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融合”的小学陶艺课程活动
2018-11-30江苏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申宗贤
江苏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申宗贤
“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增加电脑美术、陶艺等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陶艺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出现,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自明朝至今,就常常是诸多文人参与设计、书画、题诗、刻章,与陶艺师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也正因为有诸多文化因子的融合,赋予了紫砂更多的美学内涵,为本土学校开展陶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将紫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元素作为学校陶艺教学活动的主线,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需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正确解读教学资源,并进行取舍和调整,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全面实现育人目标。
一、教学中找准跨界切点
在现行的美术教材和教学中,已经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如“诗配画”“画音乐”等教学内容。但跨界也不是搞大杂烩,应该以美术教学本身为根基,根据不同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渗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如:在指导学生制作“微型紫砂花盆”这一课时,首先从欣赏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盆引入,了解盆的起源,再通过展现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盆栽石榴的画面和初唐太子李贤墓中“仕女捧盆景”的壁画,不仅使学生认识了盆的发展演变,也感知了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再如“微型紫砂花盆”这一内容,花盆的“盆脚、盆底小孔”和植物生长的关联,包含着自然科学知识;制作花盆泥片的宽窄、长短与盆的高矮、粗细关联,融合着数学学科中的比例知识;花盆方圆各异的造型和所种植物的相衬,也体现了不同的美感和品质。这些信息,在分析紫砂花盆造型艺术的过程中进行了渗透。
在教学中确立这一理念,我们就能够打通一些学科知识的盲点,能够使学生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美术认知,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客观世界整体认识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
二、创作中融入多种形式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而泥巴的可塑性,完全可以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在陶艺教学中,笔者通过欣赏视频、讲读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如:在表现“动物”为题材的作品时,学生通过视频欣赏,感知了动物丰富的活动情景,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表现出了“动物马戏团”“大森林里的动物”等,作品效果精彩纷呈。
中国的陶瓷艺术教育和创作至今还存在“单性”的材料思维和运用的问题,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束缚创造型思维的自然释放。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使用多种媒材。如麻布、纽扣、树叶,等等,都可以在陶土上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纹理效果,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综合运用的能力,也使学生意识到,“美”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创造发现。
三、活动中创设主题情境
陶艺教学活动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并不是在一节课中就要渗透多门学科知识,这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
长周期跨学科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高阶思维技能,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形成有意义的联系。以陶艺活动为主线,设计长周期的主题性活动,并延伸至课外的情境中,对于更多学生感知陶文化知识,激发潜在才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结合家乡“紫砂陶”特色,从紫砂陶的“历史、造型、功能、成型、工具、材质”等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开展编创“紫砂陶儿歌”的活动,汇编成《紫砂陶儿歌集》,融入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之中。
以下是学生编写的儿歌:
五色土
刘歆雨
五色土,富贵土,始陶异僧传神土;
紫砂壶,悄问世,书童供春是鼻祖。
时大彬,惠孟巨,明代二人最杰出;
到清代,数一数,高手云集不胜数。
近现代,逢盛世,景舟蒋蓉树标杆;
世精湛,壶放彩,德艺双馨飘四海。
望前辈,勤自勉,德才兼备慧门开;
传经典,求创新,紫玉金砂代代传。
做壶
孙晨雅
我有一双小小手,
妈妈教我把壶学,
一拍泥片薄又平,
二捏身筒定壶型,
三搓壶嘴把心掏,
四撮壶柄像尾巴,
五拿盖片成壶盖,
陶土变成紫砂壶,
刘谦魔术亦不如。
从学生编创的儿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是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学习,并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整理分析,然后才有对紫砂陶的真切认知,并能用儿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有着明显的成效,对学生参加其他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必将起到引领作用。
在课程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创设真实的情境,开展“寻访家乡紫砂文化”的活动。走进有五百年历史的前墅古龙窑,探寻紫砂陶原始的烧制流程;走进古朴典雅的陶瓷博物馆,欣赏琳琅满目的陶瓷产品;走进普通的民间紫砂作坊,了解紫砂艺人的生活……在丰富的活动情境中,灿烂的本土文化对培养师生的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评价中介入多元因子
因为陶艺教学吸收、融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以多元化的方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融合,因此,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
1.学生评价,展示自我
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经历一次活动之后,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另一方面也让同伴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活动过程的体验感受、成功收获。在学生自评互评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2.教师评价,激励发展
丰富的陶艺课程,多方面展示着学生的成长。每个学生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才能,有的擅长动手制作,有的善于文字表达,有的长于创新设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发现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多元评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更好激发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其持续发展。
3.家长评价,关注孩子
在陶艺活动中,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增强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父母评价,邀请家长来校参观学生的陶艺作品展、参加社团活动,组织开展现场陶艺制作亲子活动。他们既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通过横向比较,也看到了孩子的不足,对孩子的学习表现也会有直观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
多元的评价,关注着学生的活动过程,并且从不同视角观察学生的表现,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激发他们的潜能。
实践证明,陶艺与科学、文化、经济、历史等密切相关,学生通过陶艺观赏与制作,形象地接受科学、文化、历史、经济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在陶艺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尊重学生个性思维,注重体验过程,学生必然会从活动快感中获得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人文熏陶,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