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8-11-30■管莉
■管 莉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和工作中心,是每个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江苏省教科院的张晓东博士在“追寻教学智慧”专题讲座中,更形象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埋下希望的种子。”那么,课堂教学和课后交流就是教师给孩子们埋下知识和梦想的种子的主要手段,如何帮助学生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呢?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关爱学生,构建有效教学的心理基础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由此可见:学生是否“想学”“愿学”“乐学”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心理基础。关注学生需求是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社会交往中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恰当的言谈技巧,还需具备高尚人格和满腔的热情,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运用同理心,给学生想要的爱
同理心又叫作换位思考,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类似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心包括感受和事实两部分,事实被感受包围,而感受无疑对事实有夸大作用。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会赢得信任,处理不好则很小的事件也会令师生产生对立情绪。
面对班级中几十名学生,教师如何能做到关注到每个孩子,能够因材施教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正视差别并站在“儿童立场”思考问题。杨启亮教授曾讲过当初把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教育思想运用到班级建设中的故事。他说:“教师爱学生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个孩子都有尊严!”杨教授用爱拯救了一个班级。每位教师教学工作中都会有故事,我任教的班级课堂上也曾发生过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故事1:因人而异的65分
一次英语单元测试后,为了赶时间加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我批完试卷主观题,请学生小组对调,学生边互改我边讲试卷客观题,最后核算成绩。突然男孩B边笑边叫:“哈哈,65分!才65分!”他眼睛看着我,眼里充满着得意。“是谁?叫什么?”其他孩子闻声忙问。我赶紧走到B身边拿起试卷,小家伙正慌忙找试卷上的署名,我赶紧对他做了个禁止说话的动作并从他手里拿过试卷。这是一个顽皮又热情的学生,浮躁且多动,成绩不算理想。对于初一孩子来说,英语85分以下是很糟糕的成绩!小家伙之所以这样得意是因为这次他考了86分,自然觉得有了嘲笑别人的资本。考65分的女孩G,基础很差,接受能力弱,又胆小,缺乏自信。我把试卷握在手里对着男孩,也对着全班同学说:“65分对于每个人意义不同,如果你过去是95分以上,这无疑是巨大失败;但如果过去是40分,那么这是多大的进步啊!十个手指有长短,我两个班有101个孩子,你们可能都考第一吗?你们勇考高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竞争中提高自己,让今天的你超过昨天的你,明天的你又优于今天的你!不仅考试是这样,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人比考出高分更重要,要学会尊重人,尊重努力奋进的每个人!我知道这个65分试卷的主人这次进步很大,她下次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好多孩子频频点头,尤其是这个淘气包男孩。而女孩G常常低着的头抬了起来,眼里充满了欣喜。
后来65分女孩G追着我问问题的次数更多了,看老师的眼神都充满期待。在最近一次月考中,G英语考了88分!而让我更开心的不是成绩,而是孩子眼中闪现的日渐自信的光芒!那也是广大教师工作如此辛苦但还能坚守初心的动力。
正如高尔基所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如何爱学生?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同理心”,给学生想要的爱。
三、过滤情感,让爱成为力量的源泉
美国语言大师克拉申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指出,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并不能表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标语言,第二语言的进程还受很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习得的实现是建立在对所输入的语言进行情感过滤的基础之上的。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过程中,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头一道障碍。在这一过滤的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语言习得的作用。动力、性格及情感状态等心理因素影响着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克拉申的情感过滤说不但适用于英语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学习动力和情感状态确实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故事2:爱的教育助留守学困生逆袭,考取四星级高中
S是个面黄肌瘦、眼神孤寂、成绩很差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南京做生意,距学校三十多里外的老家里只有一个目不识丁的奶奶。一个初冬雪后的周末,我偶然经过宿舍区时,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在吃力地搓着衣服,水池边厚厚的积雪上堆着一堆脏衣服、床单,一双瘦瘦的小手冻得通红……尽管宿舍空荡荡、自来水刺骨寒冷,孩子却说宁愿住在宿舍,因为回老家路途遥远且见不到父母。我为自己几个月的失察而充满歉意,之后的节假日和天气突变我都会特别关照S和班级中另外两个住校生的生活。也许那次雪后的沟通在S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进班倒数第四的孩子渐渐开始认真听课、做作业、背英语了。然而,初二开始不久,S被查出夜里偷偷出去上网。当教育他要珍惜父母给他提供机会上好学校时,孩子哭着说:“他们根本不管我!”父母陪伴的长期缺失显然已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我立刻联系了S家长,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想法感到很意外,他们坚信外出打拼恰恰是因为他们“爱”孩子!我认真与孩子父母沟通并分析了孩子的情况。为了弥补父母关爱的缺失,S的父母放弃在南京的生意,回家打工。初二快结束时,S骑车回家摔骨折住院。我到医院看望他时,他父母都在床边,他和别的生病的孩子享受着同样的待遇:妈妈在喂饭,爸爸忙里忙外。孩子的脸色是苍白的,但在他眼里我看到属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幸福。初三开学时,S不顾医生的劝阻带着绷带进班上课,由于落下近一个月的课,他学得更吃力了。为了早来晚走,有更多的时间学习,S主动提出负责班级门窗关锁,几乎一个冬天他都是第一个进入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四月份S的情绪突然又有了波动,有时甚至迟到,联系家长才知道,孩子妈妈生病住院了。S爸爸得知家中的事情再次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时,掉下了眼泪:“他是在为他妈担心,我们太对不起孩子了。”找来S,我把他爸爸的话告诉他,孩子也掉下了眼泪。我和孩子分析他所面临的现实,他当前能做的是照顾好自己,用不断进步的成绩报答父母,为自己的中考画上完美的句号!
中考前,S住到了爸爸租的靠近学校和医院的小房子里,这样既可以方便到校学习,也可以照顾到妈妈。房子很小,但它却承载着浓浓的爱。最终孩子以高出四星级高中录取分数线7分的好成绩,顺利考入本市最好的高中!
在对这个曾经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中,除了教给他学习的方法之外,我更多地给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老师是爱你的,家长同样是爱你的。通过沟通,我也终于让家长读懂了“儿童语言”,明白陪伴和接纳是对孩子最好的精神支持。正是教师爱的教育感召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找到了学习的真正目标。S的情感层面因为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爱,而唤醒了内心的原动力。动力大,进步也就大。这种爱的力量不仅激发了S主动学习知识的信心和斗志,更教会了他学会沟通、学会爱己爱人。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对我国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主张的继承与发展。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理智的爱是力量的源泉,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孩子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及老师之间的情感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和家长都应力争不断提高自身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用同理心和爱心真诚沟通,当“你、我、他”变成“我们”时,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