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
2018-11-30王洪琳
文 王洪琳
早期阅读对幼儿日后的智力发展影响重大。随着学龄前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他们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在不断增强,幼儿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游戏和学习的实践活动。长期以来,“汉字难认,汉语难学”一直困扰着中国教育界,识字过晚,导致幼儿阅读过晚;进而又导致幼儿不爱阅读与不会阅读,因此,幼儿的阅读能力不能得到快速提高,良好的学习品质(如: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也就无法形成,其智力也就更不能得到良好发展。由于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幼儿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其理解能力差,阅读习惯差。这些现象在大班幼儿的身上尤为明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我们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班幼儿阅读的特点
一说到阅读,家长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看书、识字。其实,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阅读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除文字外,图画、成人的语言都是他们阅读的基础。他们触摸书籍、听成人讲故事、自己复述故事、发表自己对故事的意见都属于阅读。可以说,所有有助于幼儿学习阅读的活动行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阅读。大班幼儿阅读的具体特点如下:
(一)能仔细观察画面、关注细节,但联想和推理能力欠缺
大班幼儿和小、中班幼儿相比,已经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能观察到画面上的细节,包括人物服饰、表情动作、四周景物的变化等。但这些变化代表了什么,对下面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影响或者是暗示,他们还不能主动去进行挖掘和联想。
(二)喜欢文字阅读,认识少量汉字,但不太理解字词含义
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两年的相关阅读经验,能认识一些简单汉字,因此,他们不再满足于画面欣赏,而是更多地开始关注文字,这为他们的自主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日常阅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幼儿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然后中间的幼儿指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但当教师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他们却支支吾吾、模棱两可,回答不上来。他们不明白词意,也就不能真正看懂书中的内容。
(三)能初步理解故事情节,但不能真正理解读本内涵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大致说出读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的情节。但对于读本告诉我们的道理或意义,有个别幼儿能说一说,但基本说不到重点上。说明幼儿对于读本的意义是不理解的,这就需要老师进一步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培养大班幼儿良好阅读的重要性
教育专家认为,所有学习的基础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有关研究已经表明,缺乏良好的早期阅读经验的儿童,入学后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可见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喜爱读书的幼儿更爱动脑思考,在上学后学习能力更强,情绪更为稳定,而且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强,知识面广。所以,阅读是幼儿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大班幼儿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大班幼儿的阅读能力,可以从整体上增强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很多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往往不注意方式、方法,也不太重视幼儿的阅读习惯。
三、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一)幼儿阅读中常见的问题
1.阅读没有耐心,缺乏阅读兴趣
幼儿对看书缺乏兴趣,导致看书积极性不高,且没有耐心。虽然老师在幼儿园里会指导幼儿如何看书,但是幼儿在家中阅读时,家长缺乏良好的指导阅读的方法,使幼儿的阅读往往是囫囵吞枣,收益不高,因而他们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
2.家长缺乏重视,观念需要改变
现在大多数幼儿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但都是买玩具多于买书。再者,大部分家庭也没有形成热爱读书的家庭氛围。家长对幼儿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阅读这件事,他们或没有时间,或缺乏重视,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幼儿还小,只要吃好穿好玩好就行了,而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以后小学老师的事情。
3.阅读不能专注,注意力极需培养
大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能集中在20分钟左右。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看书时,很容易受干扰,容易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这对即将升入小学的他们来说可不是个好现象。
4.不懂爱惜书本,行为习惯较差
幼儿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感兴趣的,但是对阅读后如何收拾整理书本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随手拿、随手放,导致阅读区域凌乱。老师如果存在教育指导不严格,甚至自身良好的整理习惯也未养成的问题,无形中就给幼儿敲了边鼓,让他们认为可以收拾,也可以不收拾,长此以往,不良习惯恶性循环,终会导致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二)大班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
1. 改变家长教育观念,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可塑性大,容易“先入为主”,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且幼年时期形成的习惯也较牢固,不易改变。专家们普遍认为阅读是伴随幼儿一生的活动,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应站到终身教育的高度予以重视。有很多家长反映:“老师,我家宝宝对翻书的动作比对阅读本身更感兴趣。”“我家宝宝读书速度非常快,一会儿就看完了一本书。”“我家宝宝只对图书中色彩鲜艳的图案感兴趣,常常表现出看书的无序性,这是怎么回事?”“我家宝宝不知道爱惜书,经常随处乱扔。”以上种种问题往往是因为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以及幼儿没有真正掌握阅读的正确方法而导致的。
2.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阅读的兴趣
兴趣能调动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阅读兴趣在幼儿阅读活动中至关重要。为幼儿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能巩固他们的阅读效果,让幼儿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书面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语言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
3.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获得阅读的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们可以采用榜样激励法,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向幼儿介绍好书,举行班级阅读比赛,评选“故事大王”,开展“阅读小明星”……适时鼓励,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既能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幼儿提高阅读兴趣,激发幼儿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阅读。而作为老师要善于倾听,主动观察,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赞赏和激励。
4.教师加强科学引导,培养幼儿阅读习惯
现实中,不少幼儿的阅读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其阅读方法不当以及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幼儿的阅读指导,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例如,坚持每天阅读十分钟,坚持看完一本书,坚持按计划阅读等。通过科学引导,逐渐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增设阅读场所,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根据幼儿早期阅读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关的语言知识,为幼儿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并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阅读,还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展示活动,不断地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6.家园携手合作共育,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照片展示引导幼儿学习如何取放图书。在阅读前可以和幼儿共同讨论,让幼儿先观察模仿再实际操作,保证图书摆放整齐。然后带领幼儿整理书架,按照各种标记分类摆放图书。引导幼儿学会和同伴交换图书,以此培养其初步的交换意识和愿望。看书时,要求幼儿看完一本书后,将其放回原处,才能再取另一本,不能与别人争抢;看书时不大声说话,学会一页一页地翻书,发现图书有破损,可以引导幼儿尝试修补。同时,还要关注幼儿的用眼卫生,提醒幼儿眼睛与书要保持一定距离,保持正确的看书坐姿等。通过家园合作,可以快速促进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阅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早期阅读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建立幼儿良好的自信心,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情况,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令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就可以逐渐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
[1] 孙三宝.父母是幼儿最好的老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