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

2018-11-30■王

初中生世界 2018年24期
关键词:分配律数学计算计算题

■王 倩

计算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计算能力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造成直接的影响,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好其他知识的基础。新的苏科版教材重新定位了计算部分,对计算目标、计算难度、计算强度和方法都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将大量繁杂冗长的运算进行了一些删减,并把计算的难度稍微调整降低,但这并没有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反而呈现出越变越低的发展趋势。如果学生的计算能力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提高,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打击,让学生惧怕数学;另一方面,学生由于计算能力不过关,考试总不能得到满意的成绩,这让学生失去了在数学学习上的成功体验。几乎大部分学生都会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于粗心,不少教师和家长也同样这么认为,其实不然,初中生在计算能力上的薄弱环节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呢?如何能使得初中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4个方面谈谈做法。

一、培养计算兴趣,激发学习愿望

数学学习有时候是枯燥乏味的,而数学计算更是如此,同一群枯燥无味的数字打交道,再加上不少教师在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初中学生对数学计算题的感受是没兴趣,枯燥乏味的,在做计算题时,不能准确地、全面地审题,遇到题目也不能认真细心地分析,更不能做到选择正确合理的算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教学前精心备课,注重在计算的同时增添一些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最好能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有趣情境。例如:在计算-1+2-3+4-5+6-7+8-9+…+2016-2017时,不少学生一看到这么长的式子就头晕,找不到规律,心情沮丧,这时候我就插入了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让学生看看他是怎么样计算1+2+3…+100的。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不仅很快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因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枯燥的数学题目立马会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而且给了学生做题的灵感,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规范,养成良好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中经常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在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错解原因时,比较常见的错误有“抄错题目或是看错题目”“字迹潦草,有些数字和字母写得连自己都看不清楚”“计算时喜欢心算,不打草稿,其中一步做错,就导致整题计算结果出现错误”“做题时,思想开小差”等。分析原因,几乎多数是因为“粗心”酿成的,那“粗心”的原因又是什么?无非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认为计算枯燥无味,不感兴趣,不乐意做;另一方面,学生认为只要有计算器就能解决,干吗还用自己手算,因此他们对计算兴趣淡薄,往往不理解算理,计算的基本功不扎实。培养初中生优秀的计算品质和计算习惯不仅仅是现在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率的前提条件。我们教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好的计算习惯呢?我觉得应该努力做到以下3点:

第一,要学生在做题时养成“一看、二想、三算”的好习惯。“一看”指的是拿到计算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看清楚计算题中出现的数字、字母以及运算符号,做好计算题的审题工作;“二想”指的是在下笔前要想清楚该题目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三算”指的是按照自己预想的思路或方法开始动笔计算。

第二,要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要想保证计算题的高正确率,学生在算的过程中就要做到正确无误、规范的、工整的书写过程。无论是平时的作业还是参加考试,甚至连学生做题时打的草稿,我们都要严格要求,按照规范的格式认真书写,并注意书面整洁。

第三,要培养检验的好习惯。检验是保证计算高正确率的有效法宝,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一定要做一个好的示范,算完后一定保证验算,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检验是计算高正确率的重要保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我们在进行有理数加减的时候,常用的简单检验的方式就是“估算”,这是许多学生在计算时总会忽视的。例如:-3+(-5)=8,这种错误很明显,两个负数相加不可能为正数。只要认真检验,利用好估算,肯定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这3个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以身作则,教师在板演时写清每一个规范的步骤,必要的时候,可配上文字说明。特别地,在批改试卷或随堂测验时做到按步骤给分,强调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性。这些好习惯是让学生努力克服因为心理因素产生的障碍、提高自身的运算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保证。

三、纠正错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课堂里,错误是学生茁壮成长,走向成熟的印记,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犯错,他们正是通过翻越一座座“错误”的山坡,一步步到达真理的顶峰。教师在教学时,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典型性、共同性的错误,从内心理解学生的错误。我们可有的放矢地挑选出典型错误,让他们先自己互相交流,再和教师一起分析,通过学生的自我纠正,甚至集体评讲和全班订正,纠正错误,达到既解决问题又进行预防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之后,教材课后习题上有这样一道计算题让学生作为课堂检测当堂完成。有学生是这样计算的:原式504。测试完成后,当堂批改,先让全班学生判断这种方法的对错。在这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个算法是正确的,而且还充分地利用了分配律,使得计算更方便。此时,马上有一部分学生质疑这种说法,他们提出只有乘法适用于分配律,除法是没有分配律的,因此这道题目不能用类似“乘法分配律”的方式计算,也就是说a÷(b+c)≠a÷b+a÷c。当学生为这个题目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又让学生再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乘法分配律”能否也适用于除法计算,经过验证,最后证明“乘法分配律”不适用于除法计算。此题学生正因为乘法分配律造成的干扰,才没能够真正深刻地把握计算题中的运算律。教师通过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算理并充分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有效地杜绝学生因为错误地使用运算律而最终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课堂,学生才能有不怕犯错而产生的创新,他们在错误里所体会的收获比成功中获取的还要多。

四、优化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计算是需要坚持练习的,只有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在平时的练习中,多鼓励学生通过灵活、简便的计算方法,提升计算速度。这就要求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各数字间的关系,找出行之有效的简便计算方法,同时,还要重视计算方法的优化和算法的多样化。“一题多解”的练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对题目的多种做法进行概括,让学生自己发现什么样的算法是最合适的。例如,教材上出现的这样一道简单的题目:计算-21-12+33+12-67。学生有三种做法。第一种:原式=(-21-12-67)+33+12=-100+45=-55;第二种:原式=-21-67+33+(-12+12)=-88+33+0=-55;第三种:原式=-67+12+(-12-21+33)=-55+0=-55。第一种做法是把所有的正数和所有的负数分别累加起来,最后利用异号两数加减进行计算,这是大部分学生用的方法。只要有一定的计算基本功,基本不会出错。而第二种和第三种,是利用相反数和为0的结论,从而简化计算过程。尤其第三种算法,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对-12-21+33这样的数字详细观察,才能看出它们的和为0。在检测中,有不少学生没有想到。我们通过“算法多样化”,将相反数的知识与计算进行了融合,它增加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并对计算中重新构建知识网络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达到“算法优化”。每天坚持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计算能力进行升华,做到“算法优化”,达到计算的最高境界。

[1]邓梅英.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教学方法,2014(5).

[2]周奕.浅谈高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教学方法,2012(30).

[3]韩雨池.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计算能力[J].教学法研究,2010(8).

[4]李小英.还自主探究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7(12).

[5]冯捷.提高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微探[J].广西教育,2017(5).

[6]孔华明.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提高策略刍议[J].学苑教育,2016(12).

[7]贺艳芳.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J].新课程,2011(5).

猜你喜欢

分配律数学计算计算题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数形结合 突破难点——“乘法分配律”教学新探索
试析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的千预和跟进分析
畅想2019年高考物理计算题的创新与坚守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速寻关系式巧解计算题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