一般和破坏严重的围屋共有51座,约占总数的69%。可见龙南客家围屋保存状况普遍堪忧,多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表1 龙南县围屋保存状况分类

2.2 遭到现代建筑的包围侵蚀

龙南县围屋零星分散,周围多是现代建筑,加上有不少围屋的破损,部分房间被拆建成现代楼房和修通水泥公路,造成围屋被现代建筑包围侵蚀的状态,严重破坏了围屋原有的风貌(图1)。

图1 被现代楼房侵蚀的岗紫围(来源:作者自摄)

还有一种状况是当地村民受到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至今还会定期进行祭祀活动,因此,即使围屋结构遭到破坏,但处于围屋上厅的祖祠还是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修缮。这种情况的围屋在当地并不少见,例如龙南县城的龙南镇龙洲村福星围,尽管福星围外墙早已不在,围屋里还修通了水泥路,20世纪的老房子和现代新式楼房交错分布,但福星围里面的祠堂却得以保存,还有翻新过的痕迹。

2.3 多数围屋无人管理

围屋管理指的是对围屋的维护和修缮,管理人员包括政府人员、围屋所有者或是开发商。在调研的69座尚存的围屋中发现,仅有16座围屋是得到管理和维护的,这其中多数又是一些得到开发或是被列为保护单位的围屋。剩余53座围屋则是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他们的主要用途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保存相对完好的,被用来堆放杂物、饲养牲畜或是老人居住;另外一种则是破坏相对严重的,被直接废弃(图2),任其杂草丛生或是被周围村民开垦为菜地。

图2 无人管理的废弃围屋(来源:作者自摄)

2.4 旅游开发遭遇困境

龙南县有一部分的围屋因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名气较大,早年便得到旅游开发,如关西新围、燕翼围、鱼仔谭围等。然而在调研中发现,龙南客家围屋实施旅游开发一段时间后,多数都陷入了困境,出现服务设施老化、游客量少、景点特色不凸显难以吸引游客等问题。以龙南县里仁镇新里村的鱼仔潭围为例,当地村民称:“大概在十几年前鱼仔潭围进行了旅游开发,在节假日时游客比较多,但是在二三年前旅游设施坏了之后,就处于无人经管的状态,很少有外地游客来,而多数是龙南本地人来参观”。

3 原因分析

3.1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城镇化进程是导致围屋数量减少和围屋被现代建筑包围侵蚀的主要原因,这可细分为3个方面:一是经济水平提高后,破旧的围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年轻人纷纷搬离围屋,在周围建起现代楼房;二是在过去,当地政府部门没有严格禁止拆围屋建新房这一行为,导致当地一些村民随意拆除破旧的围屋,建造成新楼房,破坏了围屋原有风貌;三是由于部分围屋年代久远,破损程度高、存在安全隐患,或是因城镇化规划开发的需要,部分的围屋直接被拆除,导致围屋数量的减少。

调研时还发现一种特殊情况是,龙南县正在建造高铁新区,其建设涉及里仁镇5个村(居委会),征收约5 000亩(1亩=666.67 m2)土地,房屋约2 000户,这使得里仁镇栗园村大量房屋被拆迁,不少村民失去居住地,以前从栗园围搬出去的村民只好又搬回围屋里面居住,但是由于栗园围里多数房屋年久失修,破损不堪,当地居民只好在围屋里建起了新楼房(图3),从而使围屋原有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图3 栗园围中建起的新楼房(来源:作者自摄)

3.2 保护意识的薄弱,保护措施不到位

据调查问卷统计,有58%的当地村民认为围屋应当进行保护,27%的人表示不知道,12%的人表示无所谓和3%人认为不用保护(表2)。虽然有58%的村民认为围屋应当进行保护,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对围屋具有较强的保护意识。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他们并不很清楚什么是保护,多是秉持一种“围屋是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不能拆掉”的观念,简单地认为不拆掉就是对围屋的保护。

表2 龙南县围屋保护态度调查结果

地方管理部门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措施不到位、缺乏地方性保护制度,是造成围屋保存现状堪忧的另一重要原因。以2005年被列入《赣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名录》杨太新围为例,调研时发现,杨太新围主体结构虽然完好,但存在墙裂现象,有几处的房梁有倒塌的危险。周围住户告诉我们,居住在杨太新围里的人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搬出去了,没有人回来管理过围屋,也很少见地方管理部门来修缮。可见,即使围屋被列入保护单位,也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更不要提其他未被列入保护单位的围屋。

3.3 资金制约

资金是围屋保护的物质基础。龙南客家围屋数量多,分散性强,保存状况差,保护修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充足的资金,地方政府对围屋的保护便多是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只能寄希望于开发商来进行投资开发。大部分搬出围屋的住户也表示,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去修缮围屋,只能对围屋废弃不管。

3.4 旅游开发缺乏文化内涵

龙南县客家围屋开发遭遇困境的原因在于:没有深入挖掘围屋文化内涵,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名气和旅游附加值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资源浪费严重。以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关西新围为例,周海燕[3]认为,关西新围从1998年起对外开放,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中的客家文化主题不够明朗,忽略了其赖以生存和旅游吸引力所在的客家文化的开发。

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围屋的保护措施探究

4.1 因围制策

分散于龙南县各个乡镇的客家围屋都存在着不同的情况,比如围屋损坏程度不同、保护状况不同、集中程度不同等等。这就要求在全面摸清围屋现状的基础上,对所有围屋进行分类定级,分轻重缓急,根据不同围屋的现状制定不同的保护政策。例如,针对保存结构完整、知名度较大的围屋,可以进行合理开发,这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当地新型城镇化攻坚,也能够将客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推动龙南县成为一座具有浓厚客家文化气息的人文城市。对于个别损坏严重、无开发价值、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围屋,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去修复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考虑拆除。

4.2 加强政府保护措施,制定地方性保护制度

政府部门在保护围屋中起统筹作用,想要挽救现状堪忧的围屋,就必须加大对围屋的保护措施,如定期派人检修围屋,加大围屋保护经费、制定地方性保护制度等。同是对客家民居的保护,福建政府的保护工作就作出了表率,早在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就发布了《福建省“福建土楼”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而赣南客家围屋直到2018年2月26日,才开始立法工作:赣州市法制办发布《赣州市客家围屋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龙南作为赣南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应当针对地方特色,及时制定地方性保护制度和管理措施,并要认真贯彻和落实。

4.3 设立围屋保护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

针对围屋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设立围屋保护基金,专门用来围屋的保护。围屋保护基金的管理可以是民间协会,也可以是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二者兼之。基金的来源可以有多种渠道,例如从围屋开发的旅游收入中抽调、政府财政划拨、地方乡镇自筹经费、民众自发募捐等多种方式。保护基金的收入和支出都需要公开透明、专人监督,定期向民众公示,确保资金落到实处。

4.4 突出市场的力量,注重激活民间力量

面对现状堪忧的围屋,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市场机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福建永定土楼为例,永定土楼每年投入大量的保护经费,这光靠政府财政是难以支持的,更多是来源于当地旅游收入。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仅在2017年“十一”期间,永定旅游的游客总数达21.2万人次,比增35.9%;创旅游总收入12 745万元,比增35.9%。旅游收入的增长为永定土楼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因此,在龙南围屋的保护过程中,要突出市场力量,对具有开发价值的围屋,允许多种形式开发。

民间力量在围屋保护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合理的旅游经济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调动当地的村民的积极性,自发性的保护围屋;加强教育宣传,使当地村民认识到围屋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对围屋的保护意识。

4.5 创新围屋开发模式

在突出市场力量的过程中,创新围屋开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做到“一围一品”不同特色。避免景区雷同,造成客家围屋“资源冲突”。

二是为了使围屋旅游发展长久,应对客家围屋旅游作出适当的外延。结合客家特色美食、客家山歌等客家文化,打造“客家美食节”“客家山歌节”等客家特色节日;开发客家文化旅游纪念品,如围屋模型、纪念卡片等。通过串联一系列的客家文化,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旅游区,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是打造客家围屋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游客对围屋景区的良好体验。

四是创新营销手段,促进客家围屋名气的提升。建立龙南客家围屋旅游服务网站和龙南客家围屋官方公众号,引起民众的关注,从而带来更多的潜在客源。利用交通站点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播放客家围屋的视频、广告,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围屋的名气,吸引乘客的注意,让乘客对围屋旅游心生向往。

4.6 客家围屋“走出去”

同为客家民居的福建土楼已在2008年申遗成功,但赣南客家围屋至今尚未与“世界文化遗产”结缘,这是赣南客家围屋的遗憾。未来龙南客家围屋要打好申遗攻坚战。申遗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客家围屋的知名度,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人们对围屋的重视,而且可将进一步传承客家文化,将客家特色宣扬出去,走出国门。此外,知名度的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益可增加围屋保护资金,从而可有效地促进围屋的保护。

5 结束语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是看得见的乡愁。通过分析龙南县客家围屋的现状,得知龙南县客家围屋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针对此种状况,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一是要因围制策,根据围屋的现状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二是要加大政府保护力度,制定地方性保护制度,有效遏制对围屋的破坏行为;三是针对围屋保护资金不足的情况,成立围屋保护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四是要突出市场的力量,开发也是保护的一种方式,通过发挥市场机制有效加强对围屋的保护,同时要注重民间力量,提高当地人对围屋的保护意识;五是在围屋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开发模式的创新;最后是不能放弃对围屋的申遗,希望围屋成功走上世界舞台。

猜你喜欢

龙南围屋赣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客家东生围掠影
The mother's prototype is Nicole Kidman
Run through the rain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基于虚拟实境技术探寻围屋保护开发新出路
当代住宅区“围屋式”景观设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