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域混龄自主游戏中师幼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
2018-11-30文唐云
文 唐 云
课程游戏化及混龄角色游戏都是幼儿喜欢的自主活动形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幼儿会将广泛的生活内容反映在游戏活动之中,也会将丰富的学习内容反映在游戏之中。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如果没有教师和幼儿有效的互动,幼儿园的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我园在混龄角色游戏开展的初期,已经认识到了有效的师幼互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它作为一项研究长久地进行下去。
一、混龄自主游戏中影响师幼互动的特质因素
年龄差异的因素(认知差异的因素):即不同年龄幼儿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产生认知的冲突和问题。
自信心的因素:即在大龄幼儿面前,大部分小年龄的幼儿往往趋于被动,缺乏自信,行为举止有些退缩。
熟悉程度的因素:即幼儿之间因为不熟悉而引发互融性比较低的问题。
游戏内容的因素:不同的角色游戏适合的年龄段不同,如:“娃娃家”“一茶一座”适合年龄较小的幼儿,“银行”“医院”等适合年龄较大的幼儿。
角色分配的因素:小年龄的幼儿刚刚开始玩游戏活动,因此,角色分配时基本以大龄幼儿为主导,使角色分配不均衡。
二、混龄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策略
(一)情感效应的策略
情感会决定人的处事方式和态度。同样,幼儿的情绪也会决定他在幼儿园参与活动的态度和方式。所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调节好幼儿的情绪按钮,才能有效促进师幼互动。
但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发现除了个别幼儿会和其他年龄段的幼儿交往外,更多的幼儿还是和同龄同班的幼儿在一起,小年龄段的幼儿在游戏中总是有些胆怯,在互动中也多数不会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主动权更多地掌握在大年龄幼儿手里。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给幼儿信心,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觉得教师可以依赖,逐渐消除紧张和胆怯,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师幼互动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强了。
(二)焦点认知的策略
所谓的焦点通常是受人关注的,因为它常常联系着比较新鲜、奇特的事物。一旦形成焦点,那么周边的人大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其实,幼儿在这方面的特质表现得更为强烈和明显。所以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必须时刻抓住幼儿们的“焦点”。
比如我们的“农家一条街”,里面有羊肉串、土家烧饼、臭豆腐、糖葫芦等。在初期的游戏中,幼儿们对于这些材料非常感兴趣,把土家烧饼放到烘箱里热一热,将臭豆腐放到油锅里炸一炸,将羊肉串放在炉子上烤一烤……这种买卖比较简单,只是收钱卖货,一段时间后,光顾的客人越来越少了,营业员也越来越没兴趣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将问题抛给了幼儿。
在外出现场参观、收集相关资料、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忙出主意等过程中,幼儿产生了很多好的建议,如:设计广告宣传自家的产品、进行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调查顾客的喜好并增加产品的种类、绘制价目表等。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对幼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幼儿也积极表现,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师幼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变得得积极而热烈,幼儿游戏的水平也因此而不断提升。
(三)引领示范的策略
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对幼儿的自主游戏进行指导。特别是小年龄段的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强,他们需要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当看到教师成为游戏的伙伴,会感到格外兴奋,对游戏也会兴致高涨。
在“温馨小屋”的游戏中,小年龄段幼儿各角色的活动比较单调,大家都围绕家中的玩具摆弄个不停,连门外敲门的客人都不去接待,始终自顾自地活动,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年龄段的幼儿参与游戏,扮演家里的“妈妈”,让“爸爸”去买菜,让“姐姐”去洗衣,自己看“娃娃”、喂饭、哄睡觉,由于有经验的大年龄幼儿担任了“温馨小屋”游戏的主角,使其他的角色也都明确了各自的责任。
(四)明察细问的策略
《纲要》指出,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也是有效互动的关键所在。在一些游戏过程中我们仔细去观察,会发现很多都是流于表面的互动。
一位幼儿东游西荡,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此时,教师过去与他进行互动:“你在干什么呀?你怎么不去参加游戏呢?快去跟你的朋友一起参加游戏啊!”教师与幼儿互动结束后,当教师转身到别处再回来的时候,可能这位幼儿仍然在继续他毫无目的的游荡。
这种对幼儿放任自流、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对幼儿的发展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而应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耐心询问,摸清幼儿的真实情况,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这才是有效的互动。
(五)材料灵活的策略
想象和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材料的有效使用更能促进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还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混龄游戏本身的内容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在提供角色游戏材料时,必须考虑到幼儿整体的能力范围。
“银行”游戏中,教师准备了不同数字的钱币,有1元、2元、5元、10元,觉得这能方便不同年龄的幼儿使用。但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小年龄段的幼儿不会换算,2元钱的东西他也会付5元或者10元,就算大年龄段的幼儿找给他,他也是很茫然。
在分析讨论后,我们调整了钱币,改用银行卡,小年龄的幼儿的银行卡上都画上一个个“1”,便于他们数数,而大年龄幼儿的银行卡上数量多变,可以帮助他们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在这里,教师通过材料的灵活变动,和幼儿进行了间接的有效互动。
三、混龄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的原则
(一)观察是引发师幼互动的前提和基础
1.让观察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对幼儿进行观察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教育习惯。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交往情况和反应情况,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幼儿所有的行为教师都应看在眼里,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能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恰当的方式给幼儿适当的帮助,或向幼儿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每次观察幼儿、解读幼儿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在调整过程中不断完善,进而支持、引导幼儿的学习。
2.学会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与技能
观察既是一种注意状态,又是一种方法的运用 。要使观察取得效果,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能。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一般分为随机观察和有目的的观察。在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时,教师要做到“静心、细心、耐心”。静心是尽量不打搅幼儿自然的行为过程,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细心是注意捕捉幼儿行为中有意义的细节;耐心是指不要怕多花时间,要学会等待幼儿。不管是有目的的观察还是随机的观察,教师都要勤于记录。
3.根据观察过程中捕捉到的信息,教师积极给予回应
针对不同情形,对幼儿的积极应答和支持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一是语言上的赞扬,如“你真棒!你一定行!”“再坚持一下,你就成功了!加油!”二是肢体的亲密接触,如摸摸头、拍拍幼儿的肩膀,表示肯定和鼓励;三是点头、微笑等体态动作,也会使幼儿倍感教师的支持与赞许。
游戏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亲切而自然,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而是与幼儿平等的对话者;不再一味地“灌输”,而是注重与幼儿“分享”。这个过程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创作与快乐、希望与成功。教师正确把握着幼儿活动中的状态,体验着他们的情感、动机、需要与成功,从而与幼儿产生了积极的互动,促使游戏能够顺利进行。
(二)减少对游戏活动的控制
1.给予幼儿安全、愉快、宽松、积极的游戏环境
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行为的前提,有什么样的师幼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师幼互动行为。因此,只有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才可能启动有效和谐的师幼互动行为。在和谐的师幼互动中,环境又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愉快、宽松、积极的游戏环境,这样才能促进他们与教师、同伴正常交往,才能建立和谐、平等和相互信赖的师幼关系。
2.改善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行为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但并不代表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更隐蔽、更策略、更具有科学性地给予指导,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但在目前的幼教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师为使工作简单、轻松,采用高控制、高约束以及为完成一件任务,或快速获得成效,不惜采用让幼儿产生恐惧体验的负向行为,借助幼儿的恐惧心理来建构起他们所希望见到的整齐划一的班级秩序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启动和谐的师幼互动便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我觉得,我们教师有必要反思一下,在游戏中该如何更好地改善指导行为,使师幼互动真正达到快乐与和谐的高度。
(三)提高游戏的评价实效
在游戏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是对游戏的评价,更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间接指导。积极开展游戏的评价工作,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幼儿游戏水平。
我们常常会听到幼儿说这样一句话:“这是老师说的。”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言语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如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等,这种互动是不积极的。因此评价时,我让幼儿参与评价,引导幼儿就“玩了什么?”“怎样玩?”“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或打算怎样解决?”等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再请幼儿思考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让幼儿参与评价可以促进他们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合理的判断,更多地了解别人玩了哪些物品、如何玩、玩得怎样等,并引发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模仿、创新,使互动做到良性循环。
关于混龄自主游戏中有效师幼互动的研究,我们还只是在启蒙阶段,论证其有效性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观察、运用,在具体细节上还需斟酌,希望能探讨出更具体的操作方法,并梳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