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真问题 开展真教研
——浅谈我园建构区创设之教研故事
2018-11-30王远航
文 王远航
一、问题来源
我园属于农村幼儿园,由于老园的条件限制,幼儿没有专门的建构区,仅有的建构活动也只是桌面玩具中数量有限的积木,不能满足幼儿建构活动的需要。搬入新园后,有了足够的空间,我们在每班都开设了建构区,在户外还开设了大型建构区。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建构活动,建构水平也提高了。
但是,长时间以来,我们在建构区发现了以下问题:(1)幼儿的建构水平仅停留在基本的垒高、平铺和围合上;(2)幼儿专注于建构的时间并不长,注意力经常被其他辅助材料转移;(3)幼儿在建构中一遇到问题就去求助,不能独立思考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展了“建构区创设”的教研活动。
二、教研策略
(一)读专业书籍,突出理论导向
我们将《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和《创造性课程》两本书按班级配发,每周布置任务让教师带回去阅读,并在下周三读书分享活动中进行分享、交流。在教师们分享交流后,他们就开始着手调整本班的建构区。他们将建构区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如:走廊、窗户边。另外,将建构区与阅读区、益智区这些较安静的区域分开,避免彼此间的干扰;同时提供了玩具柜摆放积木,并制作了标签。
(二)以视频分享,积累实践经验
关于如何投放建构区材料和教师如何指导建构区活动的问题,我们用视频分享的方式进行了教研。所有班级轮流提供视频,并且由提供视频的班级负责主持整个研讨过程,然后所有教师集中在一起观看视频,并结合《指南》进行分组研讨,在分享活动结束后我们共同发现以下问题:
●积木数量提供不足,不能满足幼儿建构的需要。
●辅助材料太多,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
●建构区墙面的装饰华而不实。
●建构区没有明显的区域标志。
●教师的引导不够专业。
●作品无法保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整:
●每班提供两套齐全的清水积木。
●辅助材料根据需要投放。
●建构区墙面减少装饰,同时展示经典建筑作品和幼儿的作品。
●建构区提供地垫以标注出区域。
●中、大班提供画架和标有单元格的纸张,供幼儿设计图纸或记录作品。
●教师通过学习《观察幼儿》《热情的主动学习者》等专业书籍,转变观念,学会观察和指导。
经过以上调整后,建构区幼儿的专注力增强了,建构水平也提高了。同时,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也更加专业了。
(三)借环境交流,优化建构区域
我们利用每周一环境交流的时间走进一个班的建构区,每人将看到的优点和不足都写下来,然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我们要求人人都要说,不管说得对错都要大胆表达,只有在研讨过程中出现思维碰撞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8周下来,我们8个班的建构区就都看过了,各班也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
(四)设班级试点,分享成功经验
幼儿在每天的建构中,都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大(一)班幼儿将作品搭在了靠近玩具柜的地方,他们知道要尊重同伴的作品,没有去推倒。但是问题来了:其他幼儿没有积木建构了怎么办?作品挡在中间取放积木不方便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放手让老师去解决,大(一)班就负责这一试点活动。
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在两周时间里教师没有做任何事、说任何话,只是默默观察幼儿是如何对待这些作品的。两周下来,这个作品已经成为矛盾的焦点,拆还是不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最后幼儿达成共识:拆掉!同时也多了一项规则:靠近玩具柜的区域禁止搭建。教师也用不同颜色的地垫进行提醒。在研讨时,大(一)班教师将该试点经验向大家分享,进而扩散到各班。
三、收获与反思
幼儿园教研必须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进行或者关注现实的活动过程,必须要关注儿童、教师及环境、材料和规则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对建构区的研讨是为了更好地为幼儿服务,为他们创设适宜的建构环境,提供适合的建构材料,提高他们的建构水平,支持他们的发展。虽然教研过程中会走弯路,会迷茫,但是只要坚持思考、不断实践、及时调整,抱着一颗为了幼儿的坚定信心,教研之路就会不再艰辛,就会满是喜悦与收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