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如何提升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8-11-30江苏太仓市城厢第四小学陆慧怡
江苏太仓市城厢第四小学 陆慧怡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催生了很多新的课堂教学的方法,同时也吹来了更多学生的声音。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已经被淘汰,我们要求给学生更多说话的机会,更多情感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他们学习音乐的习惯还没有形成,仿佛一张白纸等我们去挥笔着色。那么,如何能够不断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也使他们在低年级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当好这个课堂的主人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随兴趣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
当有些教师还在为为什么学生上课老是打不起精神而苦恼时,我们是否想过,学生真的喜欢你的课吗?如果喜欢,他们还会是这样的表现吗?作为教师,只有懂得儿童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能够抓住儿童兴趣的教学方法,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爱学、会学并主动去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拿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六七岁的儿童刚刚跨入学校的大门,对一切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从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可见,兴趣对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便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同音乐保持密切关注,参与音乐,享受音乐的基本前提。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模仿雨点进行节奏练习”时,我提出了一系列有难度梯度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小雨点落下来是什么声音呢?”“它落在不同的地方声音相同吗?”“如果用一定的节奏来表现你会设计怎么样的节奏呢?”学生通过我的问题开始了思考,并且争先恐后地回答:“小雨落在屋檐上的声音是‘哒哒哒哒’的。”“小雨落在草丛里的声音是‘沙沙沙沙’的。”有了声音的认知基础,他们又开始设计节奏,我把他们设计的节奏写了出来让其他同学来念一念,他们一下子有了兴趣,一起参与到节奏的创编中来。为了听听歌曲中是怎么样描写小雨点的声音的,接下来的歌曲欣赏学生也听得很认真。还能自主找出歌词中有关雨点声音的部分,包括节奏也很认真地进行了探究。
二、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利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音乐,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把时间挤占得满满的,学生就少了思考的空间,热热闹闹、丰富多彩的课堂看上去可能不错,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巩固得怎么样就要打个问号了。因此,我在每堂课上,都会留给学生合作、探究及思考的时间,进一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上《法国号》一课时,我先用完整听唱法把旋律教授给他们,等他们能够完整演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们自学歌谱。如果我用模唱法教唱的话可能时间更加短,效率更加高,但是学生们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就没有了。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他们就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提出疑问的机会。再请他们来唱一唱,虽然刚开始会有很多的错误,但是经过了思想沉淀,显得更加有价值,他们在之后的教师纠正错误环节也会更加认真。又如欣赏二年级的《小猫的圆舞曲》这首管弦乐作品时,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学生歌曲的情绪极其结构,而是让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用线条画出来,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认真地用画笔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他们通过思考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结构的变化,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乐曲结构的分析。
三、让学生大声说出来,给他们搭起自主学习的舞台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堂课上,只听见教师的声音,学生们“默默无闻”,这肯定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行为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有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心中不一样的声音,我们才能知道学生们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才能更好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这样一首歌,歌曲没有题目,歌词由谜语和谜底组成,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先用模唱法把谜语和谜底都唱出来,这时候,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我:“老师,天空中一闪一闪的不一定是星星,还可能是萤火虫。”我被这个学生的想法吓了一跳,但马上又觉得他很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马上增加了歌词创编的即兴环节。学生们一下子有了更高的热情,以组为单位自己创编了起来。当学生们唱着自己写的歌时,都觉得特别有趣,歌曲学得也特别棒。而在题目设计的时候,我也请学生畅所欲言,他们的建议都得到了我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很大。写到这里,不免又让我想到了媒体热点宣传的有关 “正确对待学生插嘴”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主要表现是:一、学生插教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说一句意想不到的话;二、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两种现象固然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但带给教师们更多的是欣喜与思考。传统教学的“问答式”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就是“满堂灌”,学生只有先举手经过教师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的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于学生的插嘴现象,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让学生先做判断、分析,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音乐的课堂气氛相对宽松,所以学生插嘴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以往教学中,我总是喜欢对学生们说:“要想讲话请先举手,不要在下面插嘴,这是对学生和老师的不尊重。”自从媒体提出有关正面面对学生的插嘴这一话题后,好像在课堂上教师很支持学生的插嘴,而我觉得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对课堂内容的独特想法,但是一定要和本课内容有关,切忌说话内容偏离主题。
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更快地适应角色转换,把自己真正变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引领者,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