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农场”园本课程中的“生活教育理论”
2018-11-30王浩伟
文 王浩伟
一、选择贴近生活的主题
在主题选择上,应考虑该主题是否贴近幼儿的实际能力水平,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不是“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结合幼儿园微农场课程,采用综合主题活动的形式,把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水、空气、土壤、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等幼儿周围真实存在的事物作为幼儿感知的材料、关注的对象和保护的目标。早在1923年,陶行知就提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以幼儿的生活为课堂,在强调“生活中的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了“小草的用处大”“小鸟,我们的朋友”等主题活动,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实现“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
二、编制探索生活的网络
陶行知先生说:“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在实际生活里问津的人,必定要破除成见,避免抄袭。我们要运用虚心的态度、精密的观察、证实的试验,才能做出创造的工作。”活动主题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以该主题为中心进行扩散,编制探索生活的主题网络,将概念分化、放大。主题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幼儿以后学习和探索的主题;主题网络中的每一个分点都可以成为满足幼儿需要的研究方向。“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中心”,所以,网络主题由教师确定,但在主题网络的实施过程中,仍需围绕着生活向外扩展和延伸。向何处扩展和延伸,或者不向何处扩展,都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议而定。
小鸟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在幼儿园的小农场中更是随处可见。我们开展了以“小鸟”为主题的活动,让幼儿关注周围的小鸟,知道鸟类是人们的朋友,应该爱护它们是这一主题活动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鸟儿,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是本主题网络的第一触节。接着幼儿会在电视、网络上去寻找关于鸟类的资料,借助鸟类标本等认识本地主要的鸟类品种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鸣叫声音等。再欣赏乐曲《苗岭早晨》中的鸟叫声,然后让幼儿学一学,模仿鸟叫。这些延伸活动都是在幼儿自觉、自愿、自发的情况下完成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
此外,“小鸟最爱吃什么”“给小鸟安个家”“我还能为小鸟做什么”这三个网络触节也向下、向左、向右纵深,形成了认鸟、爱鸟、护鸟这个整体的环境教育方案。在编制主题网络时,我们涉及了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体能等各个发展领域,将故事、绘画、手工、音乐、游戏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说的:“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现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三、设计源于生活的内容
主题网络编制确定以后,方案就进入了实施阶段。整个活动的过程、内容和形式都应沿着满足幼儿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而内容的细则和形式的种类应以“生活为中心”。
下面以“小花小草要喝水”活动为例进行阐述。先确定教学目标,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入更高的境界。”这种对“自觉的生活”的要求便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在这儿,“生活”不是随意的、杂乱无章的,它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是一种“智慧型的生活”。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切入,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了解花草的生命历程,感性地认识生物,爱护动植物。
在材料准备上,也根据陶行知先生的“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这一观点,来指导幼儿观察小农场。让幼儿事先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花草的生长,然后,在小农场中选择一处适合幼儿进行活动的场所。为了让幼儿成为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手脑双挥”式的孩子,要让他们动起手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通过实施以上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自然活动,不仅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而且让“教育真正通过生活才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丰富多彩的自然为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也为教师和儿童提供了活动背景,只有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伟大理论指导下,微农场的园本课程才可以更加切实可行地进行开展。教师只有引导幼儿接近自然、挖掘自然、感悟自然,才能促使幼儿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1]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