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于兴趣,成长于探索
——浅谈幼儿园小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18-11-30吴雪娟
文 吴雪娟
幼儿对参与探索活动的持续的兴趣,主要来源于自身对内容的好奇以及探索过程中成就、趣味的感受。从小班开始,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偶尔看到的一些新鲜事物、熟悉内容就有深厚的探索欲望。为了让幼儿的学习品质与探索能力得到提升,我们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开发适合班级幼儿的班本活动课程,使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让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对此,我以实践经验中的小班课程“花生”的开发与设计为例,说一说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兴趣为支柱,发现生活之美
课程设计之初,内容的选择极其重要。在进行班级物品整理的时候,幼儿翻到上学期使用剩下来的花生,于是他们回忆起上学期进行的花生探索活动:剥花生、烤花生、吃花生等等。再一次看到花生,幼儿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由于刚经历了种植活动,他们的讨论变成了“花生是怎么种出来的?”“花生是不是和苹果一样长在树上的?”“花生用不用施肥?”等。幼儿的思维拓展开后,他们想要了解的与花生有关的内容也有所拓展,这些表现说明了幼儿对花生的兴趣仍然浓厚。于是,我将此作为课程内容,引发幼儿的再次探索。
二、认知为依托,展现主题之广
主题确定后,将其中内容丰富起来,才能让整体课程内容变得趣味横生,也才能使幼儿对主题的感受更深远。在进行课程主题的内容拓展过程中,既需要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也需要让幼儿在获得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向上发展。例如,在主题课程“花生”确定后,我根据幼儿的讨论与后期幼儿的自主发现,整合了课程内容,呈现出系统性、系列性、整体性的课程活动特点。
三、自主探索,让自我世界不断更新
实施的过程,是引导幼儿探索并获得感受的过程。实施时我们可以通过支持幼儿自主探索和助推发现两种方式,帮助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课程感受。
实践是幼儿获得感受提升的最好方式,而自主探索则是幼儿自身不断更新自我认知、完成认知融合的过程。幼儿在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应当是支持的,让幼儿对自身的学习更有信心。例如,在进行花生糖的制作时,制作过程中需要将花生烤好,剥皮后与麦芽糖、白糖一起放入锅中加热,但是在进行过程中,我并未直接引导幼儿如何去制作,而是让幼儿大胆想象并进行实践操作。有些幼儿认为,应当直接把花生和糖一起放到锅里煮,但做出来的花生糖,花生仍然是生的;有些幼儿将花生用水煮熟了以后,和糖一起放在烤箱里面烤,使成型后的花生糖有很多气泡,而麦芽糖却没有完全融化,没有将花生包裹起来。虽然是小班幼儿,但是由于我们时常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索,他们非常敢想、敢做,对各种尝试都做了记录。最后幼儿发现,需要先将花生烤好,剥皮后放凉才能和麦芽糖一起放到锅里加热,加热的时候,还要搅一搅,这样才能让麦芽糖和花生融合在一起,变成好吃的花生糖。幼儿的探索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自主的过程,他们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刷新想法,获得了经验的积累,也获得了认知的更新。
四、助推发现,使整体感受更加完善
幼儿年龄尚小,很多时候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不能解决、探索错漏的情况,当发现幼儿无法自己完成探索时,就需要老师进一步帮助幼儿推进发现。例如,在种植花生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在进行花生成长观察,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进行观察记录是比较难的事。于是,我引导幼儿使用绘画记录的方式,将看到的花生的变化画下来。
根据班级幼儿的特点、能力、兴趣需求设计活动,才是设计与实施班本课程的根本。课程的设置、组织过程,并不是几次活动后就会结束。正如“花生”,它是在小班第一学期中进行的活动,却持续到第二学期引发幼儿的兴趣。所以,当幼儿感兴趣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当下时节、班级特点、幼儿认知等综合情况,为幼儿的探索提供广阔的舞台。同时,在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家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更加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体验,增强家长主动提供课程资源的意识,加深家长对班级课程的认识,提高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总之,班本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够为幼儿营造良好、轻松、自由的体验氛围,使幼儿能够大胆地与教师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和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幼儿园)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