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音乐课堂表现力的培养
2018-11-30江苏连云港市滨河小学金彦汝
江苏连云港市滨河小学 金彦汝
音乐表现力,就是表现音乐内含的能力,是表演者对音乐艺术感染性的综合把握能力,然后再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和人的感情是相互作用的,只有通过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想象,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一、营造气氛,体会情感因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成功地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先对它产生兴趣,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件事情当中。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极为重要,有了兴趣才有热情去接触音乐,才谈得上培养音乐表现力。尤其是留守儿童,平时父母不在身边,家中只有老人陪伴,对某些事物的不重视,使得他们更加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与体验。所以教师要关注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良好的气氛,激发留守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再让他们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深层情感,进一步升华音乐的内在主题与含义。
营造小学留守儿童音乐课堂的气氛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各种乐器、游戏等来实现。在音乐教学时,除了给学生播放乐曲让他们聆听以后再跟唱以外,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也十分受用,还可以配给学生各种小乐器,例如三角铁、铙钹、铃鼓、沙锤、摇铃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学生演奏的简单节拍,让学生们听着音乐一起参与进来,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对音乐表演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音乐伴奏,像手风琴和电子琴就比较常见。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快乐的嚓嚓嚓》时,先播放歌曲让他们聆听,再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件小乐器,有三角铁和摇铃。当再一次播放音乐时,我会带着学生一起找歌曲的节拍,大家一起演奏。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既增加了上课的乐趣,又增强了对音乐节奏韵律的把握。与教师共同参与,对于走进留守儿童内心来说很有意义,在很好地渲染营造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韵律感和演奏能力。
有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后,留守儿童对音乐课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对音乐的欣赏,一方面是它的节奏、韵律,另一方面,是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只有感受了音乐的内在感情因素,才能更深切地了解音乐本身。在演唱《丰收之歌》时,学生通过音乐欢快的节奏,就可以体会到这首歌曲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们因庄稼丰收而喜悦的情感,进而在演唱时的表情、语气以及气势都符合了这首歌的意境。
二、深入发掘,理解情感内涵
音乐的内在主题通常是和人的某种情绪所相关的,音乐的节奏或欢快或忧伤或活泼或低沉,总而言之,都有某种情绪表达在其中。而留守儿童可能会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对某些情感与情绪体会得更为深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注重留守儿童对音乐情感内涵的理解,对他们加以引导,这样才可以更加深入、正确地体会音乐的情感,诠释音乐的灵魂。
对音乐情感内涵的理解,不仅要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把握,还要通过歌词来进一步理解。通过歌词,可以了解音乐内容里的喜是因何而喜,悲是因何而悲。关于这点还要看留守儿童的语言发音是否流畅、字词吐音是否清晰。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感觉演唱者唱得很有感情,却听不清他到底在唱什么。这样对于听众来讲,仅仅听到了关于技巧的部分,不清楚所唱的实际内容,就阻碍了听众对于歌曲的理解,不利于表演者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因此,就要求留守儿童做到语音发音流畅、字词吐音清晰,这样不论是表演者还是听众,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的感情内涵,引起在音乐上的强烈共鸣。教师可以用阅读歌词的方式来纠正留守儿童的发音。
例如,在学到《七子之歌——澳门》时,播放完歌曲,我会询问学生这首歌具体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情感包含在里面。当学生通过聆听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后,能讲出这首歌讲的是关于澳门想要急切地回归祖国怀抱时,就达到了深入发掘音乐内在情感内涵的目的。在讲解时,我会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引导,确保他们真正明白歌曲的情感内涵。
除了音乐旋律、歌词内容,音乐产生的大背景也必须让学生了解清楚。留守儿童的知识信息量相对来说会少一些,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知识的普及。了解音乐产生的背景,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从而可以更好地诠释音乐本身。例如《丰收之歌》的背景就是农民的庄稼获得了大丰收,大家一起高兴地载歌载舞。了解这些之后,学生的表演也就充满了喜悦之情。
三、展开想象,完善音乐内容
德国作曲家舒曼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音乐家的想象力越是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力越是灵敏,他的作品也就越能鼓舞人、吸引人。”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可以推动世界的进步。想象在音乐中是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想象力,让留守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进一步完善音乐的内容,也可以发掘他们的潜在创作能力。
关于音乐中的想象力,是人们在聆听音乐中的一种外在认识的完善与补充。在脑海中又一次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在情感形成全新的形象或者情节。如在听音乐的时候,人们脑海中会涌现出各种故事情节,可能会有祖国的大好河山,可能会有人间的悲欢离合……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对音乐内在情感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力造就了音乐的生命,使音乐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满载表现力与感染力。正是因为音乐家充分发挥想象力,才有了许许多多闻名于世的经典音乐作品。所以在对留守儿童的音乐教学时,要认识到音乐表演中想象力的重要性。
比如,在教学《牧场上的家》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常年留守在家,可能都没有见过牧场,所以我会先让学生们想象一下牧场是什么样的。然后让留守儿童讲述一下他们心目中的牧场又是怎样的,再使用多媒体设备给他们展示一些精美图片。在开始播放歌曲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歌词进行联想,想象水牛游荡的画面,想象小鹿和羚羊奔跑的情景、辽阔的天空。这对于接下来音乐演奏的感染力与表现力都极为重要。
音乐是思维的源泉,想象是音乐的灵魂。音乐不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影响,只有无边无际的想象给人们带来奇妙的音乐体验。对音乐内在情感的理解离不开想象。
四、充满自信,展现自我风采
在对音乐的内在情感有了理解,对音乐所表现的故事情节都完善了以后,就要自信地将这首音乐表演出来。尤其是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的原因,内心较其他人更为敏感、更缺乏自信,因此,对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让留守儿童能自信地进行展示呢?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表演来说,不仅仅单靠歌唱就可以完成,表演者还要十分清楚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还要有基本的歌唱技巧,对节奏与旋律的掌握以及自信心。在创作初始,作曲家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主旨。在创作过程中,会不断地丰富这个主题,使这个主题逐渐具体、生动、形象。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音乐作品主题内容的表现。同时,音乐的创作背景也可以帮助演奏者做进一步的分析、理解。作品产生背景主要包括创作背景和当时的时代环境。对背景和环境予以分析,可以帮助表演者极大程度地还原作曲家的情感,从而更深层次地表现出音乐主题,演奏出来的音乐也更有感情。对于演唱技巧来说,在课堂上要多给留守儿童教一些关于演唱的标准发音、气息流等方面的知识,锻炼学生气息的流畅与气流的均匀,声音的和谐度,等等。每节课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起来,久而久之演唱技巧一定会提升。经常让留守儿童摘唱歌曲的一些片段,着重教会他们掌握节奏与旋律。自信心的培养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平时要多鼓励和夸奖留守儿童,多关注他们,多开展活动以便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表现自己。教师也要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以身作则,同留守儿童多交流,关注留守儿童内心活动。有了这几点,留守儿童的音乐表现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比如,我让学生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时,就先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是对旧社会制度的批判,对新社会的美好期望,表现“妈妈(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历尽苦难,才盼来新社会”的这样一个主题。在学生对歌曲的节奏都有一定掌握后,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哼唱,以这样的形式来观察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此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犹如房屋中的地基一样,而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又是音乐教育成果的体现。总而言之,对留守儿童音乐课堂表现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每位音乐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